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论道德修养中的主体能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修养中的主体能动性是人在道德修养中居于主体地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主体意识与客观制约性的辩证统一。人的主体意识在主体能动性发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实现主体人格的自我完善,实现道德理想。要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发挥主体能动性必须处理好自由与必然,个体与普遍主体、道德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网络是为人类造福 ,还是给人类带来危害 ,关键在于应用它的人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态度。加强网络主体的道德修养 ,既是网络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网络主体自身的道德需要 ,以及实现网络道德内化的需要。网络主体进行道德修养时 ,除了遵循道德修养的一般过程外 ,要特别注意把握权利与义务、律人与律己、目的与手段、小节与大节的关系 ,以培养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 ,做出正确的行为判断和选择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蕴涵有两种属性:道德规范与个体发展,前者体现对人的约束功能,后者指在道德实施过程中主体自身修养的完善和人生价值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但在我国过去的道德教育中,却不自觉地忽略了个体发展的功能,影响了道德规范的实施与道德修养的提升.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发挥道德实施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在实现自身发展、完善人格修养的同时实现其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4.
"良知说"是王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它把道德基础从外在的天理内化到人的本心,凸现道德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自觉性和能动性。致良知,从道德实践活动和道德修养的角度,体现着主体性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5.
自调节机制是系统实现和维持自身内部平衡、稳态的重要机制。自调节机制与人的道德修养具有相通性。在青少年道德修养中应用自调节机制,要求树立道德生态理念,尊重青少年的道德主体地位,重视道德生态环境建设。发挥道德榜样的示范效应,实现“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伦理传统思想史上,“居敬”既是一种传统的道德修养的方法,又是道德修养过程中所要保持的一种持久的心态。“居敬”在本质上是敬畏伦理的必然要求,它既基于主体对普遍道德法则和义务的敬畏,也是基于主体对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的敬畏。在道德价值被蔑视、道德信仰被忽视的当前社会,德育应当以“居敬”为中心,实现修养论德育的当代复兴。从而构建起一个因敬畏而自律的道德社会。  相似文献   

7.
试论道德内化的主客观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内化的涵义是指社会道德由外部的教育、灌输、示范和引导,通过个体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将社会道德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品质,实现向主体自觉的道德行为实践升华的过程.实现道德内化的外部条件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要有人民性和可接受性;社会道德教育方法要有科学性;社会道德的传输者和教育者要有良好的人格示范;社会应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风气对人的行为以规制、约束和习染.实现道德内化的内在条件主要包括:道德主体的主体意识和自组织能力的升华;道德主体的道德移情能力的形成;道德主体的道德修养能力的强化;内化向外化的再转换等.  相似文献   

8.
主体精神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所谓自主性是人凭借自己的理性思考,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和存在价值的逻辑的和道德的认识,以及自我调整的意识,能动性是人为实现自主性而付诸实践表现出的积极性和能力,创造性是能动性的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9.
新社会要求现代人在社会活动中具有主体思想、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因此,如何提高以主体性为核心的人的整体素质,发挥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优先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自我道德需要的出现是社会道德需要实现的前提,是主体道德修养的动机和道德发展的内在动力。激励主体的自我道德需要要确立个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性作用,制定适宜的道德目标,深人道德实践,使主体面对真实的道德冲突。  相似文献   

11.
在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中,良心在道德阶段和伦理阶段有着"形式的良心"和"真实的良心"的本质区别。道德阶段的"形式的良心"是个体纯粹抽象的主观自我确信,自我意识在缺乏绝对反思的情况下容易使良心转向作恶的待发点上。而伦理阶段的"真实的良心"是以善为普遍化要求的一种伦理设计和价值追求,规定着道德主体相应的客观行动标准和义务要求,能够避免良心走向恶的可能性。当"真实的良心"真正具有伦理性性格时,自在自为的善和自由就会实现,而现实的伦理精神就会以客观的、普遍的伦理实体定在——家庭、公民社会和国家彰显出来,真正实现了伦理对道德的价值超越。  相似文献   

12.
学校是社会的良心,在面对当今社会人们"良知的遮蔽"时,学校道德教育要履行促进学生体认良知的社会使命。但是,学校道德教育在践履其社会使命的过程中却陷入了困境,其出路在于要充分把握其对"良知遮蔽"的意义,直击和破解"良知的遮蔽"。而"性善论"视角下对"良知"的充分理解,则更加有助于学校道德教育社会使命的践履。  相似文献   

13.
良心作为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范畴,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人内心深处最隐蔽的个体行为道德调节器,同时也是人的内心世界的高级自我法庭,对人的行为的选择和评价扮演着道德天使的角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道德建设,有必要进一步培养唤起社会主义新型从业者高尚的道德责任感和良心感。  相似文献   

14.
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变革呼唤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要无愧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必须处理好几个问题: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问题;思想道德建设中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问题;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问题;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科技含量的问题,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上下功夫,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15.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本,主动地肩负起"立德树人"、"着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的示范性使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的高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素质本位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应然选择、必然追求和实然职责。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在良知学说的基础上,从哲学的层面思考教育问题,通过"致良知"的修养功夫和诗教乐教的道德教育,追求一种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想人格,构建起一套独特的美育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主体道德教育是21世纪我国道德教育的必然走向。主体道德教育,在现阶段就是要培养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这包括自主选择意识、自主选择需要、良好的道德直觉、自主选择能力等。  相似文献   

18.
公民道德责任属于社会文化软实力的范畴,可以促进人们的精神自律和自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每个公民的参与,需要公民的良知自觉,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要强化公民的道德责任,并提出了强化公民道德责任,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媒在发挥巨大影响力的同时,也肩负着道德教育的责任。大众传媒通过提升受众的道德认知能力、内化道德观念和外化道德行为来发挥它的德育功能。然而大众传媒在德育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对受众主体性的解构、"后现代传媒"对现有道德体系的反动以及媒体渲染引发的道德恐慌。大众传媒视域下德育效果的提升路径为:明确媒体的社会责任,提升个体的主体能动性,加强对媒介工具使用的规范和管理。  相似文献   

20.
论辩便是"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现代法制是启蒙理性的成果。但理性不能保证发现绝对真理,也不能保证绝对正义,因为存在两种影响理性起作用的障碍:本体论障碍和价值论障碍。前者是绝对不可排除的,但后者的排除有赖于良知。现代人一味用智逐利,重智轻德,故正义往往只存在于利益集团内部,集团为本身利益可置正义于不顾,民族国家为本身利益亦可置正义于不顾。为纠正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人类必须智德并重。理性须有良知的帮助才能获得真理,须与良知合作才可导致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