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贾探春这一人物是《红楼梦》所塑造的封建时代里具有女性意识萌芽的典型的人物形象。本文结合文本和相关文献分析了贾探春这一形象所体现出来的责任意识和女性意识,深度阐释了贾探春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家族兴亡的责任感,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欲望。同时贾探春将家族责任感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合在一起,从而达成一种中庸式的矛盾调和,而这在现代社会也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红楼梦》中,贾探春是一位才华横溢,敢做敢为的女性.她有理想,有胆识,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然而这样一位极具现代气质的女性却偏偏生于封建末世,又是庶出身份.在这一人物身上,作者寄托了对于探春才华与能力的赞美,同时也充满了对她悲惨命运的同情;有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叹,也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与歌颂.  相似文献   

3.
在《红楼梦》中,贾探春是一个见识非凡,才华出众的"改革家"。本文将以探春的判词为线索,从探春"敏"的性格、庶咄的悲哀、理家、改革的失败以及远嫁海隅结局等几个方面,剖析探春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并探究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管理贾家的重担先后落在王熙凤、贾探春的肩上。可以说,两人的管家能力都很强,都能严格管理。所不同的是王熙凤管家是专制独断式、传统的"人治"方式;贾探春管家是民主协商式、创新的"法治"方式。就管家者的品德而言,王熙凤假公济私、雁过拔毛,肆无忌惮地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盘剥众人,不择手段地攫取财富。贾探春廉洁无私、严于律己、不贪图一点小便宜。两人管家都曾经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无力挽救将倾的封建大家庭的大厦。比较王熙凤和贾探春管家,有助于读者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并从中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分析了贾探春悲剧命运的来源,残酷的封建礼教下庶出的身份是探春"看似自尊,实则自卑"性格形成的根本来源。生母赵姨娘更是探春悲剧命运的重要推手。从探春的判词及诸多暗示来看,探春的命运也是像风筝一样"飞高跌重",远嫁他乡且夫家获罪,最终落得"红颜薄命"的结局。  相似文献   

6.
论探春     
在<红楼梦>贾府四姐妹中,三姑娘探春是一个十分突出的人物.她的地位,在"金陵十二钗"中仅次于黛玉、宝钗、凤姐,而居于第四位.探春是曹雪芹笔下的一个正派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7.
在《红楼梦》中,贾探春是一个见识非凡,才华出众的“改革家”。本将以探春的判词为线索,从探春“敏”的性格、庶咄的悲哀、理家、改革的失败以及远嫁海隅结局等几个方面,剖析探春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并探究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四春: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 四宝:贾宝玉、甄宝玉、薛宝钗、薛宝琴。  相似文献   

9.
探春作为《红楼梦》中一位卓尔不群人物,深受曹雪芹的钟爱。她在成立诗社、争取女权、理家治家、反对抄检等方面显示出爽朗、大气、冷静、机敏、自尊自强的性格,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体现出探春是一位有才能、有理想、有抱负、有志向的女性,充分体现了她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独特气质。  相似文献   

10.
自卑和补偿理论是阿德勒个性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试依这一理论分析《红楼梦》中贾探春的心理机制。探春因庶出而产生自卑情结,以心理补偿缓解自卑,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自卑,从而彰显出极强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贾探春存在由庶出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她的情感和人性因此受到了扭曲。她试图利用宗法人伦的等级秩序来获得心理补偿,以摆脱自卑的困境。发挥自身创造力。张扬自我价值,则使探春最终超越了自卑、探春潜层心理的上述三个层面杂糅一体,构成了这一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相似文献   

12.
探春和贾环是同出一母的同胞姐弟,但小说对他们之间交往的描述几乎是空白,这不是作者的粗心遗漏,反而是将传统儒家礼制文化、封建社会家庭内部长幼尊卑的不合理现象意味深长地反映出来。本文试图以探春和贾环的关系入手,探讨他们关系的成因,以及由此反映出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论通假     
通假,指古代文献中音同音近的文字替代,是个训诂学概念。南北朝以后,训诂学家已开始采用“通”、“通用”一类新名,注意将训诂中的通假与文字学讲的假借相区分。通假字的范围,除“本有其字”的那部分假借字外,还应包括通常所认为的那种通用字以及古籍中的所谓“别字”。“本字”就是本来已有的字,“本”并非指“制字之本意”。通假字所借用的词义,可能是被借字的本义,也可能是其引申义,有时甚至是被借字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对人物的描写入木三分,在众多人物中贾宝玉、蒋玉函、花袭人的三角关系更值得我们研究。如果说是贾宝玉的仙缘是林黛玉的话,那么他的俗缘就是蒋玉函和花袭人了,二人的圆满结合,补偿了宝玉出家留下人间的一部憾恨。  相似文献   

15.
“一从”的意义,应该是凤姐对贾母与王夫人的顺从或对上的顺从。这一特征在整部《红楼梦》中几乎无处不在。“二令”的意义,当然是指凤姐对下的使令。与第一点一样,这一点也几乎贯穿了整部小说。“三人木”的意义其实极为清晰,人木合一,休也。不过这里的休并不是凤姐被贾琏休弃,前已论及,贾琏根本没有休妻的必要。“休”乃是万事皆休的意思。与休妻没有半点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关雎》和《蒹葭》是《诗经》中描写男子追求女子的爱情诗歌,表达的是男子对女子追求的决心和对女子的眷恋之情。本文试通过研究《诗经》中《关雎》和《蒹葭》之间的互文性,希望能更加了解这两首诗的主题、表现手法及人物。  相似文献   

17.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的重要篇章,旨在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的生存环境和主要人物作一特写式的全面介绍。文笔优美、感情炽烈,读之使人回肠荡气。然而,稍加琢磨,便会疑窦丛生。嗣前林黛玉真的从未去过外祖母家吗?贾府的主子她真是一个都不认识吗?这当然是有悖事体情理之事。究其原因:既非作者的疏漏,更不能以败笔论,而是宏著梦幻性特征的显现。  相似文献   

18.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的重要篇章,旨在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的生存环境和主要人物作一特写式的全面介绍.文笔优美、感情炽烈,读之使人回肠荡气.然而,稍加琢磨,便会疑窦丛生.嗣前林黛玉真的从未去过外祖母家吗?贾府的主子她真是一个都不认识吗?这当然是有悖事体情理之事.究其原因:既非作者的疏漏,更不能以败笔论,而是宏著梦幻性特征的显现.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 ,曹雪芹的《红楼梦》塑造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 ,人物之间的关系完美而复杂。其中贾宝玉、贾兰、薛蟠实际上是一个互相参照的阅读体系 ,即贾宝玉是“中间人物” ,而贾兰、薛蟠是两个极端。作者曹雪芹于此三人上着墨不均 ,但因为有了互相参照进行阅读的可能 ,从而使三个人物 (尤其是着墨较少的贾兰、薛蟠二人 )都得到了很好的性格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