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友兰是一位爱国哲人,他对中西文化问题的探讨分为三个阶段.他先后将中西文化的差别视为地域之别、古今之别和社会类型之别.在第三阶段,他提出中国文化须完成现代化并保留其民族性,正确指明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认真总结冯友兰探究中西文化问题的思想得失,将会有助于推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建设.  相似文献   

2.
面对近代的中西文化论争,冯友兰自觉地综合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和唯物史观来加以分析,提出了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命题,并力求达成化与民族性的统一。由于缺乏辩证思维和相对保守的政治——文化心态,冯友兰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一生都在致力于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具体扬弃和改造,重建中国新文化。他既反对闭关自守的陈腐观念,又反对全盘西化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主张融贯中西,相互比较,取长补短。他在融贯中西文化的过程中,基本上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思维模式,但仍未完全摆脱其影响。孙中山中西文化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批判和吸收西方文化,为改造中国所用 欧美高度发达的社会现实,让孙中山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特别表现在物质层面的落后上,他主张从工业到农业,从生产到流通,从开发资源到发展交通,从科学技术的推广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创始人。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他的文化观独树一帜,在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上他既反对西方化又反对中西文化融合,而主张东方化,因此他被认为是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他的文化主张中堙有提出“中体西用”论,甚至反对“中体西用”论,但是,他在方法论和具体的文化主张上却没有从根本上脱离“中体西用”文化模式,相反却使得“中体西用”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发展和继承。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强调生命超越境界,这不仅体现在人生哲学上,且体现在美学诗学上。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将人生作为审美境界的出发点和归宿。本文分四方面讨论了:儒道释的和谐、妙道、圆融的人生自由之境;孔子的十年一境和王国维的三个境界说;冯友兰的人生四层境界说;唐君毅的心灵九境和傅伟勋的生命十境说。强调从传统向现代的文化转型中,重新审理和关注中国文化境界说,发扬其有价值有生命力的一面,使东方文化精神在新世纪的中西文化思想对话中重展其精神勉力。  相似文献   

6.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中西文化体系之间的差异。由以《俄狄浦斯王》为代表的古希腊悲剧和中国古典悲剧在结局处理方式上的差异出发,从神话发展、审美情趣、文化个性三个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学形式背后的不同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7.
严复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翻译家,一生致力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无论是早期力批中国传统文化而推崇西方文化,还是晚期批判西方文化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否定之否定,严复始终坚持重塑植根于传统文化而又超越中西文化之上的新文化体系这一宗旨,这反映出其文化思想"变中不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钱穆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资源饱含深情而又加以创造性重建的国学大师。钱穆的文化观从发生学上讲是一种自然环境决定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民族文化本位论。他探讨了文化和文明的关系,提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阐释了中西文化的一系列差别问题。钱穆的文化哲学思想以及中西文化比较论为我们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9.
发生在中国哲学学科上的"合法性"之争,是一种民族文化面对外采文化挑战时精神焦虑的反映,同时这也表露出隐藏在其背后的文化主体意识.本土的故有文化传统是人们接受"哲学"这一新学科、借西学之方法整理中国哲学资料的内在依据.可以说,无论是对于"哲学"一词的理解,还是胡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吏"的写作以及冯友兰构筑"新理学"体系的哲学探索,都表现出在"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上的学术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礼仪之争是天主教传教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牵涉到了罗马教皇和中国皇帝,给17和18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围绕这场争论,天主教各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遣使会士德理格从反对中国礼仪到赞同中国礼仪的转变表明中国礼仪之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文化冲突,也说明中西文化只有经过碰撞冲突才能达到认同。  相似文献   

11.
在反对外来侵略的过程中,林则徐致力于了解夷情,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经济思想、法律知识等;同时,也向西方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促进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开创了中国近代初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因此,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接受外来新事物,介绍西方情况,吸收外来文化,开启了中国近代的维新思潮,是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实践者。林则徐对西方世界的认识及实践活动,林则徐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值得学术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张岱年先生诞辰100周年。张先生对文化问题一直十分关注。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论争中,他既反对东方文化优越论,又反对全盘西化论,提出了文化综合创造论。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文化讨论中,他进一步论述了在综合古今中西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思想,阐发了文化综合创新论。综合创新论在当代中国文化理论的建构和文化方向的选择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影响。文章研究了文化综合创新论的提出与发展;文化综合创新论的贡献与面临的问题,实现文化综合创新的条件与前景。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早年对中西文化的基本态度并不是“‘西化’趋向较为突出”。早年的孙中山,不但没有西化的趋向,而且恰恰是一个热爱祖国历史文化,并善于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革命家;晚年也没有“文化保守主义趋向”。孙中山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是鲜明地反对走极端,即反对极端守旧排外,反对极端崇拜西方。孙中山的文化观,是革命性、理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的文化观。革命性表明他的文化观并不保守,理性使他没有全盘西化趋向,科学性说明他的文化观符合历史、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4.
梁漱溟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他以独特的思维体系和方法及宽泛的考察视角对中西文化进行了认真考察。他认为,由于根本精神与所走路向不同,使中西文化在文化内容、思维方法、价值取向与发展趋势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两种文化都是优缺兼具的混合体,二者对人类整体文化系统的价值差值为零。在中国文化出路问题上,他主张吸收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并与中国原有的儒家文化相结合。现时代背景下,应以严谨的态度对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加以重新阐释,并从文化理论、角色定位、人格魅力、现实意义等层面对其人其说予以全方位地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5.
早在20世纪30年代,张岱年先生就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旗帜鲜明地反对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论"和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在20世纪80、90年代的"文化热"中,他进一步阐释了"文化综合创新论",其核心思想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同时汲取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创建一个综合中西文化之长的新的文化体系。"文化综合创新论",是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探索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文化思潮,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  相似文献   

16.
杨明斋是中共建党时期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五四新文化时期,他积极投身于中西文化论争之中,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研究中国问题,深刻剖析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科学阐明了他的中西文化观,并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思想。杨明斋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主张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五四运动以后的文化走向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17.
新理学美学思想是冯友兰在其哲学思考过程中有意或无意流露出来的,在性质上属于哲学美学。中西文化冲突、民族危机、传统与现代的紧张关系是新理学美学思想生成的时代背景;对西方分析哲学和新实在论哲学的借鉴吸收、对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是程朱理学)的扬弃这二者构成了新理学美学思想生成的理论渊源;冯友兰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生活方式和性情则促成了新理学美学思想的直接萌生。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现代国学大师辈出,群星灿烂。这些哲人以“学术者,天下之公器”的精神,为探索中国文化的出路,殚思竭虑,留下一座座学术思想的丰碑,尤其对于中国人生意义之认识,不乏真知灼见,冯友兰就是其中之一。一冯友兰在一代国学大师中,堪称独树一帜。在其人生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冯友兰就已经开始受到唯物史观的影响,并逐渐将唯物史观作为其分析历史、社会、文化以及进行哲学创作的基本方法,成为当时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哲学的一个范例,这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冯友兰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术研究和"冯友兰现象"提供了部分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20.
冯友兰先生以“别共殊”的思想对中西文化会通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也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发。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价值体系乃是文化真正的“共相”,由此,各种文化现象亦可以区分为近价值文化和远价值文化。相应的,对于价值体系和近价值文化,我们要始终坚持世界性、时代性和先进性,而远价值文化则是文化民族性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