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2 毫秒
1.
研究采用了刘电芝修订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量袁,对西藏高校236个藏族女生的性别角色进行了调查,发现双性化占53%,未分化占36%,女性化占10%,男性化为0%。表明藏族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比较单一,双性化程度较高,单性化发展成为少数,未分化类型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2.
采用贝姆性别量表(BSRI),对浙江省745名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分化情况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性别角色各类型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双性化的比例为75.5%,显著高于未分化、男性化和女性化。(2)男生性别角色类型在专业上有显著差异,女生无显著差异。(3)男女生的性别角色差异随年龄的变化而显著变化,女生更加男性化,朝向双性化发展;男生继续向男性化发展。基于此,应开展面向大学生的双性化教育,大学生应接受抗压训练等教育。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调查了三所高校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并考察了性别角色观。近10年来大学生与性别一致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大幅减少,未分化性别角色大幅增加;不同性别的性别角色变化有所不同,女性向未分化和双性化转变,男性的男性化类型降低,向未分化严重偏移;男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观以传统性别观念为基础,逐渐趋向双性化;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性别角色观存在很大差异,女生期待的理想男性和女性双性化趋向突出,而男生期待的理想男性和理想女性更偏重传统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  相似文献   

4.
以赣南师范学院、武汉科技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的466名大学生为被试对象,采用新编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双性化占34.9%:未分化占32.0%;女性化占17.3%;男性化占15.9%;大学生男性特质与职业成熟度呈显著相关.女性特质与职业成熟度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在职业成熟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未分化个体的职业成熟度显著低于其他三种性别角色类型,其他类型两两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我国初中生性别角色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中的问题和特点,本研究采用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对某地区初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双性化、未分化、单性化(男性化与女性化)比例各约占30%,双性化替代单性化成为初中生性别角色发展的新趋势,未分化现象也极为普遍;此外,中学女生双性化发展明显优于男生。  相似文献   

6.
通过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和成就动机量表对客家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双性化"性别角色发展趋势明显,客家籍与非客家籍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差异不显著;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专业与地区差异,客家籍大学生有着更强的成就动机;性别角色与成就动机存在显著的相关,男性化者成就动机水平最高,双性化者次之,未分化者最低。社会、学校、家庭应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性别角色形象,弘扬客家文化的优良传统,促进大学生成长与成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思明区中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情况。方法: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对思明区1191名中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思明区中学生性别角色分布以双性化、未分化为主,双性化成为性别角色发展的主流倾向;性别角色发展出现特殊期,双性化或早在中学阶段出现。初二、高二因为特殊的过渡转折期而为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化带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思明区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不再受限性别,女生在未分化上表现出不利一面。  相似文献   

8.
对福建省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性别角色与社会适应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的性别角色导致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四种性别角色类型中,男性化和双性化的社会适应能力比女性化和未分化更高,而社会适应能力最好的性别角色是男性化,其次为双性化,未分化的社会适应能力一般,而女性化的社会适应能力最差。这一结果和前期大部分研究支持双性化是理想型性别角色的观点稍有不同。福建省三所民办高校大学生中普遍表现出社会适应性一般。  相似文献   

9.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的外显自尊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按正性和负性特质将性别角色类型划分为正性的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类型和负性的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类型,运用心理测量法探查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的外显自尊差异,结果发现: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的外显自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对福建省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性别角色与社会适应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的性别角色导致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四种性别角色类型中,男性化和双性化的社会适应能力比女性化和未分化更高,而社会适应能力最好的性别角色是男性化,其次为双性化,未分化的社会适应能力一般,而女性化的社会适应能力最差。这一结果和前期大部分研究支持双性化是理想型性别角色的观点稍有不同。福建省三所民办高校大学生中普遍表现出社会适应性一般。  相似文献   

11.
由于“双性化”概念的提出,性别角色的研究成为心理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性别角色类型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创造性以及社会适应等诸多方面。双性化和未分化两种类型,尤其是未分化型在大学生中的比例有增加趋势,因此,要深入探讨其影响因素及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玲  王雄雄 《高等理科教育》2005,29(5):23-27,64
为深入了解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钱铭怡等人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与SCL-90量表,对随机分层抽取的四所不同类型的2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中,双性化者心理健康最佳,其次为男性化、女性化以及未分化.结论:两维性别图式有其合理性,但传统的性别图式观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双性化人格以其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及心理健康水平而成为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一般两性交往质量与性别角色的关系,从Bem提出的性别角色模式出发,利用钱铭怡主持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和自编的大学生一般两性交往质量量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自编的一般两性交往质量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各性别角色类型在一般两性交往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化被试在一般两性交往各维度上都显著高于女性化和未分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均与一般两性交往存在显著的相关;其中,男性化和双性化化对一般两性交往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了解师范生的性别角色类捌和职业兴趣特点以及性别角色类型对职业兴趣的影响,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和职业兴趣测验法对150名被试考进行施测.研究结果显示:(1)性别角色类型依次是:双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和男性化;(2)职业兴趣类型依次为:社会型、艺术型、研究型、企业型、常规型和现实型;(3)不同性别类型对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取向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学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断地改变其性度取向,促进双性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性别角色划分为四种类型。双性化被认为是更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性别角色类型。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民族学生的性别类型向双性化和未分化分流,女生双性化比例普遍高于男生,男生男性化比例高于女生女性化。双性化和男性化类型学生的社会适应好于女性化和未分化,双性化类型学生社会适应最好,未分化类型学生社会适应最差。建议帮助中学生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正确对待;引导中学生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发展良好的性别角色;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的性别角色。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当代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采用了刘电芝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和岳冬梅等人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290名在校女大学生进行测试。发现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依次为双性化、未分化、女性化和男性化,且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差异显著;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过度干涉保护在是否独生上差异显著;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在不同年级上差异显著;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惩罚严厉在不同文化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上,未分化得分均显著低于其他水平。研究结论:(1)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主要是双性化和未分化。(2)独自子女会得到更多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及母亲过度干涉保护;大四的女大学生得到的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更少;当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时,女大学生会得到更多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而当父亲文化程度较低时,父亲会表现的更严厉。(3)性别角色为未分化的女大学生,会更少感受到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同时,她们会感受到父、母更多的拒绝否认以及其父亲会更加的严厉。  相似文献   

17.
采用CSRI和霍氏中国职业兴趣量表测查338名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和职业倾向得分。用方差分析和均值比较方法比较不同性别和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的职业倾向差异。结果发现:男性在R、I类职业倾向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在A、S、C类职业倾向得分显著低于女性;性别角色差异:在所有6类职业倾向得分上。双性化者显著高于女性化和未分化者,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和交往焦虑量表(IAS),整群随机抽取4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论:(1)被调查大学生中双性化人格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2)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普遍较高。(3)双性化人格特质与良好情绪状态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表现为双性化人格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19.
通过修订的性别角色量表对当前南京市小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小学生的性别角色特征以双性化与未分化为主,传统占优势的单性化已让位于非单性化,未分化性别角色形势严峻.研究结果显示,并没有如社会所言,男生性格软弱、没有男子气概,女生过分中性化的明显表现.父母的学历是形成男女生性别角色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杭州师范大学501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双性化个体占36.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专业、发育年龄、成长过程中的交往同伴、外貌满意程度、遇到挫折的解决方式、穿着习惯与人格类型存在关联(P<0.05)。结论:双性化与未分化个体比例较其他研究有所提高,专业、发育年龄、成长过程中的交往同伴、外貌满意程度、遇到挫折的解决方式、穿着习惯是性别角色类型的可能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