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指教师接受培训和提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的反映,是对继续教育价值功用和行为取向的系统认识和基本看法。它是一种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在主体观念上的反映。它因客体(培训的价值功用)属性以及主体需要的不同而形成相对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
马力 《教学与管理》2009,(7):114-115
价值可泛指事物的“用途、重要意义或积极作用”。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一种表现,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应关系。我国著名学者王玉棵在《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一书中从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从客体对主体的作用下来界定价值,指出“客体对主体的效应,就是价值。”关于“取向”,在日常表达中,一般认为是对于某种事物的选择标准或路径,类似于“取道”。我国学者黄凯锋在其《价值论及其部类研究》中指出,价值取向是价值主体在进行价值活动时指向价值目标的活动过程,反映出主体价值观念的总体趋向。  相似文献   

3.
教育价值是教育的主体一人与社会的需要和客体一教育活动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教育价值 是对教育价值的意识反映。本从构成教育价值关系的要素及其特征出发,归纳了教育价值观的四个特征。以此为基础,从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历史上的教育价值观,并试图探讨在当今时代,我国所应持的教育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一、应用型本科的教育质量价值取向:学术性与职业性并重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是指作为客体的高等教育满足主体(包括人本身和社会)需要的性质与程度,体现了高等教育属性与主体需要的关系。高等教育哲学家约翰·S·布鲁贝克认为:在20世纪,大学确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存  相似文献   

5.
一、高等教育价值观的概念教育价值观是教育价值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它反映的不是教育本身的属性,而是这种属性与人的社会需要之间的价值关系。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文化环境会导致不同的教育价值观_高等教育价值观是指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人们观念或意识中的反映。它是人们对高教价值功能的系统认识和基本看法,也是对高教客观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的价值关系在主体观念上的反映。以高教价值主要在于个人,还是在于社会作为划分标准,形成了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两种价值观。二、高等教育的两种价值观高等教育究竟是为了满…  相似文献   

6.
生态价值观的兴起与教育的使命--对教育价值观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对教育价值观的普遍认识价值观即价值取向。它是主体对客体需要的关系在主体观念上的反映,也就是主体的价值判断。不同的主体,对客体需要的关系不同,因而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观。[1]据此认为,教育价值观即是人对于教育活动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关系,在人的观念上的反映。它既是关于教育问题的最基本的观点,也决定了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对教育方针的制定、对教育功能的选择和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在教育领域,长期以来学者们围绕教育价值观的问题始终争论不休。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二个方面:一部分人认为,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  相似文献   

7.
人才观的问题,实质上是一种人才的社会价值观念,是人们对人才社会价值标准的认识,也是一种人才的社会价值判断。 任何事物的价值,既是事物自身(客体)固有的属性,独立于人们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之外;又是以社会(主体)需要的一定目的或目标为准绳来量度客体效用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就是主体人的需要同外部世界的一种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相似文献   

8.
价值是一种关系,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即意义关系。价值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关系。价值观念则是人们对客观的价值关系的观念把握。价值观与价值评价密切相关。价值评价必须考虑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必须把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作为内在尺度运用于评价的客体。价值观是价值关系应然状态的期盼与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也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应当也必须是社会主义社会价值关系应然状态的期盼与展示。任何社会大变动时期都会发生价值重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传统价值观念的重估。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这一变革最突出特征和最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把现代化、市场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重重大的社会变革浓缩在同一个时空中进行了,构成了一场前无古人、艰难复杂的伟大的社会变迁,它必然引发价值重估的问题,也必然为重建社会主义价值观开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9.
论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取向是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尚未得到阐明的重要问题。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包括两个层面:对符合教育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及其成果的追求,在我国体现为对符合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教育活动及其成果的追求;对这种教育活动及其成果进行追求的心理与行为倾向。素质教育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在处理好两种不同需要之关系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及个体对教育的不同需要,使素质教育成为真正符合兼顾社会与个体需要的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素质教育目标梅工形成教育主体的素质教育价值取向的心理与行为倾向,才能使正确的素质教育价值取向形成并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发展性评价的认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基本理念 (一)教育评价的概念 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价值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现实关系的反映,表现为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表示客体的属性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主体的需要。主体需要是构成价值的客观基础,客体属性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主、客体的三个层次探讨了人的价值取向,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扩大,产生了人和自然、人和自身、人和社会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人的价值三个层次。人在这三个不同的层次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其核心是真、善、美的追求,这是人的价值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是多元的、多层次的,这就决定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必然是多元的,甚至可能是相互冲突的。要使经济和社会生活能够充满活力、健康有序,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努力形成科学、统一的社会主导价值观,使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在社会主义的原则下得到调适和整合。价值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主体需要又表现为各种利益.而怎样认识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或义与利的关系问题,是人们价值取向的关键所在。牢固树立和大力弘…  相似文献   

13.
课程的价值是作为主体的社会和学生与作为客体的课程之间的一种需要关系的反映。任何课程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取向,课程的价值取向反映了课程开发者和课程实施者的教育价值观,它对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方向性的引领作用。传统的学科课程理论秉持实证主义科学观,追求课程理论的客观性,在学科课程领域建立起了完备的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其价值取向是追求技术解放。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对中学生的一种心理教育活动,旨在追求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问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会杰  王瑛 《太原大学学报》2010,11(1):114-116,13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特点。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当代大学生,其价值取向也受到这些因素的直接影响,呈现出自我化、现实化、功利化等特点。重塑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成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形成合理的价值观与道德观,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教学价值观,是指教学活动和教学主体需要的关系,即教学活动应该满足教学主体的哪些需要。相应地,政治教学价值就是政治教学活动和政治教学主体需要的关系,即政治教学活动能满足政治教学主体哪些需要。很明显,政治教学价值观关系到社会、教师、学生对政治课的教学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开发大量优质的专业课程资源,是大学追赶"世界一流"的正途,专业课程价值取向的选择是课程资源开发的路标。理解专业课程价值取向的选择,需厘清其应遵循的逻辑理路。对价值的不同理解形成不同的价值理论,进而形成价值取向选择的不同理论。在专业课程价值构建的实践中,应基于社会历史条件、主体多样性、学校类型定位、学科专业特点和微观制度等因素,构建专业课程价值取向选择的行为逻辑,并做出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17.
"生命课堂"的本质是以生为本,教育观念是人们对于教育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与看法。价值反映的是主客体之间需要是否被满足的一种关系。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必须改革,树立以生为本、生命教育、人文质量等新的教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姜美 《上海教育》2008,(14):34-35
所谓美术教育价值取向,是指美术教育价值主体在把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客体存在的情况下,根据美术教育发展需要对这一社会客体所进行的价值设定与价值预期。这种价值设定、价值预期一旦形成社会共识后,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对美术教育行为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美术教育由于受种种原因的影响,其内在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颇,直接导致了美术教法、学法等方方面面的不科学。  相似文献   

19.
对转型期高职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职学生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研究高职学生价值观变化的特点并对其进行适时教育就成为新时期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一、何谓价值观“价值”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般意义上的“价值”所指的是客体的作用同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客体对主体存在的意义。价值就是通常所讲的“有用”、“有益”或“有利”。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观是人们基于生…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全球化问题的突出、科技的飞速进步、价值观的自身属性,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我国人民在价值观上出现了种种问题;价值主体、价值取向、价值选择、价值评判标准呈现出多样性,价值观上的虚无主义盛行。面对这种价值追求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我们要有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发展特色的主导价值观念,即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