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理计算题从题面看是纷繁复杂的,尤其是有的题目若用“按部就班”法来求解往往很难做出。如果能够判断出它可以模拟成哪一种物理模型或等效成哪种模型,就会“柳暗花明”使问题变得十分简单。即要重视“等效”法的教学,现以下例子来说明。  相似文献   

2.
论庄子文辞之"大"、"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分析了庄子喜用大辞、奇辞的原因。认为,庄子喜用大辞乃在于庄子自身精神境界的高远,他在表达这一精神境界时不由自主地选择了“大而无当”之辞。庄子喜用大辞的另一缘由因为“大”是字宙之理,他用“大”辞是为了说明道之理或呈现道之境。庄子喜用奇辞则主要透露出他对俗世的反叛,他用奇辞标其高识,划清与他们的界限;同时他对俗世之人也抱着同情和悲伤的态度,用奇辞来警醒他们。  相似文献   

3.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是教学的重点内容,需联系相关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各版本教材尽管在“阅读”或“知识窗”中有图示说明,但学生难以理解和运用。教学中如何化解难点,深化重点,笔者用以下方式收到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表示加强否定语气的副词"并"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数词典或教科书对表示加强否定语气的“并”的说明是这样的:副词,用在“不、无、没(有)、非”等前加强否定语气。这样的说法过于笼统,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缺乏实际指导意义,即学生们理解起来容易,用起来难。当然,经过汉语言研究者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努力,对于“并”的理解已经更为深入。但现有的研究成果依然不够全面,本文搜集了一些“并”的语料,并从马真和吕叔湘对“并”的说明出发,  相似文献   

5.
我们对新课标中的“对话”理论理解不够正确,从而导致学生“误读”课文:一是用“教学对话”代替“阅读对话”,剥夺了学生阅读的机会;二是用“外显的对话”代替“隐性的对话”,放弃了纠正“误读”的责任;三是对“对话”理论过于迷信和盲从。正确理解了“对话”,才能力避学生“误读”。  相似文献   

6.
陕西方言中的“知道”是普通话“知道”的变读,它与陕西方言中的“知不道”没有必然联系。陕西方言中所说的“知不道”本该记作“知不到”,它是由汉语中表示可能和结果的用动补结构类推而来的。本文以陕南洋县话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峰 《现代语文》2007,(9):38-41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汉语八百词>对"难怪"的解释为:副词,表醒悟(明白了原因,不再觉得奇怪),这里的"难"有"不应该"的意思,用"难怪"的小句前或后常有说明真相的小句;对"原来"的解释中有一条是:副词,发现以前不知道的情况,含有恍然醒悟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教学语言应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同通了“电”带了“磁”一样,这样不仅能使孩子专心听讲,而且会激起强烈共鸣。教师如何用好课堂评价语言?下面结合《坐井观天》的教学,从三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一、评价语言要准确得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准确而又得体,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方法。它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听辨能力,并能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及时进行反馈,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问题。但须注意两点:一是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二是在指出学生的缺点或错误之时,尽可能地把“坏的批评”包在“好的表扬”之中,委婉…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2005年高考各地文科综合试卷尤其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三份文综试卷,我们可以发现,有关“周年纪念”的试题占有一定比例,凸显了文综试卷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命题导向。一、以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2005年文综试卷为例下表所示,各题均有明确指向即以“周年纪念”为特征的热点问题为命题素材,体现文科综合《考试说明》所述的“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对备考有导向意义。二、备考方略基于上述分析,对“周年纪念”题的备考提出如下方略:1.领悟热点,理解考查意图仔细…  相似文献   

10.
[案例概要] 18岁的男生陆云升入高中以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总爱低着头用手捂脸,与同学交流越来越少,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下课,陆云总喜欢去厕所拿出小镜子反复照自己的脸;回到家里他爱坐在镜子前发呆,嘴里常常重复着一句话:“我笑起来很可怕?”“我很丑!”据其父亲说:“他不愿意出门,害怕见同学,甚至拒绝上学。”[诊断分析] 陆云同学的主要问题是:青春期体像意识障碍引起的“照镜子强迫行为”和“社交恐惧症”。实际上陆云同学的五官、相貌、体型都长得不错,但他总是“反复照镜子”,并对着镜子发呆,说明他对自己的体像不满意、不自信。常常唠叨“我笑起来很可怕”、“我很丑”的表现,可以说明他患有青春期体像意识的障碍。心理学上把个体的躯体外表在客观上并不存在缺陷,或者有极其轻微的异常,但因其主观想像,认为自己奇特的丑陋而产生的极为痛苦的心理疾病称为体像障碍。体像障碍患者,平时非常注意别人对自己体貌的评价,为自己的外貌而痛苦,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功能。由于认知的错误,导致患体像障碍的学生不  相似文献   

11.
"一直"与"从来"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规模语料的基础上,比较分析现代汉语副词“一直’’与‘‘从来’’在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上的差异,同时也说明两者所处句子的句式语义的差异。通过分析认为:“一直”表示持续,“从来”表示历程;“一直”所处的句子表示对行为在空间的延伸或在时间上延续的描述,“从来”所处的句子表示对行为在一个历程中出现概率的陈述。  相似文献   

12.
2004年理科综合《考试说明》要求学生能“根据要求灵活应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显然高考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要求很高,而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即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科的“综合”思想分析实验问题,这对培养学生实验的“综合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3.
戴绍利 《现代语文》2003,(11):27-27
在《狼》的末尾,作者用一个“黠”字来概括狼的特点。那么,狼到底“黠”在哪里?文章第一段对两狼的描写用了四个字:“缀行甚远”。狼遇屠不是直接扑上去,而是跟随着走了很远,说明狼行事非常谨慎,跟随很远以弄清对方虚实,“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此一“黠”也。第三段写屠夫占据有利地形,“持刀”自卫。“狼不敢前,耽耽相向”,说明狼在形势对我不利的情况下,不蛮干,不冒险,采取僵持对峙的守势打持久战,并积极想办法,谋对策,此二“黠”也。第四段开头就写“少时,一狼径去。”是一只狼放弃了吗?非也!这只狼假装离开,“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相似文献   

14.
高中第二册语文课本中古汉语语法知识短文《文言词的一些用法》,对“名词用作状语”作了如下概述: “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这段文字共三句话,首句解说状语的一般位置和作用,指出状语“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次句说明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尾句则转而说明在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  相似文献   

15.
当前,民办高校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日益突出:他们或因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而愁眉苦脸;或因成绩落后、能力欠缺而不知所措;或因心理障碍而束手无策。这一群体应受到政府、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关注。对此现象进行研究,界定了民办高校“弱势群体”的种类,探析其形成的原因,提出对民办高校“弱势群体”扶助工作的一些对策。并指出除了在管理上、经济上要大力扶助外,还应加强对民办高校“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教育学发展的一大滞障是只“说”(教育)不“做”(研究)的偏向,典型表现在教育研究中充斥着大量以命令口吻发布的“上帝句式”:即“要如何如何”。这种实践指令形同“上帝创世”,是论者随心所欲的“原创”;其危险在于,作者企图用这种“原创”来指导实践的心态和做法,酿成了一种“学究谬误”:即将自己用来说明实践所建构的模型倒置为各种实践的根由。即便依循学术规程而得出的研究结论,其作用也是有边界的;而这种“学究谬误”与“上帝句式”理当予以批判和摒弃。  相似文献   

17.
学校心理咨询是解决学生问题的途径之一。当代抗逆力研究采用新范式定义和解读问题,把问题看作是抗逆力的一种形式,是生命功能的一种体现。以此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三个环节开展工作——解构问题: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建构意义:挖掘问题背后的抗逆力;重构生活:用“常规途径”替代“非常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陆时雍在诗歌批评中大量运用“韵”、“趣”、“味”等审美范畴,对诗人诗作予以了细致的赏会与论评。在此基础上,他又对“韵”、“趣”、“味”三个审美范畴作出了理论阐说,其内容主要体现在:或对其作为诗歌审美之本予以标树;或对其审美特征展开探讨;或对其创造生成进行考察。陆时雍诗歌批评对“韵”、“趣”、“味”的运用与阐说,将我国古代的以“韵”评诗、以“趣”评诗和以“味”评诗的批评实践都推向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9.
一、忌从思想角度归纳段意。所谓段意,指的是一段文章的主要内容,它要回答的问题是“这段写了什么”,而不是“这一段说明了什么”或“表达了什么”。如《再见了,亲人》的第一段,把段意概括成“说明志愿军同朝鲜大娘的感情深”就不符合要求,应概括为:“叙述了志愿军与朝鲜大娘告别的情景。”二、忌用不完整的句子归纳段意,段意应该用完整的句子,而不是词或词组。后者只能用以编拟文章的提纲或小标题。段意与提纲及小标题共同点——都是对课文内容分段的概括。不同点是:段意是对一段内容的简缩或基本概括;提纲则是用短语对该段内容  相似文献   

20.
答读者问     
(一) 关于符号≥,知道是大于或等于之意,对具体的2≤3,3≥3两例是否正确,不知应该如何判断?请解答。解答:符号≥与≤类似,仅就≥说明之。3≥3实际上是由两个命题(“3>3”及“3=3”)用联结词“或”联结的命题“3>3,或3=3”的简写,故判断3≥3是否真与判断“3>3,或3=3”是否真是同一件事。我们用P,Q表示两个命题,由P,Q用联结词“或”联结的命题“P或Q”的判断规则是:当P,Q两个命题中至少有一个真时“P或Q”真,只有当P,Q都假时“P或Q”才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