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语气副词“究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留学生在习得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误。结合中介语语料库中的语料以及留学生平时的作业,我们对留学生在习得语气副词“究竟”的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类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语气副词“究竟”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谈对外汉语语气教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对外汉语教学界,语气教学是一个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领域,而理解运用语气的能力不仅是留学生语感能力的直接表现,而且也是留学生对汉语语言及其化内涵认同程度的表现。从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看,汉语教材对语气训练内容的编排没有整体的系统性、阶段性和连贯性,主要附着在语法项目上提到一点儿语气问题,缺乏目的性和明晰的注释说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对遇到的语气问题给予简单的讲解,训练方法也仅凭留学生自己对语言的感知,很少从语音层面给予说明;在理论上,还没有从认知心理角度突出语气在言语行为中的人际功能。因此,如何借鉴有关语气理论,系统地安排对外语气教学的训练项目,提高学生的语气理解运用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李茜 《现代语文》2006,(4):75-77
“并”作为副词没有丰富的语义,句法意义也较为单纯,三个平面理论中最有创新意义的“语用”理论在对语气副词“并”的描写中得到彰显。语气副词“并”最重要的语用功能是预设否定,语气副词“并”的预设否定功能使语言所表达的意义更丰富。  相似文献   

4.
汉语副词“也”的偏误是韩国留学生副词偏误中较突出的问题,常常出现遗漏、错序、混用和赘余四类偏误。从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来看,吕叔湘先生的四个义项和马真老师的两类四项或许可以合并为两项:“也”的句内作用,即表示类同的“也”;“也”的句外作用,即表示委婉语气的“也”,这样更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5.
教育文摘     
对教育界熟知的“教无定法”应作全面理解。“教无定法”只能说明教学方法的运用具有灵活性、随机性特点,而并不能否定规律性认识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实际上,总结实践经验同开展教学实验一样,也是掌握教学规律的重要途径。可以作这样的假设:研究者搜集了大量的个别经验之后,经过分析、比较等思维活动,可以概括出何种情形(教师、教材、学生等)下适合于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这样得出的规律性认识还需要在实践中运用,  相似文献   

6.
以法、越两国留学生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文化休克”现象作为案例,说明“文化休克”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并对如何解决留学生在文化适应中的“文化休克”问题寻找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7.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中常常碰到一些凝固格式,对于这种凝固格式的教学需要动一番脑筋,"X什么X"格式就是一例。从形式上看,"X什么X"格式有疑问代词"什么",是特指问,从表意上看,是逆对方之意而诘问,不要求作出回答。"什么"读轻声,并不负载疑问信息,只是起加重反诘语气,强化否定性质的作用如果将形式内容结合起来,就是用特指的方式表达跟对方相违逆的意思简称为"逆意特指问",这是汉语中常用的一种格式。外国留学生如果不懂得此类格式的整体意义,理解起来常常感到困惑,运用起来常常出错下面是留学生在运用这种格式时出现的病句:  相似文献   

8.
汉语的否定词与日本学生的语法偏误邓小宁一般的汉语语法书及对外汉语教材在谈到汉语否定词的用法时大致是这样说的:都可以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对动作或性状作否定的说明。“不”表示否定的判断,是对行为动作、性状进行否定。多用于现在、将来,也可用于过去。可表示...  相似文献   

9.
双重否定句语气强弱辨江苏东台市三仓中学陈友良双重否定句是相对于单纯否定句而言的,它用否定加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语意。一般的语法书普遍认为,双重否定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人教版初中教材在汉语知识短文“句式的变换”中也说:“用双重否定句式语意更重一些,语...  相似文献   

10.
“无时无刻不”和“时时刻刻都”在句法、语义、认知、语用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句法上,当搭配对象为领有动词、能愿动词、形容词和否定词语时,一般只能用“时时刻刻都”,当前面为副词“都”时,只能用“无时无刻不”。在语义上,“无时无刻不”比“时时刻刻都”要丰富、复杂一些。在认知上,人们对“无时无刻不”的理解难于对“时时刻刻都”的理解。在语用上,“无时无刻不”比“时时刻刻都”语气更强烈,“无时无刻不”经常进行主观陈述,“时时刻刻都”则经常进行客观描写。从规范化的角度看,只有“无时无刻不”的用法,不存在“无时无刻都”的用法。  相似文献   

11.
关于"假言命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泉清 《江西教育》2003,(14):21-21
把命题P、q用联结词“若……则……”(如果……那么……)”联结起来的新命题,称作P、q的假言命题或蕴涵命题,记作:P→q。P称为前件(假设或条件),q称为后件(结论)。其中蕴涵“如果……那么……”(若……则……)的意义,与日常生活语言中“只要……就……”,“要是……便”等是相当的。这种形式的命题在数学中是常见的,学生也比较熟悉。但是其真值表在教学中难以解说,同时对其否定,学生也不易理解。下面就对假言命题真值表和其否定的教学谈点个人认识。一、通过“数学建模”来理解“假言命题”的真值表教育部《中学数学实验教材》(试验本)对…  相似文献   

12.
卢晓  李文波  余瑾 《考试周刊》2011,(58):40-43
“不”和“没(有)”是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否定副词,也是留学生在使用出错最多的否定副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对“不”的7种偏误类型和“没(有)”的3种偏误类型分析,作者发现在这些偏误类型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不”和“没(有)”的混用偏误.以及在动补短语中否定副词的位置偏误.这些偏误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据此,分析偏误的3种主要原因,并提出简化归类教学、分步教学、日常交际教学和对比分析教学等教学策略.以减少否定副词语用中的偏误现象。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邓守信(2009)所提出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为理论基础,试图探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表经验体的动态助词“过”的次结构及其教学排序。首先,参考前贤对于动态助词“过”的理论研究,并从中确立动态助词“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基础。而后,透过“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当代北京话口语”部分的语料,将现代汉语动态助词“过”分为若干次结构,并依据邓守信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结构排序中难度等级及频率高低的原则,提出动态助词“过”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排序。  相似文献   

14.
郑军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5):107-109
本文在考察前人“不再”和“再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应从语义背景对两词进行区别的观点,指出只有当客观情况发生变化或者主观认为情况已发生变化,使预定进行或正在进行的动作不能继续或重复时,这时才使用“不再”;在前提条件已蕴含否定结论的句子里,需加强否定语气时用“再不”.  相似文献   

15.
“从来”和“向来”一直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从语义分析的角度,认为;“从来”和“向来”既对立又互补。“从来”倾向用否定形式,“向来”倾向用肯定形式。若都用于否定式,则有不同的侧重点,“从来”否定式偏向对某一具体动作、行为、事件的动态否定,是倾向对客观性的否定;而“向来”否定式更偏向对静态的、抽象的、主观的方面进行否定。“从来”还可以在过去的时间中截取一段出来进行否定,但“向来”没有这个用法。  相似文献   

16.
张映光 《江苏高教》2005,(5):154-155
对外汉语所以成为热门专业,的确是和近十年的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形势的高速发展,我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特别是中国入世前后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直接相关。有数据统计说明,近几年来华学生数量猛增,对外汉语教学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与此同时.国外“汉语热”的发展势头也随着中国加入WTO持续升温,在日本、韩国等不少国家,汉语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国家汉办也已将“汉语水平考试(HSK)”和“孔子学院”推向世界。然而,和汉语教学需求形成反差的是,目前我国只有2500多人取得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全国也不过只有几十所高校在开展旨在培养对外汉语师资的本科层次的教学。就连笔者所在的江苏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大省,目前也只有苏州大学和南京审计学院这两所高校在招收对外汉语的本科专业。显然,这与华文教师日益增长的需求是脱节的。来自中国国家汉办的信息表明,目前在全球存在着对汉语的强劲需求。由此形成的“汉语教师荒”格外醒目。  相似文献   

17.
中古近代汉语里,副词“初”与否定词连用有两种意义:一、表时间的一贯性,可释为“从来”、“始终”;二、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作、安全”、“丝毫”。前为时间副词,后为语气副词,后是从前进一步虚化而来的。“初”与否定词连用,这种释义的差别与词义的进一步虚化以及词义的模糊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相声、话剧等表演艺术家以精湛的艺术语言感染观众。教师不是这个“家”,却需借助“艺术”语言来交流思想感情,传道、授业、解惑。对此,有经验的教师无不重视试用,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也注意克服“一个腔调”、“一个口气”,逐步养成了多样而奏效的教学语言;或用主动句,或用被动句;或用肯定句式,或用否定句式;为了加强语气,则用双重否定句式;对各种不同的语气,如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反诘句等,我也酌情兼顾;根据需要,  相似文献   

19.
隐性语用否定是汉语交际活动中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它是指表面上不具备否定的形式,只有凭借语境、特定语气、特定的句法格式等手段通过分析才能得出否定的隐含意义。汉语交际中的隐性语用否定方式种类繁多。使用隐性语用否定,是礼貌的需要,是自我保护的需要,是得体的需要。研究这种言语现象,对于指导人们的言语交际实践、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很多英语句子是肯定形式,但却表达否定意义,有的时候又恰恰相反。稍不留神,就会对句子实际表达的意义产生相反的理解。在绝大多数时候,句子的形式及其传达的意义是统一的。然而,无论中文还是英文,都会出现由于表达习惯、语气的不同以及修辞等目的,用否定句式表达肯定含义或用肯定形式表达否定含义的情况,以加强语气或使语气更加委婉含蓄。英语中常使用一些特殊的手段来达此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