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旨在了解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现状。结果表明:与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性方面存在更大的问题;公办学校流动儿童的适应性优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适应性;在人际适应即同伴交往方面,流动儿童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优于男生;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与同伴交往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同伴交往是影响学校适应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现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旨在了解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现状.结果表明:与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性方面存在更大的问题;公办学校流动儿童的适应性优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适应性;在人际适应即同伴交往方面,流动儿童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优于男生;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与同伴交往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同伴交往是影响学校适应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对3714名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进行了调查,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对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效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控制家庭背景因素后,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效能之间存在明显的组间差异,其中有7.14%的学校效能差异来自于这种组间差异,而且城市民工子弟学校效能的组内差异要明显大于公办学校,这反映了流动儿童的学业成就低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学校层面因素的影响;而在考虑学校层面与班级层面的因素后,学生的性别因素、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家庭教育支出水平以及学生个体满意程度对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效能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改善流动儿童个体及其家庭社会经济状况是提高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效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和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特点及其对城市适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更倾向于将自己归入农村、对北京认同度高、倾向与老家孩子比较、自我肯定;打工学校的流动儿童更倾向于将自己归入农村、对老家认同度高、倾向与北京孩子比较、自我否定.相关分析、均值检验和回归分析的结果一致表明,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中的北京归类、北京认同、自我肯定对城市适应中的探索顺应、融入整合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老家认同对城市适应中的探索顺应、融入整合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控制了流动儿童个人、家庭、学校等因素的影响,社会认同仍然对城市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微观过程观察城市中公办和民办学校里流动儿童对性别角色的学习,发现公办和民办小学两种场景下儿童习得性别角色观念和性别角色气质不同;当流动儿童从民办学校场景转换到公办学校时,流动儿童所习得的前一种气质出现了不适应,并被认为是"心理疾病"的学生.  相似文献   

6.
学校适应的情况是流动儿童在城市中教育融入情况的重要体现。影响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学校环境因素有师生关系、学校氛围、课堂环境等。其中师生关系是流动儿童学校生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本文阐述了师生关系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并提出了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7.
试从多元文化教育视角看流动儿童所在公办学校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全民教育,推进教育机会均等,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随着进入城市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数量增多,公办学校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适合当地学生和流动儿童的教育,是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从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出发,探讨流动儿童所在公办学校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和碰撞,并针对公办学校现状提出观念、管理、课程设置、教学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教师对流动儿童入读公办学校的态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关于教师对流动儿童入读公办学校的态度还未见有经验的研究。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问卷,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教师在五个方面的态度进行研究:对办公学校招收流动儿童的总体态度,招收流动儿童对班级教学的影响,招收流动儿童时教师的影响,对流动儿童单独编班的态度,对教育教学改变的态度。对196名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关于公办学校招收流动儿童的总体态度是积极的,但教师对流动儿童入读对教学和自身的影响持消极的态度,对单独编班和教学改变持中立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心理韧性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心理韧性和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特点及其对城市适应影响进行探讨。结果发现,过程性因素即到京时间、转学次数和结果性因素即学校类型对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有显著影响。到京6年以上的流动儿童在目标专注和积极认知方面显著高于到京6年以下的流动儿童。公办学校、未转学、家庭收入2000元以上的流动儿童在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这五个方面均高于打工子弟学校、转过学、家庭收入2000以下的流动儿童。尽管流动儿童不利的过程性、结果性、其他因素对其心理韧性、城市适应有不良影响,但在同样处境不利的情况下,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对其城市适应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城市流动儿童的数量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务工人员涌入昆山而剧增。城市流动儿童来到新城市学习时,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以及他们所处的独特生活环境使得对他们的研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因此对城市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调查研究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通过调查研究后发现:城市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在学校适上呈显著差异,城市本地儿童的学校适应得分显著高于城市流动儿童。  相似文献   

11.
从家庭视角考察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现状,资料来源于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三所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问卷调查,并辅之与相关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家长访谈,结果发现: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整体状况良好,但学校适应的各维度不平衡,适应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人际适应、学业适应、学校认同。另外,家庭因素独立于个人因素对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状况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北京市某三所打工子弟学校随机抽取301名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流动儿童施测人际交往能力问卷、身体锻炼等级量表、学校归属感问卷以及城市适应问卷,探讨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特点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体育锻炼对城市适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适应好于男生,初中生在兴奋与好奇、震惊与抗拒、探索与顺应上得分显著高于小学生。(2)流动儿童人际交往能力、体育锻炼与城市适应呈显著相关。(3)学校归属感在人际交往能力对城市适应四个维度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在体育锻炼对城市适应中的震惊与抗拒和探索与顺应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城市流动儿童的学校欺负与学校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58名流动儿童为被试对象,采用儿童欺负问卷和在校行为子量表施测,探索城市流动儿童的学校欺负与学校适应及其关系。结果发现:卷入受欺负和欺负的流动儿童比例相对较高;男生欺负他人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而受欺负比例低于女生;不同性质学校的流动儿童受欺负和欺负他人的比例没有显著性差异;学校适应的性别和学校性质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主效应均达到了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水平;不同欺负类型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差异显著,具体体现在常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上;受欺负、欺负他人程度与学校适应及其五个维度之间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采用自编的问卷对家长对流动儿童入读公办学校的态度调查的结果发现:上海家长对流动儿童入读公办学校持中立且稍微偏积极的态度。在大多数测题上有近1/3的家长持消极的态度。而且,这种态度不受调查对象的社会经济地位、祖籍、子女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这一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试(IAT)探索教师对农民工子女的偏见状况。被试为54名小学教师(普通公办小学教师40名,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师14名),测试使用材料为农民工子女照片、城市儿童照片各四张,与学习相关的积极、消极评价词各四个。结果显示两类学校的教师均存在内隐偏见,但两类学校教师的偏见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采取问卷调查法,对803名城市流动儿童和837名城市儿童的被忽视和学校适应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城市流动儿童的安全忽视、躯体忽视显著地高于城市儿童,总体更易被忽视;除交流忽视外,男生被忽视及其维度均大于女生,情感忽视存在明显的学校性质差异,被忽视及其各维度存在父母文化差异;城市流动儿童的被忽视与学校适应及各维度间都存在较为显著的负相关,情感忽视、安全忽视和躯体忽视对学校适应有非常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北京市4所打工子弟学校和3所接收流动儿童的公立混合学校的1146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问题行为问卷、师生关系问卷、学业行为问卷考察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特点,并比较打工校与公立校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状况的差异.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在外化问题行为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师生关系、学业行为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女生.(2)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存在年级与学校类型的交互作用.(3)聚类分析发现,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分为三种类型:和谐型、一般型、高危型,分别占27.9%、48.1%、24.0%.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类型校际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随着责任的明晰,城市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下文统称“公办学校”)接纳流动儿童的进程逐渐加快,但由于政府资金投入有限、学籍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公办学校数量有限以及教师缺编等原因,公办学校的现状并不能实现完全接纳流动儿童入校,也不能真正解决所有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而且,随着借读费的取消和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政策的不断落实,  相似文献   

19.
研究运用南京4-6年级学生的调查数据,比较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家庭教育和学校融合现状的不同,并进一步分析家庭教育对儿童学校融合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家庭教育等诸多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家庭教育是影响儿童学校融合的重要因素,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劣势是流动儿童学校客观融合相对较差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中小学生学校适应不良图式问卷和中学生学习拖延问卷,对394名城市流动儿童进行测查,发现:流动儿童在自我放纵性图式上存在性别差异;流动儿童的不信任感和自我放纵性图式、学业拖延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流动儿童学校适应不良图式与学业拖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无助感、自我放纵性、不信任感、自我放弃感等图式对学业拖延有极其显著的正向预测力。这些表明,高年级学生的不良图式与学业拖延相对而言比较严重,且流动儿童学校适应不良图式与其学业拖延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