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依恋量表和心理韧性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流动儿童依恋特点及其对心理韧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女生、家庭收入高于3000元、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亲子依恋中社会度和心理韧性中的目标专注均高于男生、家庭收入低于3000元、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流动儿童亲子依恋的总分与心理韧性的各维度、心理韧性总分与亲子依恋各维度均有显著相关;安全型流动儿童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四方面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种依恋类型的流动儿童,恐惧型流动儿童在以上四方面均最低.尽管流动儿童个人、家庭、学校因素对其心理韧性有预测作用,但流动儿童亲子依恋对其心理韧性有更强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心理韧性团体辅导对于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水平的改善以及对心理适应的提高作用,以北京市东城区某打工子弟学校两个平行的四年级班级为研究对象,采用2*2混合设计,对实验组班级的流动儿童实施七次心理韧性团体干预活动,对照组班级不做任何干预.结果发现:(1)心理韧性干预活动对于心理韧性总分和情绪控制维度的干预效果显著;(2)心理韧性干预活动对低分组的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总分、积极认知、目标专注、情绪控制、人际协助干预效果显著;仅对高分组与中间组的心理韧性总分干预效果显著;(3)实验组心理韧性的变化状况可以预测心理适应的变化.结论:心理韧性团体干预有利于提升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水平,有助于提高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建议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途径联合开展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干预项目.  相似文献   

3.
心理韧性的研究为心理学工作者研究处境不利儿童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范式,它关注的是儿童的积极保护力量和才能.心理韧性是个体良好适应不利环境及在遭遇挫折和逆境打击后迅速恢复的能力,心理韧性对儿童期个体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意志力的培养等有着深远的影响.儿童期心理韧性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儿童自主性自我的形成和发展,帮助儿童建立乐...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公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公办学校的各种学校因素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中探索与顺应、整合与融入两个阶段都有积极促进作用,除学校安置因素外,流动儿童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同样影响家长对两类学校的选择,也影响着流动儿童在两类学校的城市适应。  相似文献   

5.
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问题随着流动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在城市长期生活而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对从国内外主要数据库中检索到的过去20年有关我国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590篇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综述流动儿童城市影响的概念、理论、标准、现状、影响因素,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适应的概念涉及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等多个方面;(2)适应的理论有文化冲击理论、适应理论和社会排斥理论等;(3)适应的标准分为过程论和变量论;(3)心理、学校和社会文化适应的总体水平较差;(4)适应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多个方面。根据这些研究结论,对研究的局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希望今后多进行整体性、综合性、深度研究,为家庭、学校和政府部门提供应对性的政策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对720名初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695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两类儿童的心理弹性的差异特征。结果发现: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心理弹性及其四个维度(情绪控制、目标专注、积极认知、人际协助)上显著高于留守儿童,家庭支持维度上差异不显著:②在积极认知维度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女生显著高于男生,留守儿童则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仅在目标专注和情绪控制维度上,留守儿童男生显著高于女生;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弹性有随年级的增加而降低的态势,而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则随年级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教育安置方式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整群取样法对北京市1164名流动儿童,525名当地儿童及流动儿童主要来源省份的568名农村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现状及其与教育安置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北京当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社会文化及心理适应不足,但与农村儿童相比,他们的社会文化适应更强,但心理适应不佳;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在社会文化和心理适应上都明显优于打工子弟学校儿童;控制了性别、年龄、来京时间及家庭经济地位等影响因素后,教育安置方式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仍然有显著预测作用,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社会文化适应更好,自尊更高,且更少产生孤独、抑郁等心理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8.
流动儿童的文化适应是流动儿童在学校中学习与当地学生交流互动的技能,学习适应学校日常生活并完成学校任务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感受、行为方式与能力,它反映了流动儿童的学校生活状况和受教育的质量。通过对北京市公立小学的300多名流动儿童的研究表明,流动儿童文化适应的总体状况良好,但是在文化适应的各个维度上仍然存在一定差异,流动儿童在生活满意感、人际关系和环境适应方面表现一般,心理适应和心理健康方面得分较低,应该受到高度关注。学校应改变对流动儿童的刻板印象,关注其积极品质,减少户籍因素对流动儿童入学机会的影响,提供更多的教育支持,改善流动儿童的校内人际关系环境。  相似文献   

9.
<正>【设计理念】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初一学生普遍对挫折和自己有较为积极的认知和评价,但是在遇到困难时会容易陷入到情绪和情境中,尤其遇到学业失败、人际困难以及新环境适应问题,在困难中难以专注解决问题、难以有效应对。本节课通过心理韧性轮帮助学生厘清自身可利用的内、外在韧性因素,提升心理韧性,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有信心积极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各种挑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简称中职生)心理韧性与自尊、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自尊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测量463名中职生。结果:(1)在目标专注和积极认知上,二年级显著高于一年级,女生积极认知显著高于男生,家庭支持男生显著高于女生。(2)高心理韧性中职生的问题解决、发泄、求助、幻想、忍耐得分显著高于低心理韧性中职生。(3)心理韧性与问题解决、发泄、求助、幻想和忍耐显著正相关;自尊与问题解决、求助显著负相关,与幻想显著正相关。(4)问题解决、发泄、求助和忍耐直接影响心理韧性,同时,自尊在问题解决和心理韧性间存在中介作用。结论:中职生的自尊、应对方式与心理韧性关系密切,帮助中职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解决困难,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可以提高中职生的自尊水平,有助于中职生心理韧性的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