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所谓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是头脑中对已有感性材料和知识进行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能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相似文献   

2.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即接受刺激、唤起记忆表象、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检验想象.  相似文献   

3.
巴金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没有想象,就没有佳作。"想象是在过去感知的基础上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一种心理过程。想象作文就是把人脑加工改造而发明的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想象作文的指导呢?  相似文献   

4.
从习作角度来看,表象积累是构思的基础。为此,积极引导小学生平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习作教学中善于指导学生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积累丰富表象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是一切创造之源。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当展开想象时,记忆中的表象由模糊变为清晰、由单薄变为厚重,新形象随着旧表象的改造而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6.
所谓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是头脑中对已有感性材料和知识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对类似事物推断.可以认识从未见过或不可能见到的事物.发展创造力。正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相似文献   

7.
想象,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按目的性划分,想象可以分为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的想象)和有意想象(有预定目标、自觉进行的想象);按是否依靠现成的描述划分,想象可以分为再造想象(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和创造性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新形象  相似文献   

8.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不是记忆表象的简单重现,它是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对记忆表象加工改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想象是人脑根据已有的表象,经过加工、改造、整合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想象在阅读中有如下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一、关于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现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在写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缺乏想象力,就无法从事文学性作品的写作。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更有人将想象比作思维的翅膀。  相似文献   

11.
“初期象征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第一个初具流派思潮性质的诗歌潮流。其诗学思想明显渊源于西方的前期象征主义,以“契合”这一重要诗学范畴为例,通过明显的移植和改造,初期象征派阐明了“契合”的中介性和神秘性特征:契合是人与自然、社会的交响;契合是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九叶诗派"是我国新诗步入成熟的历史里程碑。他们明确提出新诗现代化的概念,自觉追求现代诗。他们对多重传统的有效整合、对个人与艺术及时代与社会关系的合理平衡、对感性与知性及抽象玄思与官能感觉的融合统一,均展现出他们强大的包容精神与整合能力。其超现实主义的双重结构方式终于实现了新诗由实象艺术向意象艺术的真正转型,使中国新诗真正呈现出现代品格。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夏天”意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夏天"这一意象的研究表明,季节之夏乃人生之春,其形下之美灿烂而动人,其形上之美乃真善之化身;莎翁巨笔意在使爱人之形美臻于圆满之境,使该美长驻其诗文。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是我们共产党人必须继续写下去的一篇大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的辩证统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牢牢把握"三个总"新概括和"八个必须"基本要求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5.
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效果必须把握该课程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统筹考虑教学中的四对关系以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进而向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的转化,并在加强教学改革的同时.切实提升“纲要”课程教学的学术含量和学术底蕴,以实现“深入”与“浅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用意在于将荀子学说中的“统类”思维进行研究,首先概述已经为大众所熟悉的“心性论(人性论)”与“名实论”的研究进路及重点。然后提示另一个更能深度探勘荀子哲学的进路——“知通统类”的进路。厘清“统类”思维和分类、归纳认知方法的差异。继而采用荀子学说里的重要概念,如“虚壹静”、“唯齐非齐”来呼应“统类”的地位。并举用“礼乐之统”、“仁义之统”说明荀子思想之精微与融通。一般而言,苟子思想对于知识的辨察,与认知心的看重是众所熟知的,比较陌生的是在荀子学说里具备最崇高境界的“统类”思维。荀子所倡议的统类思维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然而荀子称圣人与大儒才具有统类能力。本文主旨在于说明“统类”的精蕴,并阐述“统类”在荀子哲学里的意义与重要性。并且经由苟子“统类”及其哲学之研究,建议重审荀子学说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7.
以单元的形式作为教材设计模块是目前大多数语文教材选取的设计样态。单元设计训练思路的合理性是教材有效性的关键因素。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采取的也是单元形式的训练思路,呈现出较强的课程论意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其教材的科学性。苏教版单元设计,整体编排上以"主题合成"单元为主,"名著推荐与阅读"单元和"专题"单元穿插其间,使语文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融合统一,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相融合统一,并且具有开放性。  相似文献   

18.
本质主义的教育研究一直占据支配地位,致使少数儿童成为本质主义教育研究的"剩余",且少数儿童教育可能存有被理论"歪曲"等问题。全纳教育对被边缘化的弱势儿童的保护,对教育实质平等的关注,推动着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变。为此,我们应该坚持本质主义建构和全纳教育批判统一的教育研究路向:一是要保持足够的批判力量,二是要廓清教育研究的视野,三是要关注儿童的境遇和教育事件。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一统"的观念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在新的世纪,研究"大一统"观念的形成原因,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旭与近代中国的风云演变紧密相连,他在诗词中择取与言说"西方",并不是源于欧美的直接经验,更多是日本的"影响"或日本化的西方知识,主要包括先进的西方政治形象、志士仁人及开拓者形象、理想化的新女性形象、秀美的自然风物与淳朴的风俗民情、瑰丽雄奇的富士山等。他突破古典诗词的局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智慧地利用中日两国相似的文化背景,曲折地表达了晚清知识分子在中日关系逆转中反观自我的苦闷与焦虑,同时强烈地折射出他们欲借现代化转型重构民族个性和未来中国的心理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