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围城》能如此生动形象地塑造了抗日战争时期知识分子“一类人物”,这与它语言表达上的独到之处不无关联。本文就小说《围城》中精彩纷呈的比喻,谈一些粗浅的感受。(一)一语破的式比喻文学作品语言要生动形象,要讲究文采,而比喻可以说是较能体现生动形象和讲究文  相似文献   

2.
对苏诗的研究,向来众多,而从叙事角度对苏诗进行分析,却很少见。本文试对苏轼《芙蓉城》诗的叙事内容、叙事结构以及叙事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叙事的角度初步探求苏诗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木斋把苏诗还原到苏轼诗词文创作、宋代诗歌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等多维坐标系中去研究。一方面,从宏观的角度居高临下审视苏诗这一文学现象,故能准确地洞见和窥探到苏诗的本质特色;另一方面,借苏诗的研究,反观中国诗歌史,牵一发而动全身,使苏诗成了撬动中国整个诗史的一个有力支点,实现了理论建构和个别作家作品研究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修辞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比喻修辞教学的内容包括掌握比喻修辞的基本类型、加强学生对比喻修辞在语境中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比喻修辞的能力。高中比喻修辞的教学难点主要有与其他相近的修辞混淆、对比喻修辞教学内容的扩展、学与用的联系不够紧密等方面。针对这些难点,我们应采取在比较学习中感受比喻修辞的文辞之美、在随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修辞运用能力、结合写作和口语交际讲究兴趣教学等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5.
关于苏轼和苏诗的研究现已硕果累累,但对苏诗研究者的研究,对苏诗研究史的探析,却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苏轼研究史稿》填补了这一研究空白。  相似文献   

6.
清人注释苏诗特别重视辑佚与校勘、训古与考订,诗注与诗评结合,针对性强,表现出了与宋人注苏的不同面貌;而选评苏诗则多直觉式的感悟,侧重于艺术分析,尤喜探讨苏诗的艺术渊源,比较研究是经常运用的方法。清人注释、评点苏诗繁荣的原因在于:首先,清人标举、学习宋诗,风气日渐浓厚;其次,清代考据学风的兴起与整理旧学的兴盛;再次,清代注苏诗的学学问淹博,对苏轼其人其诗推崇有加。  相似文献   

7.
该文概述明代潮籍神童苏福存世诗歌概况,解读分析苏福的诗歌创作成就,指出苏诗在内涵上表现追求功名的执着与壮阔高远之志向,有关人生无常的感叹与怀才不用的不平,还有咏月诗所表现出来的才思情致,都达到很高的水平;总体诗风豪纵、瑰奇、典丽,其表现艺术既纯熟而又不拘一格,往往独出心裁,取意新异独到,比喻切当妥帖,语言生动鲜活,神韵自然悠远。  相似文献   

8.
清代至民国间,出现了好几种苏诗笺注著作,其中查慎行的《补注东坡先生编年诗》是成书年代最早、学术成就突出、个性特色鲜明的一部.其书编集苏诗以作年为次,考证地名详其沿革,注解典故不乖本事,考述人物详其事迹,驳正旧注有理有据,辑录佚诗几无遗漏,对研究苏轼及苏诗有重大参考价值,加之成书年代又早①,故它在苏诗研究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也正是因为它的这些特点和优长,《四库全书总目》才多次称道该书.  相似文献   

9.
赵翼对苏轼诗歌创作的理论评述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认为苏诗是宋诗的代表,并将其与唐家著名诗人的创作进行对比,以显示其诗史价值与地位。(二)从倡导性灵的诗学主张出发,总结出了苏诗创作强调天分,重视灵感,亦不废学问功夫的普遍规律。(三)论述了苏诗在语言、立意以及结构等方面求新求变的特征,并批评了前入及时贤对此的错误认识。(四)对苏诗的艺术技巧,如谐趣、用典等进行了精妙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苏轼和李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对唐代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许多诗人都有所学习、借鉴,其中以李、杜为最。苏诗的风格,与汪洋恣肆、豪放雄奇的李白诗风十分接近。苏轼对李白及其诗歌,作出过许多高度评价。李白诗歌对苏轼诗词有不少影响。苏轼还好以李白自喻。苏诗与白诗的主要差异表现在:苏轼的写景诗多理性思考,白诗多主观激情;苏诗在句式上比白诗更散体化  相似文献   

11.
以哲理思辨入诗是苏轼诗歌颇具个性的艺术特征.苏诗的哲理思辨涉及宇宙自然,更主要表现于对社会人生的体验,其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迫切的现实需要.一方面是对人生困境的体验,一方面是对这种困境的超越,使苏诗的哲理思辨上升到更高的境界.诗的哲理趋归显示了苏诗意蕴深化的艺术倾向.从史诗发展的流程来看,苏诗的哲理思辨突破唐诗情景交融的艺术范式,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拓展了诗歌的表现天地.  相似文献   

12.
周蕾 《考试周刊》2011,(19):29-30
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语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用简单易懂的话反映深刻的道理。谚语比喻生动,寓意深刻,用词精炼,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文体口语化,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流传。本文重点从语音、语义、词汇、修辞等方面分析英汉谚语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3.
如何把考场议论文的语言写得生动些,使人读之顺口,听之悦耳,品之有味?总起来说,要讲究修辞,讲究炼字炼句,做好字词句的调配工作。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创设比喻说法,增添语言的形象。运用比喻论事说理,可使枯燥的道理形象化,使领悟方式诗情化。1997年高考好作文《人字是支撑的结构》,标题是比喻,内容也多用比喻:“一个微笑,一次伸手,一个关怀的眼神,一句关心的话语,都是支撑人字的元素。”比喻,能把抽象的做人的道理形象化,能启发人们用爱心去营造新天地。上海考生的作文《清流与活源》一文中写道:“上面的政策,我想可以比之为活…  相似文献   

14.
清初诗坛,分唐界宋、畛域极为分明,清初人论苏诗的意见因此而错综纷纭,他们往往“韩苏”并称,对苏诗用典的得失,苏轼的和陶诗以及以为诗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探讨,从总体趋势看,他们能正确认识到苏诗改造传统,追求新变的特征,这是较明人为进步的一面,但是,上于唐诗的典范作用还以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存在于他们心中并支配、,制约着他们的诗学观念、至使其对苏诗艺术上种种特征无法有公持平、切合实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明代的苏诗选评本较苏文选评本要少得多, 见于载籍者仅十种, 主要出现于明中后期。旧题刘弘选录的《苏诗摘律》侧重于苏诗思想内涵的阐释而少作艺术分析; 阎士选等评释的《苏文忠公胶西集》考评结合, 尤推重苏诗关心民瘼与语言丰富生动两方面;张岱选评的《和陶集》措意于苏诗的缺乏情韵, 对其和陶诗时有微辞。  相似文献   

16.
通览苏诗,可以发现“人”意象成为苏诗一个蔚为大观、具有独特艺术品质的意象集群。这些“人”意象根据组群的不同大体可分为“有人”和“无人”意象,仙人、道人、佛人意象,以及古人与今人、舟人与游人等其他意象,苏诗中的大量“人”意象集群的出现既有对前人意象的承继,也与其儒释道交融的思想密切相关,是其哲学思辨下美学意蕴的生动体现,融哲思与诗意于一体。  相似文献   

17.
韩愈与苏轼虽处于不同时代,但在诗学思想和诗歌创作上却有很多相似之处.从对诗歌题材、体裁、语言、风格的认同等方面,可以看出韩诗对苏诗有重要影响,但苏诗整体上青出于蓝,既全面吸收韩诗的艺术成就,又有新的推进.  相似文献   

18.
东坡解经论佛善用比喻钱钟书先生以苏诗风格之最大特点为比喻之丰富、新鲜与贴切(见《宋诗选注》第门页)。坡公之善用比喻,非独作诗,其解经说禅亦如之,此或有得于庄子《南华经》者也。《论六祖坛经)}以眼之见、能见、所见喻法、报、化三身,甚为贴切。文云:“何谓现是法身?’眼之见性,非有非无,无限之人,不免见黑,眼枯睛亡,见性不灭,则是见性,不缘眼有无,无来无去,无起无灭。放云‘见是法身’。何谓‘能见是报身?’见性虽存,眼根不具,则不能见,若能安养其根,不为物障,常使光明洞彻,见性乃全。放云‘能见是报身’。…  相似文献   

19.
百年苏诗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年苏诗研究与苏轼研究特别是宋诗研究密切相关,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最终肯定的曲折历程。苏诗研究在此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文献基础特别是诗学理论方面仍应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20.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艺术生命力的作家之一,历代的苏诗研究经久不衰、光景长新。但是,以自觉的学术史意识对苏诗的研究史作全面系统的考察,总结、分析与评判历史上苏诗研究的丰硕成果,迄今仍是一个值得亟待拓展、深化的学术领域。王友胜博士的这部《苏诗研究史稿》第一次对苏轼诗歌的研究历史作了全面系统的论析,对本专题的研究对象、内容范围、结构框架、研究方法诸问题发凡起例,纲举目张,思致颇密,用力甚劬,其草创之功,值得称道。这对建立并进一步完善本学科的体系与规范,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作为“史”,作者着眼于梳理,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