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心雕龙.知音》篇提出“觇文见心”说法。溯源“知音”原典意蕴,可知刘勰旨在论述品文鉴人的难度及途径。通过考察文情而知其人其心,从而求得情志的帖然相契,便可谓知音。尽管达到这种状况殊为不易,但刘勰仍然提供了“觇文见心”的若干原则及操作方法,即俗鉴与妙鉴。两者有难易和高下之分,妙鉴是“觇文见心”的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2.
当今之世,具备文化素养的读者越来越多,读者在文学创作活动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为读者理论的产生、发展营造了有利条件。本文以中国古代传统“知音”学说为基础,以西方接受文论为借鉴,结合当代中国文艺状况,对“知音”展开分析。本文对“知音”进行了溯源,明确“知音”的对象和标准,并探讨“知音”之道,以期更多读者能够成为“知音”。  相似文献   

3.
去年在武汉举办了“琴台音乐会”,全国歌星,荟萃一堂,引吭高歌:“这里有知音,这里有琴台”。“琴台”与“知音”,紧紧相连,何其感人之深也! 通俗作品的威力每每为高文典策所不及,留意文学史的人大概都有这个感觉吧。“琴台”便是如此。《警世通言》的头一篇小说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说伯牙本姓俞,名瑞字伯牙。锤子期本名徽,子期是他的字。伯牙作晋国的大夫,出使楚国,回晋途中,经过汉阳,得遇子期,于是发生了听琴的故事,言言凿凿,宛如身遇。听琴知音  相似文献   

4.
歌颂平民抗暴斗争的《五人墓碑记》选材严谨,主题开掘深透,落笔纵横而又层次井然。 从什么入手才能精当扼要地讲好这篇课文呢?刘勰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这里强调的“入情”、“沿波”与叶圣陶先生说的“作者思有路,入路识斯真”大体相通,  相似文献   

5.
陈小静 《福建教育》2023,(49):55-56
声韵、意韵、情韵是音乐的本性展示,是构成音乐这一听觉艺术的“三韵”要素。“三韵”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循环往复,呈螺旋上升之势。“三韵”教学法应用于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有利于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升。教师可从闻声知音、赏乐解意、悟乐涌情三个层次开展“三韵”教学。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人崇奉“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盛事,而现实使许多人只有以立言去实现立德立功的生命价值,著书立言成为一种普遍的期待。这种崇高的期待使文人希望所立之言得到批评家的激赏,因而形成“知音之叹”的千古感伤。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分析了知音难遇的原因,并提出了正确的文学批评方法,对于人们正确鉴赏批评文学作品,有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常感叹“知音难求”,可见要成为知音实在不易。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理解、情感相通才有成为知音的可能。“士为知己者死”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信条,作为知识分子,教师需要得到校长的理解、信赖与尊重,可以说理解也是一种心理需要。只要校长真正理解他们,成为了他们的知音,就能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8.
高山流水     
《列子·汤问》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含,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传颂千古的“高山流水”故事。小朋友在作文中可以用它来比喻喜得知音,心心相印。它对我们还有两方面的启迪:其一,知音可贵。据说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复弹琴,以表达对知音的永远纪念。所以我们要珍惜友谊,对志同道合的朋友更要真诚相待。其二,知音难觅。在茫茫人海,真正的知音常常是一二人而已,可遇而不可求。当年鲁迅先生就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一语来…  相似文献   

9.
在如怨如泣的弦歌声中传达出欲觅知音而知音难求的哀怨,诗人借假托之境表达“抚中徘徊,四顾无侣”的游子之悲.《西北有高楼》正表达了这种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情感——对知音的渴盼与追求.  相似文献   

10.
职业理性有三个层次:即律令性层次(工具理性)、契约性层次(社会理性)和人文层次(人文理性)。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文教育应是围绕“职业理性”的培养来创制的“职业人文”教育,其核心理念应是“‘职业’的人”。“职业人文”的具体“立人”方案应是:规之于律令,谨之以契约,敬之以人文。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将致力于“职业人文”的学术研究与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1.
巴蜀著名二胡教育家家苟永森的二胡“琴学”观,以沉思痴迷的禅色贯穿始终。概而言之,“顿悟”是其学理的根本,“棒喝”乃其学术之正念,渡人自渡唯创作之至理,“悲悯”实是其艺术之真谛。因而其教学、表演、创作、理论四位一体的谨严规范科学的二胡“琴学”体系,在中西贯通、佛道互吮里深深浸润着宗教的出世与艺术之入世人文蕴涵,同仁之盛赞、后学之敬仰、知音之膜拜,盖由此出。  相似文献   

12.
我改用方智范教授的名言“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为“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作为本文的题目。为什么?因为我认为这句话揭示了教师备课的真理。“知音”一词是有典故的:伯牙弹琴,弹到描写高山的曲调时,在旁听琴的钟子期就说“:善哉峨峨若泰山”。弹到描写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认为没有人比钟子期更懂得他的音乐(见于《列子·汤问》)。后来用“知音”指特别理解、懂得欣赏自己的人。古今文人作文章时皆是有情而诉,有感而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像杜甫这样的大诗人更是“吟安一个…  相似文献   

13.
我改用方智范教授的名言“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为“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作为本文的题目。为什么?因为我认为这句话揭示了教师备课的真理。“知音”一词是有典故的:伯牙弹琴,弹到描写高山的曲调时,在旁  相似文献   

14.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首次把"知音"引进到文章阅读理论中来,以最高层次的"知音阅读"为范式,建立了一种最高层次的文章接受理论。刘勰阐述了知音难的七种原因,对知音读者的素质和知音阅读效果分别提出了相对应的六个方面的要求,还强调了感性鉴赏与理性批评相融合的"玩绎"阅读方式的重要性。这样,《知音》篇就形成了一套既包含了鉴赏与批评,又超越了一般性鉴赏与批评的知音阅读理论思想体系,从而赋予知音阅读理论以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知音其难哉!”——正确地评论多么不容易!刘勰发出这样的感叹,不是没有缘故的。他指出,当时的文学批评有三种毛病:一是“贵古贱今”,二是“崇己抑人”,三是“信伪迷真”。  相似文献   

16.
在“情”的内涵与表现上,才子佳人小说更多地接受了《牡丹亭》的影响,具体体现为在写真情、写痴情、写对“知音”的期盼与追求的承继,以及“知音”标准和内涵更为具体丰富、由情理对立变为情理调和的新变。这种现象反映了明末“尊情”进步思想,古代文人心理结构,作家创作思想,时代特征以及《牡丹亭》之“情”自身的丰富性内涵对这种文学接受现象得以产生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刊中报     
每次读到岳飞的词《小重山》的最后一句“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心中总有些想法。“知音少”三字,表现了岳武穆在外忧内患之际心中难言的苦闷。但我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岳武穆错了,因为人间毕竟多知音。《列子·汤问》中有这样一个典  相似文献   

18.
“深识鉴奥”──鉴赏主体的心理定势姜晓华《文心雕龙·知音篇;》说:“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芳;书亦国华,玩绎方美.知音君子,其意垂焉.”这段论述包含三层意思:第一,优秀的作品含孕着深蕴和奥妙,就象...  相似文献   

19.
文中写道“: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试想吕蒙若还是昔日的“吴下阿蒙”,鲁肃会吗?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知两人的关系已是较为亲近,但鲁肃却是此次会晤之后才有此举。这么一引导,就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要赢得像鲁肃那样儒雅之士的青睐,自己必须努力成为像他那样的人,这样才能成为知己。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马上又有同学应和“:是的,士为知己者死,古往今来,多少可歌可泣的事值得我们品读。伯牙一‘曲高山流水’觅得知音,钟子期若不能闻弦歌而知雅意,岂能有伯牙摔琴以示知音难觅?诸葛亮若…  相似文献   

20.
知音信箱     
知音信箱主持人/晨宇尊敬的编辑同志:业余爱好,人各有之。我的业余爱好,不是垂钓、搓麻将、下象棋,而是爬格子。因而我每年有些作品在报刊上发表。为此,业余写作“不务正业”的议论不时而来。其实,我的业余写作爱好与农民教育有缘和有益于我从事的农民教育这个正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