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以花喻女人”这一喻象创造与因袭的个例着眼,探讨了中西诗歌喻象创造中普遍存在的因袭现象;既阐述了因袭的弊端,也不抹杀因袭中的创造,并理性地分析了造成诗歌喻象创造的因袭现象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语音隐喻指不同的所指借助其能指的语音层面进行的联想/映射。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对语音隐喻进行了语用解读:语音隐喻的使用和理解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语音隐喻的使用和理解是一种认知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明示-推理过程,它必然受到关联原则的支配和制约。  相似文献   

3.
拉康在吸收索绪尔和雅各布森的观点时,一方面颠覆了所指与能指间的关系,使能指(S)占有优先地位,而且将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进行根本性的分裂;另一方面拉康把雅各布森在隐喻和转喻之间的区分映射在弗洛伊德的"原初过程"之上,从而最终阐明了下意识是如何像语言那样形成特定的结构。由此可知,语言在拉康精神分析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因为下意识是作为在主体进入象征界而付出的代价,为了了解下意识结构不得不借助语言的象征意义;这样,语言就成为独立的系统,能指把主体写入到象征秩序中,形成能指链,但事实上,形成能指链的完整意义在于特定的文化场,这种文化场包含主体与"大他者"的下意识结构。  相似文献   

4.
在结构主义语言观里,语言是能指和所指相互作用而自成一体的符号系统。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对应的,一定的能指代表一定的所指,两者不可能分隔。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能指和所指是不具备任何的独立性的。人们一方面习惯性地遵从语言符号中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固定关系;另一方面,对这种关系的长期不变又会感到单调和乏味,因此,要求新的语言因素的注入。这种要求较好地体现在现代诗歌领域。现代诗歌语言打破了能指与所指的单向对应关系,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单一的能指”对应“无限所指”的诗歌形式。  相似文献   

5.
符号学是二十世纪一门新兴的学科,拟应用符号学理论对《读者》杂志封面进行分析。主要从符号的“能指”、“所指”、符号的分类(图像符号、文字符号、象征符号)和符号的意义生成方面着手,分析《读者》封面追求真善美的符号特征与符号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福娃"看语言的隐喻象似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简介 隐喻和语言象似性(iconidty)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象似性是指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也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联系,即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的(motivated)(赵艳芳2004)。而根据索绪尔的观点,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是任意的(除了个别拟声词外),任意性(arbitrariness)是人类语言与动物声音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design eature)。那么,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到底是有必然联系的,还是任意的?本文通过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隐喻分析,证明语言的形式与内容之间存在联系。希望这一发现,对其他研究语言学的人有启发作用,并对语言学的发展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7.
概念教学论     
概念教学论颜青山湖南省衡阳市农业学校“概念”不仅是逻辑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因此在探讨概念教学论时,必须首先从这两方面来探讨概念问题。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把符号当作语言的能指和所指的统一体,能指即符号之作为信息的载体,所指即符...  相似文献   

8.
能指与所指     
能指与所指是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的,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关于能指指向所指的争论在我们今天的学习者看来仍有很大的诱惑力。在我看来,能指并不确定地指向所指,也就是说能指与所指并非一对一的关系,它们之间的指向最终归向“能指的海洋”。  相似文献   

9.
能指与所指是艺术符号的一组基本关系,用它解读中世纪与艺复兴艺术作品的演化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世纪艺术符号的所指大于能指,能指为所指服;艺复兴艺术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处于一种和谐、平衡的相互依存中,能指、所指相互为对方服务;从印象派到现代主义艺术符号的能指大于所指,或所指意义抽象、模糊,或所指意义被能指形式抽空。  相似文献   

10.
隐喻研究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但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美学追求。1980年代《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出版使隐喻再度被重视,成为认知语言学的奠基石。当前,隐喻研究多涉及隐喻的分类、特点及应用,但较少涉及隐喻建构的基础。本文从人类认知、心理和语言符号等角度探讨了隐喻存在和建构的基础。认为人类认知的原型性和“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的特点是隐喻存在的认知基础。客观世界的多样性为隐喻的存在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对图像的突显是隐喻存在的心理基础,即多样性客体的不同侧面,在一定语境的制约下被透视而成为图像。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错位,即语言符号的能指指称一般的、抽象的、概括的类概念,而所指所指称的却是个别的、具体的例,使隐喻成为语言的常态。  相似文献   

11.
符号论美学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风靡欧美的美学思潮。它认为,符号是揭示意义的一切现象的集合。符号美学主要是围绕“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这一命题而展开,它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构成。以符号美学的观点看来,古诗词阅读也是一种符号,这种符号是由外在的语言形式(能指)和这种语言形式所揭示的文化内涵(所指)所组成,而这种文化内涵的实质就是人类生命活动历程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互文性     
“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Intertextuality)的思想 肇始于索绪尔(F.de Saussure)的语言符号理论。索绪尔 将符号区分为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两面,认 为符号的意义不具有参照性(non-referential),而是能指和 所指的任意结合。符号自身并不具有意义,而是借助与其它 符号的相似和相异性(后者更重要)而在整个符号系统中占 据一个位置,从而获得一定的意义。当我们说“草是绿的”,  相似文献   

13.
燕南 《英语沙龙》2010,(2):15-15
隐喻 隐喻(metaphor)即以一事物直接喻另一事物而不用“像”(1ike,as)这类比喻词。翻译英语隐喻不可太字面化,否则难以达意。  相似文献   

14.
艺术与语言一样,都是由能指与所指构成的符号实体。艺术作为一种具有形式性与结构性的感性具体存在,由于所指具有非固定性与生成性,其能指便有着相对独立的本体地位。而语言只是一种纯粹的符号存在,能指仅具有传达固定所指的作用。诗歌要把语言符号转化为艺术符号,就必须充分利用语言潜在的诗化基因,使抽象的符号存在成为具有形式性与结构性的感性具体存在。因此,突出能指、塑造能指、追求能指与所指的相互转化性,就理应成为诗语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正>一、语言、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 1.符号 符号又叫做记号、指号,是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包 括形式和内容两部分。符号的形式是物质的,具备指代他种 事物的能力,所以又叫做“能指”。相应地,被代表的事物就是 符号的内容,被称为“所指”。能指和所指共同构成符号实体,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隐喻,这个被语言所命名的此在世界就是隐喻的世界,人类语言的思维在本质上就是彻底的隐喻式思维。如果简约地把德里达界定的关于隐喻的基本品质浓缩为是以一个能指与一个所指之间的相似,即以一个符号指明另一个符号,那么,这就是语言自身的基本品质。柏拉图的诗学理论在本体论的意义上讨论了“逻各斯”的“向日式隐喻”,德里达把形而上学形象地隐喻为“白色神话”。诗及诗学的隐喻最终还是在哲学那里完成了本体论的建构,把自己交给了哲学。毫无疑问,隐喻是修辞术,但是,修辞术的路径绝不是仅仅通向诗的世界为审美而装饰艺术的感性体验,其更铺向哲学的空间成为智者追寻真理、建立道德人格修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语用视角探讨意义模式的现状及其新发展。意义研究的现状表明隐喻含意模式(隐喻[语言]在隐喻含意生成和推论方面的内部机制)截止到目前还是一个空白。融入合作的隐喻含意策略不仅为隐喻含意模式的施展起到了引领和护航的作用,而且还为隐喻含意的生成和推论提供了上限参照标准,比照其下限保障机制——隐喻含意策略准则(隐喻含意生成策略准则和隐喻含意推论策略准则)就能对隐喻含意以及隐喻策略交往实施操控。通过对融入合作的隐喻含意策略和隐喻含意策略准则的互动分析,隐喻含意模式的特征及其运作机制凸显在了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8.
试析现代英语的构词理据李兴华关键词现代英语;构词理据词的理据是指事物和现象获得名称的依据,也就是名称和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现代语言理论强调人类交际系统的任意性和约定俗成。索绪尔强调“符号的任意性”。他指出,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  相似文献   

19.
符号学与广告中的品牌命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品品牌的命名是市场营销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借助符号学的理论,探讨了广告中的品牌命名的实质过程。通过时语言符号的所指和能指的分析,本文提出品牌命名就是在语言当中设立新的能指过程。  相似文献   

20.
九十年代以来,于坚一直拒绝隐喻。不过,当弄清能指、所指与隐喻的关系后,我们发现诗人要拒绝的不是隐喻修辞本身,而是专制时代下的公共隐喻,也正是语言学家所归纳的隐喻中的一般隐喻及死喻。同时,结合九十年的诗坛背景,我们注意到于坚拒绝隐喻的某种策略性,拒绝隐喻——一种作为方法的诗歌。于坚是否把隐喻消解掉了还有待我们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