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蜀红 《辅导员》2014,(12):30-33
正主持人语:新一轮课改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课程的生命意识和生活化走向,并希望课程能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学生自我。众所周知,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中,校本课程更接近、也更能影响学生的生活,它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在学生生活中最直接的延伸。那么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究竟如何结合学校的实际,辅捉身边鲜活、动态的课程资源,合理开发校本课程,锻炼学生的生活技能,塑造学生的个性气质,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并由此引导他们追求乐于创造、勇于攀登的一生呢?让我们来听一听大家的声音。  相似文献   

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对与课程的认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数语外等传统科目。如今的学校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帮助学生更好的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们将来总要独立生活,学校需要什么样的校本课程?家政课能不能作为校本课程在中小学开  相似文献   

3.
校本课程的实施,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为此,学校整合古镇震泽丰厚的地域资源,号相关单位协商,在自然、社会、文化等领域建立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实践基地,学校整合发掘课程实践基地的功能,有效地推进了校本课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改变埋没与浪费校本课程资源的现状,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更能有效地引导教师和学生真正走向基于资源的教与学。目前,不少学校和教师正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文章将在大致的框架上勾画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程序。  相似文献   

5.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让每个接受教育的人的生命质量得到提升。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根据学校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要切合学生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6.
校本课程就是学校自行设计、“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  相似文献   

7.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核心,以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为主体,从学校的条件和特点出发而开发研制的课程。校本课程能提升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能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彰显学校的特色;是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是国家课程的补充。我校从2001年开始.以省课题《小学综合性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为载体,以课程整合为突破口,自编《文明生活》校本教材,构建了具有现代性、  相似文献   

8.
地理学科在学校学科课程体系中主要是一门实践性学科,而不是工具性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在地理教学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校本地理课程资源最接近学生的生活世界,从而也最容易把学生的思考引入其中,而校本地理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出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校本地理课程呢?一、校本地理课程结构的构建校本地理课程的结构,是指校本地理教育所依托的各种课程形态及其结构关系。建立合理、完整、有效的校本地理课程结构首先要符合以往地理教学的成功实践,能把以往地理教学中各种…  相似文献   

9.
<正>寄宿制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要密切联系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的需要。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和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影响校本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以N中学为研究对象,结合调查问卷,对寄宿制学校教师开设校本课程的意愿及能力进行了分析。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基本能力要求1.课程意识及课程能力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有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能在准确评估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环境和自身能力,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同时要积极利用  相似文献   

10.
一、为谁开发:追求"学生获得"校本课程开发的产品并不是别的什么课程,恰恰应该是"学生的课程",是追求学生获得的校本课程,应当源于学生、通过学校,为了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校本课程",实质上就是"学本课程"。这种课程,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依归,关注学生学习利益的实现。因此,走向学本课程,应是未来校本课程开发的趋势。学本课程,放弃一切功利主义追求,基于学生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1.
农村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把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风土人情和科学知识结合起来。目前,部分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存在学校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教师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理论素养、校本课程开发缺乏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对此,农村学校需采取以下措施保障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完善学校内部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步推进,农村高中的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开始从口号、理念走向行动与实现。在广泛关切校园文化与学校内涵发展的今天,依托学生美术社团活动、引入校外课程资源进行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贴合农村实际的选择,被很多农村高中尝试。作为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需要有效认识和利用校外美术课程资源,弥补农村学校课程开发中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同时要促成学生美术社团活动的整体性、连贯性、持续性,从而建构真正意义的美术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新方向.也是实施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很多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日蒲表现出巨大热情。在这一过程中。我校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参考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新的要求,结合学校的传统、办学条件、教师队伍、领导班子、生源等方面的不同状况和特点等条件。决定根据学校多年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的这一办学特色,发挥自身的优势,把这一课程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具体措施,列入学校课程计划。  相似文献   

14.
王骋 《宁夏教育》2013,(12):16-16
从2007年开始,笔者尝试设计开发编写适合学校实际且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校本课程,先后开发了《物理前沿与物理学家》《物理与生活》《趣味物理实验》等课程。通过七年校本课程的实践和不断改进,虽然能体验到实施校本课程带给师生的收获,但笔者通过观察以及与其他教师交流访谈发现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如何从传统学校走向新型学校?建平进行的是一场学校课程的重构,模块并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模块化,更是学习方式的重构,这场改革让学生抛开了学科系统的束缚,从而通过真实的生活去体验知识、发现知识。从建平的实验中,我们能看到重构学校课程是学校从传统走向新型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关于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核心问题之一。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表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方向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本文就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中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谈几点认识和思考。一、 关于校本课程的概念校本课程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英美等发达国家,它在我国还是一个刚被引起注意的概念。顾名思义,校本课程s…  相似文献   

17.
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从原先国家集权式的课程管理体制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拥有了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出现了一些误解,比如把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编教材,或盲目照搬别人的经验,简单模仿,等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中对有关课程理念的忽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今天,校本课程对于我们来说己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了,越来越多的学校致力于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从而推动着我国的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但是,在这一进程中,也有一些学校陷入误区,本文对此做一番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十年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也出现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其中基本问题有三个:为谁开发,谁来开发,怎样开发。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追求学生获得,从"校本"走向"学本";需要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走向合作的课程领导;需要明晰"三级""三类"课程之间的关系,走向转化生成,同时主动接纳"地方",促进学校课程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简称《方案》)中也提出:“为保障高中课程的实施,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学校课程的开发要园地制宜,努力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校本课程作为三级课程的组成部分已被规定在高中阶段的任意选修课中,而且必须获得至少6学分方能毕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校本课程更有了质量和效益上的新高度,对于所有高中学校来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