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如今正是大学生就业的高峰期,很多媒体上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报道占据了相当的版面。然而,奇怪的是,媒体的报道一面是为大学生就业难深表同情,一面却是为大学生“另类“就业感到惊讶,甚至不乏挖苦。比如,最近很多媒体报道了河南郑州大中专毕业生招聘会现场电梯被挤塌变形、玻璃门被挤倒的消息,报道主要是表达了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切  相似文献   

2.
宋婷 《中国培训》2012,(7):21-23
一般来说,就业难,招工就不难;招工难,就业则不难。但目前广东劳动力市场,是既有"招工难"也有"就业难"。"招工难"主要存在于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和服务业;"就业难"则主要是指大学毕业生,广东省2012年有就业需求的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0万人以上,压力很大。如何理解  相似文献   

3.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当前各国面临的世界性难题,也是我国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工作的突出问题和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问题作为解决四种人就业的首要就业任务。本文在例举了高校毕业就业难的现状后,分析了产生"就业难"的原因,最后提出通过三改:即一改是改革高校人才培养类型;二是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改革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边远地区就业的有关政策制度,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4.
如今正是大学生就业的高峰期,很多媒体上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报道占据了相当的版面。然而,奇怪的是,媒体的报道一面是为大学生就业难深表同情,一面却是为大学生“另类”就业感到惊讶甚至不乏挖苦。比如,最近很多媒体报道了河南郑州大中专毕业生招聘会现场电梯被挤塌变形、玻璃门被挤倒的消息,报道主要是表达了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切同情,对目前社会的就业压力表示深深的忧虑;但继而,同样的媒体却对清华学生餐馆打工、某大学毕业生养猪创业热炒不止,其报道措辞不乏讥讽、鄙夷。这种模棱两可、前后不一的矛盾态度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法科大学生就业难更为突出,这已引起高校以及法学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是个系统工程,尽管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但一些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和就业能力的"先天营养不良"也是导致就业难的"病因"之一。对此,高校开展对法科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能力的在校培养教育,这是提高法科大学生就业率和改善就业环境的有效措施之一,就业能力的培养重在对高校法科大学生法律实务的训练,创新法科大学生法律实务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法律事务训练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发生过程受经济发展、研究生扩招、研究生就业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20世纪90年代至今,伴随国内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研究生扩招等过程,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中逐步从"供不应求"状况发展到当前普遍反映的"就业难"现状。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中的供需变化、国家就业政策的调整举措、个人的就业观念等都对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产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破解研究生"就业难"问题,需要从扩大就业需求,高等教育培养体系改革,研究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难"已然成为了当前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一方面是大量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不能找到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是企业苦于招聘不到满意的人才,出现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并存的困境。自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以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渐趋紧,今年的大学生就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饱受了"就业难"所带来的冲击,而且这一就业状况在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其实,在高校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中,"就业难"作为一个阶段性特征,并非中国的特有现象,也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曾经经历或仍然面临的一个难题。据国际劳工组织2013年5月发布的《2013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显示,  相似文献   

8.
如何解决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大学生就业难"的主题,阐述了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对现今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性质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期望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提出相关对策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反而变得日益严峻。学者们指出经济发展阶段、高校扩招与市场分割等都可能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实际上,"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毕业生缺乏社会所需要的就业能力,再加之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课程体系设置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从而引发"就业难"问题,而并非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超过了社会需求。因此,应尽快改革我国目前的高校课程体系,以就业能力提升为导向,如此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余沁欣 《文教资料》2013,(13):139-140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2013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难是未来10年内的十大社会问题之一。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多方面,作者从大学生自身原因出发,对大学生"就业难"现状与应对策略进行研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浅谈新经济形势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近年来日益凸显,而今年全球的金融危机给国内的就业市场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实施创业教育是化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结构性因素塑造大学生的就业行为.社会收益的结构性分割,教育体制中教育理念、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等结构性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行为的城市、行业和地区指向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劳动力市场需求与大学生就业行为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的结果.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必须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因素入手.  相似文献   

13.
《嘉应学院学报》2017,(7):96-100
大学生是中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生力量,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然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要厘清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对大学生就业难的个体表征进行分类,从引导就业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研究就业市场以及高校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等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才能促进大学生快速、成功就业。其中比较重要的对策是积极引导就业学生主动地深入分析研究就业市场,实现就业上与市场"无空对接",而比较关键的工作是切实开好"就业指导课",开早、开精、实行"导师制",强化和突出这门课程对就业的指导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就业心理“四化”辅导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心理问题,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一。构建大学生就业心理"四化"辅导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认识就业误区,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合理就业。  相似文献   

15.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新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不完全是由高校扩招造成的。就业难问题的实质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转变难的根源,主要是因为我国社会为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及区域差距。毕业生的就业力低是造成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是:改变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国家在制度上采取保障措施;高等学校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学校要准确定位,办出特色。  相似文献   

16.
提升女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应对就业形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心理压力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女大学生自身主观消极方面的.挖掘女大学生自身的心理潜能,提升其心理资本,增强其就业竞争优势,是应对当前严峻就业形势,切实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和实现女大学生就业"自救"的最终落脚点和关健所在.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就业难日益凸显,加之国内经济形势严峻就业岗位骤减,就业形势更为突出。"90后"大学生个性鲜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尤为重要。客观认识大学生就业形势,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观念,探析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成为化解问题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多年来一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各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遇到前所未有的就业挑战,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就业饥荒。因此,本文尝试总结大学生就业问题,并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并出现了"就业难"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大学生"就业难",有专业结构上的问题,也有用人制度上的问题,更有思想观念上的问题。因此,分析当前大学生择业观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探寻和引导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20.
当前大学生出现就业难的"瓶颈",民办高校学生就业更是雪上加霜。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缺失是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民办高校必须通过更新和落实办学理念,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行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打造学生就业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