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当前各国面临的世界性难题,也是我国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工作的突出问题和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问题作为解决四种人就业的首要就业任务。本文在例举了高校毕业就业难的现状后,分析了产生"就业难"的原因,最后提出通过三改:即一改是改革高校人才培养类型;二是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改革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边远地区就业的有关政策制度,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2.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独立学院的特点,基于就业调研资料,揭示当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性普适性问题提出建议,以有效改进就业辅导工作,提升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这个本来普通的年份,因紧迫的就业形势被部分媒体冠以"史上最难就业年"的名号。大学生就业难,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而今年就业尤难,一则由于2013年大学毕业生总人数达到了699万,创下了历史新高,二则由于高校毕业生虽然手拿毕业  相似文献   

4.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大学生就业难仍为全社会关注并焦虑的问题。然而,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情况是劳动力市场并没有过去饱和,很多企业存在招工难的现象。社会真的不需要高层次劳动者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大学生本应该是人力资源市场最受欢迎的高后”正式登陆职场,他们的就业诉求是什么?会给人力资源市场带来怎样...  相似文献   

5.
"十二五"中后期,我国就业同时面临供大于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出现了招工难与就业难两难并行的复杂局面。在中央提出的稳增长、保就业宏观政策背景下,研究提高本科职业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梳理就业能力相关理论与就业技能研究成果,重塑就业技能指标体系,提出本科职业院校毕业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模型和培养路径,为学校制定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政策与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复杂,农民工招工难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存导致人们对就业形势的判断出现很大差异.有人认为,农民工招工难意味着刘易斯拐点到来,标志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时代结束.实际上,准确判断我国就业形势,需要从供求和制度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从供求层面看,“十二五”时期我国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7.
"缓期执行"本是一个法律术语,它是指在宣判某人有罪应罚的前提下,有条件地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的一种刑罚制度.这里借用"缓期执行"来描述当前我国出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引发的就业推迟现象,称之为"就业问题缓期执行",不能和法律意义上的缓期执行严格相对.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0%,有近30万毕业生未能就业.据估计2003年未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将会更多.  相似文献   

8.
一、当前我国就业的焦点问题目前社会和学界均非常关注疫情对就业的影响,而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两个较为显著的问题。一是招工难与就业难结构性矛盾共存。一方面,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几乎每一个企业都存在招工难的问题,即招不到想要的工人;另一方面则同时存在结构性失业,特别是持续了多年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今年5、6月份此形势比较严峻,目前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9.
正"史上最难就业年"的感叹尤在耳际,就业市场已迎来2014届高校毕业生求职大军。新一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毫无悬念地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热点。事实上,"结构性矛盾"已被公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构成原因,"就业难与招贤难"并存的局面僵持多年。所谓"结构性矛盾",概括来说就是就  相似文献   

10.
消除认识误区积极化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一、怎样理解"就业难"? 1.要正确认识"就业难"的概念 大学毕业生是整个社会劳动力供给的组成部分.按照市场经济的观点来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可以做两种理解:一是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组成部分超出实际社会需求,呈现"过剩".这里设定的条件是把大学毕业生的文凭与社会需求的一定岗位"等值"起来,即社会有着固定的对大学生的需求岗位,大学毕业生也只能到这些岗位工作,不考虑大学毕业生去竞争与文凭不相等的其他社会岗位的"弹性".二是大学生毕业时不能全部进入就业岗位,在一定时期出现就业困难.这里设定的条件是:第一,社会将所有的岗位对大学毕业生开放,社会实际也存在着与大学文凭相适应的岗位需求,但由于体制和机制因素,大学毕业生进入就业渠道有障碍;第二,社会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特别是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科类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对接,专业对口寻求工作岗位出现难度.第三,一些大学毕业生主观上认为岗位对自身文凭"价值"不适合,或过于强调专业对口,选择"待业"或继续学习,以寻求更好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但这并不表明我国大学毕业生绝对过剩了,在中国西部和广大城镇乡村出现人才紧缺的情况.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是学生毕业后都想留在大城市里当公务员或做"白领".本文从几方面深入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恋市情结"和"白领情结",并提出建议,希望将来有更多的人才奔赴基层,为建设中国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从政府、高校到社会各方都在积极寻求破解之策。本文站在学校的角度,提出了要有效推进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高校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观念,坚持市场导向,导入"全面就业管理"的思想,并用六个"全"诠释了全面就业管理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农卓恩 《教育》2012,(11):43
为什么"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难"这个字是模糊不清的字眼,依据不同人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含义。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大学毕业生是产品——劳动力的供给者,就业难是说他们的产品——劳动力的销售难。但是天底下再难以销售的产品最终都会销售出去,只要它的价格降得足够低,有些产品必要时要低到负数才有人买。事实上,前段时间曾有报道说,一些大学毕业生愿意零薪水就业,那是把他们的劳动力价格降到了零。一些学徒  相似文献   

14.
论当前“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暖,企业出现了"招工难"现象,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纷纷反映"求职难",导致形成了"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奇异现象。本文分别对"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造成"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两难并存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人口红利消退,企业遭遇招工难问题;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面临极大的就业压力。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用工需求与人才技能不匹配的问题。校企合作是破解企业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创造人才红利,促进企业和高校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就业难,最近几年被社会各界关注。年复一年,这一难题一直都没有解决。大学生就业招聘会总是挤得水泄不通。虽然政府有关机构发布的大学生就业数据与大学生自己"被就业"的感觉有差距,但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说都印证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事实。2009年有610万大学毕业生作为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竞争,进一步引发我们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深入思考。在就业市场中,大学生、农民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是三大就业群体。近年来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似乎更是雪上加霜。就此,广西师范学院贺祖斌教授组织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召开了"大学生就业问题"学术研讨会,针对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十个专题展开讨论,并整理出"困惑与选择——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讨成果。观点可能不尽相同,但不同的观点和视角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关注“三农” 全力促进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超  王庆 《教育教学论坛》2014,(37):178-179
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学生及农业类高校的发展,对解决民生问题和"三农"问题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农科专业人才与职位的匹配上问题突出,毕业生的供需矛盾明显。本文就农科大学毕业生的特点及解决农科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出几点对策,力求对推动农科大学毕业生就业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拥有13亿多人口的我国来说,就业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一面是年复一年的就业难,一面是再度出现的招工难,看似相互矛盾,却又"两难"并存。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不禁疑惑:当前的就业形势到底应该怎么看?  相似文献   

19.
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这个问题形成的原因很多,其中城乡差异、地域差异、收入差异和社会流动,是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困难形成的直接原因;而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市场不规范,就业教育滞后,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加强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是我们从实际出发、客观地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改进工作思路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前,由于多种原因共同导致的“招工难”和“就业难”的迷局影响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与择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企业对高职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别从高职院校和高职毕业生自身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全方位提高毕业生素质,以满足企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