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李敏 《教书育人》2023,(9):73-76
基于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基于协同教育机制的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实践育人模式。该模式运用协同教育理论,指导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实践培养,整合院校内外实践育人资源,打造“大实践”育人新平台,构建“学院-学校-医院-社会”协同实践育人共同体,形成学生从入学到培养再到毕业的“辅导员+校内导师+基地导师”全员实践育人、“价值塑造+知识构建+医院实践”全过程实践育人、“院校培养+医院实践+社会实践”全方位实践育人体系,实现校府院多方合作共赢,优化现行医药院校实践育人模式,促进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导师是“老师”还是“老板”切入,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论述了研究生导师的职责。强调导师应从指导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三方面履职,具体包括:强化社会实践,实施个性塑造,培养健全人格;强调独立工作,提升综合素质,培养优秀做事能力;培养专业兴趣,强化独立思考,锻造科研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长江大学农学院在学生有多重困难、实践教学模式奠定坚实基础、试点改革带来良好机遇等背景下开始特推行本科生“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有各自的职责。实行本科生“双导师制”应做好强化管理体制、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处理好导师与班主任、辅导员的关系以及完善对导师工作的评价体系等工作。由于实行本科生“双导师制”具有打造全员育人的新格局、促进农科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接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和充分利用社会上的教育资源等作用,因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基于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现状,探索发挥“双导师制”的优势,采取“双库(校外实践基地库和校外导师库)制、双导师资格选聘制、双导师沟通指导制、双导师指导过程监督制、双导师指导绩效考核制等措施,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一、高等院校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阵地。我们始终在教育发展中坚持创新 ,通过坚持不懈地深化改革和“2 11工程”建设 ,全面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高校是科教兴国的生力军 ,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 ,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创建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 ,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始终坚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把发展和进步作为学校的主要任务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 ,努力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校党委根据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高屋建瓴地适时提出了“三个一流”的发展方针 ,把全校师生员工的力量凝聚到贯彻落实“三个…  相似文献   

6.
认为企业导师具有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双重身份,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呈现出深刻的身份认知困境,表现为自我认同的“知行分离”、处境身份认同的“交往疏离”、专业身份认同的“名实偏离”的“三离”状态。指出可从本体论、关系论、结构论三个层面阐释企业导师的身份认同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纾解身份困境的策略:赋权增能,推动企业导师能力建设,使其“知行合一”,达成自我身份认同;以实践课程、工程项目为纽带构建实践共同体,使其“交往融合”,达成处境身份认同;完善企业导师职称评定、聘任制度,使企业导师“名实相符”,达成专业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7.
“双导师制”校外教育实践是对师范生实施校外导师指导的有效形式,就是让师范生身临小学教育实际情境,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以丽水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对该校小教专业大三实行的“双导师制”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建立优质实践基地,形成“学习共同体”;健全校外导师的遴选、考核机制;强化过程管理;改革实践考核机制;使师范生成为“反思性实践者”。  相似文献   

8.
学生培养导师小组制,把促进学生的科研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才能的重要突破口,围绕“读书活动”、“课题研究”、“社会实践”三大主题,积极营造科研氛围,强化科研文化的熏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增强他们对课题研究的认识和把握,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有效的科研方法,重在培养学生重视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9.
“双导师制”打破了教育硕士研究生以理论知识为主、忽略教学实践的培养局限,强调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对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双导师制”存在教育硕士实践课程与中小学课程融合不足,中小学导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变动性大,校内外双导师缺乏有效交流与协作,“双导师制”执行措施和反馈整改力度不够等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探索,提出了“精心设置课程,将实践课程贯穿培养全过程;稳定导师队伍,有效提升中小学导师队伍素质;加强交流沟通,构建‘U-G-I-S’协同培养机制;创新实践教学,增强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效果;强化教育管理,加强‘双导师制’实施监控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大学零距离     
《考试》2008,(12)
江西理工大学为学生聘请创业导师针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的欠缺,江西理工大学聘请了一批有丰富管理经验的老师担任兼职创业导师,学生可组成创业团队,视团队自身情况及需求自由选择创业导师。创业导师定期为学生讲解创业知识,并邀请具有创业经历的校友为学生进行现  相似文献   

11.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加强研究生导师的师德建设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要求,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机遇把控和“中国梦”顺利实现的内在要求,是提升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水平的时代要求。充分认识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内涵本质和内在要求,理解“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统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实践意蕴,对引领新时代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周滢 《学苑教育》2012,(17):12-13
经过思索和实践,个人觉得,老师需具备“三心”:“父母之心”、“孩子之心”、“精神导师之心”;并要分别站在父母、孩子自身和精神导师的立场对待孩子。教师还需具备“二意”,即“严”与“爱”。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及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成为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分析现状找出不足,从导师队伍的“责”“、权”“、制”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导师队伍的几点举措。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校普遍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导师产业实践经验缺乏、校外导师专业指导能力偏弱、校内外双导师制协同指导效益难以有效发挥等问题,浙江农林大学基于科技特派员制度优势和科技下乡、人才下沉、深入“三农”的实践特性,建设农林专业学位研究生特派员导师队伍,在解决产业实际问题进程中,提升校内导师实践指导能力与校外导师专业指导能力,并通过机制体制改革创新,激发双师协同指导内生动力,探索出一条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的“双师双能”导师队伍建设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实行“三段式”双师制实践教学,将教学分为“三段式”,由“形式导师”和“技术导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种“三段式”双师制实践教学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创新的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有利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尝试导师团队制改革,把思想政治导师纳入其中并赋予其特殊使命.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导师善于从学生个性和社会、企业实际出发参与团队工作,成为学生的“知己”和“导师”,相应地也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17.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是亚太地区创业型大学的典范,其“创业型大学”战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学校管理上大胆引入产业界的管理经验,在人才培养上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对创业实践的支持,在财政经费管理上积极寻求“第三渠道经费”来源,在外围发展上树立服务意识并积极发展国际领域的合作。我国大学应合理借鉴该校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8.
对32位江苏省首届“十佳导师”候选人事迹材料的文本分析显示,“好导师”主要分为三种角色类型,分别是作为“启迪者”的学术育人型,作为“服务者”的实践育人型以及作为“关爱者”的情感育人型。“好导师”的角色类型与其师德特征之间具有相互“形塑”的关系,上述三种角色类型分别对应着以“勇于创新”“责任担当”“关爱学生”为各自核心师德品质的三种师德特征。研究的建议为:在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时要注意其角色类型与师德特征的契合,并在实践中实现师德的养成。  相似文献   

19.
本科生导师制是中外高校教师指导服务学生、把关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新时代本科生导师制变化发展源自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教师教书育人工作和本科教学质量提高的内在要求,本科生导师工作实行“三全育人”既是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题中之义,也是时代之需所驱。新时代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创新应进一步明确导师“育德”与“导学”两大基本职责,建立导师工作的标准体系,推进导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完善导师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20.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和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纳入包括高中层次在内的基础教育必修课程,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重要成果。“研学导师”是实施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具体和直接责任人,对研学旅行课程品质提升和目标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回顾“研学导师”的职业缘起;厘清“研学导师”的角色定位、职能职责;探讨与明确“研学导师”的职业内涵、执业能力和“导研”原则,对提升“研学导师”队伍素养,完善研学旅行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