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沉默权,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享有的一项重要权利,本文从保障人权的需要,无罪推定,抑制刑讯逼供等方面,就沉默权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沉默权及其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外,沉默权最初是为了遏制刑讯逼供而产生的,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与其相配套的制度、措施,因而渐臻完善。为遏制刑讯而产生的沉默权,也由于我国对刑讯问题的曝光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它在遏制刑讯上的价值是无庸置疑的。但在我国则产生了许多争论。其焦点集中在:要不要引入、怎样引入、引入后又怎么办这几个方面。文章拟从遏制刑讯的角度就沉默权的相关理论及其价值进行探讨,以期能为沉默权在我国的引进和建立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从我国如何有效遏制刑讯逼供出发,论证沉默权制度在我国刑事立法中得以正式确立之可行性,并得出两者之间内在关系完全契合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诉讼民主进程的推进和人权保障力度的加强,移植沉默权,根本克服刑讯逼供问题变得刻不容缓。沉默权制度的确立有正面的价值,又有负面影响,我们应兴利除弊,从制度上保证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在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权两个方面尽可能做到平衡。  相似文献   

5.
反对刑讯逼供是我国司法实践中长期的一项重要任务,而确立沉默权原则,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刑讯逼供现象,另一方面也突现了司法理论与实践中人的尊严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沉默权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诉讼规则和诉讼权利,确立沉默权有助于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实现程序上的公平。但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中并未确立沉默权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现象屡禁不绝。为使我国刑事诉讼法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在刑事诉讼法再修改时应明确确立沉默权制度,并在司法实践中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7.
沉默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消极的沉默权时期、积极的沉默权时期、受限制的沉默权时期、沉默权保障的国际化时期。沉默权的确立与实现刑事诉讼的目的和司法公正、贯彻无罪推定原则、严禁刑讯逼供、尊重人性、履行国际法义务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应该全面把握沉默权的内涵,建立有限制的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8.
沉默权的终极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对刑讯逼供是我国司法实践中长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而确立沉默权原则 ,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刑讯逼供现象 ,另一方面也突现了司法理论与实践中人的尊严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沉默权制度是被告人权益保护的屏障。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禁止刑讯逼供以及保障被告人权益的法规,但是这不足以在司法实践中真正地做到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沉默权制度在国外是一项十分成熟的制度,但是我国却没有这一制度,沉默权制度是否适合我国法制建设的要求还存在着争议。作为司法民主和司法进步标志的沉默权制度能否在我国建立发展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应确立沉默权制度,是基于我国对无罪推定原则的实行,对抑制刑讯逼供的需要,以及我国刑事诉讼法制与国际接轨等一系列现实情况的要求,确立我国的沉默权制度,在内容上应重点围绕案件侦查,审查起诉,法庭审理这三个阶段和其他有关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刑讯逼供”在司法实践中早已不陌生,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的情况十分常见,而且在司法领域打击刑讯逼供的收效并不明显.本文试图通过杜培武案的产生原由入手,反思冤案的“铸造”过程,以程序正义之名追问冤案的根因——刑讯逼供,以期通过探讨西方沉默权在中国的本土化,为走出刑讯逼供的困境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12.
沉默权的中国化是一个把根源于西方文化传统的法律制度“移植”到中国并和中国的现实相结合且良性运行的过程。因此,沉默权的实行一定要和中国现实“对接”,否则盲目引进就会“水土不服”,甚至“南橘北枳”。沉默权的中国化会在立法、司法及其人们观念方面产生问题,并且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沉默权的中国化是一个把根源于西方文化传统的法律制度“移植”到中国并和中国的现实相结合且良性运行的过程。因此,沉默权的实行一定要和中国现实“对接”,否则盲目引进就会“水土不服”,甚至“南橘北枳”。沉默权的中国化会在立法、司法及其人们观念方面产生问题,并且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沉默权制度是保障人权的一项重要司法制度,目前在许多国家得到普遍确立。随着我国签署加入了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由此引发了有关沉默权的争论,而且讨论日趋激烈。在沸沸扬扬中,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那么到底什么是沉默权?我国现行法律有没有规定沉默权?我国要不要引入沉默权?这些问题都急需解决。本文从沉默权制度的概念、沉默权制度在中国面临的情况、沉默权的限制及构建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力图通过本文来表达一种关注。  相似文献   

15.
从1979年至今纵向地看,中国遏制刑讯逼供的法律呈现出一个由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不断健全和完备的图景。中国遏制刑讯逼供的法律规范不仅逐渐走向了规模化和体系化,而且也已初步实现了规范的精细化,其可操作性渐趋增强。纵览中国遏制刑讯逼供的法律图景,有利于对中国遏制刑讯逼供法律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第四十九条、一百一十七条引发了"如实回答"的存废与沉默权是否入法的争论。由于既无法确定具体内容,也无保证履行的措施,更无不履行的法律责任,作为一项义务"如实回答"将形同虚设,应予废除。相反,无罪推定下的言论自由、不得自证其罪的逻辑推论、辩论原则的当然解释,都证成了沉默权。同时,司法实践表明,沉默权并不妨碍案件事实的查明。与沉默权相配合,将"坦白从宽"的刑事政策改造为"自愿供述,从轻处理"的司法制度,既有利于人权保障,也有利于查明犯罪事实。  相似文献   

17.
沉默是诉讼程序中人们保护自我的消极言论方式,具有法律意义.沉默权是一种特殊的权利.沉默权问题涉及证据规则的告知,涉及沉默与沉默权之间的区别.国家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应当履行被追诉人行为后果的告知义务,使涉嫌其中的人了解影响其重大利益的相关法律规定,使其充分知悉相关情况后,选择沉默还是作出言辞陈述,形成证据意义上的口供.当前,沉默权争议的焦点在于"有权沉默"的赋予与是否进行"有权沉默"的司法告知.基于法律的精神,我国不应确立沉默权制度,但应当告知口供证据的法律意义及言辞陈述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18.
沉默权制度的确立在当代中国面临着种种难题,主要表现为沉默权自身的矛盾,法制运动的理念先导与实践滞后的矛盾,沉默权与我国文化差异的矛盾,制度创新中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沉默权与诉讼模式传统影响的矛盾等。这些矛盾的存在使得我国在确立沉默权制度上步履蹒跚,我们对此应充分认识并努力创造主客观条件解决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