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沉默权的中国化是一个把根源于西方文化传统的法律制度“移植”到中国并和中国的现实相结合且良性运行的过程。因此,沉默权的实行一定要和中国现实“对接”,否则盲目引进就会“水土不服”,甚至“南橘北枳”。沉默权的中国化会在立法、司法及其人们观念方面产生问题,并且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沉默权源自英国,已在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承认,主要分为明示的沉默权和默示的沉默权,沉默权制度有利有弊,但总体而言,利大于弊,这也是现今世界诸多国家认可沉默权的缘由所在。沉默权在新刑诉法中的确立是保障人权、尊重人格尊严、贯彻无罪推定原则、限制甚或消除“刑讯逼供”、顺应国际潮流的必然选择。若要使这项权利从纸面规定变为现实。必须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3.
沉默权作为刑事诉讼中被追诉人的一项重要权利,它与不被强迫自证其罪制度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沉默权的价值在其现实性上是利弊共存的双刃剑。中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实践中还没有确立沉默权,但作为沉默权生存的土壤环境正在形成之中。就沉默权的历史发展和中国国情来看,应采取渐进式引进和沉默权中国化的进路。  相似文献   

4.
刘珺 《现代企业教育》2009,(14):169-170
本文通过对“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的批判,指出了“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是沉默权制度确立的一大阻碍,这一政策的退位预示我国正朝着沉默权制度的方向迈进,而且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阐述在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必然性。同时,沉默权制度代替“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表明了我国法治现代化及人权观念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5.
一.何谓教育学“中国化” 关于教育学“中国化”,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教育学“中国化”就是教育学“本土化”,过去提“中国化”,观在提“本土化”。本土就是本民族的、传统的、现实的东西。教育“本土化”即指吸收外来文化和自身文化的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文化的选择。但是。提“本土化”是否会使教育不仅迷失了自我成长的正确方向。而且又远离了文化传统的精神家园,从而成为盲目漂泊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另有学者认为,  相似文献   

6.
沉默权源自英国,已在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承认,主要分为明示的沉默权和默示的沉默权,沉默权制度有利有弊,但总体而言,利大于弊,这也是现今世界诸多国家认可沉默权的缘由所在。沉默权在新刑诉法中的确立是保障人权、尊重人格尊严、贯彻无罪推定原则、限制甚或消除"刑讯逼供"、顺应国际潮流的必然选择。若要使这项权利从纸面规定变为现实,必须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文章力图从现实、历史和理论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意义来界定“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从而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更好地强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沉默权即“不被迫自证其罪的权利”。沉默权制度是世界刑事程序制度发展的方向 ,是走向文明的标志。确立沉默权 ,有利于民主和人权 ;有利于社会公正 ;有利于揭示全面案情。我国现在应该确立沉默权 ,而且也有一定的条件能够确立之。  相似文献   

9.
沉默权制度是保障人权的一项重要司法制度,是一项自然权利,是一项"不说话"的权利,是一项实施无罪推定的权利.目前沉默权在许多国家得到普遍确立,而在我国法律上还未得到确认,中国要依法治国,就应建立沉默权制度.随着我国对人权保护问题的进一步重视,同时也为了和国际接轨,沉默权制度最终将会在法律上得到确认.  相似文献   

10.
“零口供”规则的制定引起社会的轩然大波,说明“零口供”规则自身存在许多问题,它的出台还远远谈不上是沉默权在我国的确立,反而可以说,正是由于沉默权在我国的缺失,才导致“零口供”规则这样一个存在较多缺陷的制度的出现,因此,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沉默权才是我国司法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沉默权作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享有的一项重要权利,体现了刑事诉讼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确立沉默权规则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也是国内法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沉默权制度是被告人权益保护的屏障。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禁止刑讯逼供以及保障被告人权益的法规,但是这不足以在司法实践中真正地做到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沉默权制度在国外是一项十分成熟的制度,但是我国却没有这一制度,沉默权制度是否适合我国法制建设的要求还存在着争议。作为司法民主和司法进步标志的沉默权制度能否在我国建立发展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第四十九条、一百一十七条引发了"如实回答"的存废与沉默权是否入法的争论。由于既无法确定具体内容,也无保证履行的措施,更无不履行的法律责任,作为一项义务"如实回答"将形同虚设,应予废除。相反,无罪推定下的言论自由、不得自证其罪的逻辑推论、辩论原则的当然解释,都证成了沉默权。同时,司法实践表明,沉默权并不妨碍案件事实的查明。与沉默权相配合,将"坦白从宽"的刑事政策改造为"自愿供述,从轻处理"的司法制度,既有利于人权保障,也有利于查明犯罪事实。  相似文献   

14.
沉默权制度的确立在当代中国面临着种种难题,主要表现为沉默权自身的矛盾,法制运动的理念先导与实践滞后的矛盾,沉默权与我国文化差异的矛盾,制度创新中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沉默权与诉讼模式传统影响的矛盾等。这些矛盾的存在使得我国在确立沉默权制度上步履蹒跚,我们对此应充分认识并努力创造主客观条件解决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诉讼民主进程的推进和人权保障力度的加强,移植沉默权,根本克服刑讯逼供问题变得刻不容缓。沉默权制度的确立有正面的价值,又有负面影响,我们应兴利除弊,从制度上保证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在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权两个方面尽可能做到平衡。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转换原有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必然趋势。思维方式的转换应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原则。贯彻这一原则要优化思维主体的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积极参与中国当代实践。  相似文献   

17.
沉默权若干基本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沉默权是被告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它是被告人的防御权,人格权,是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权,它具有体现刑事诉讼价值,丰富刑事诉讼职能,实现刑事诉讼结构公正,完善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作用;没有沉默权的权利体系是不完备的权利体系。本试图对沉默权若干基本理论发表自己粗浅的看法,以期对完善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制度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我国实际和国外实行沉默权制度的经验教训,我国不宜普遍实行明示沉默权制度,应删除《刑事诉讼法》第93条“如实陈述”义务,有限接受默示沉默,但对特殊罪案例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顺应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而诞生、成长、壮大。她自觉应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建设和弘扬了中国的先进文化。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文化的创造主体,其根本利益是先进生产力和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的出发点和归宿。“三个代表”有机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