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成都市石笋街小学从“和美教育”文化的挖掘出发,建构“和美课程”,解析“和美课程”的组织特性,积极探索“和美课程”实施的校本模式,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地方课程班级化,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路径.  相似文献   

2.
我校实施和美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是结合学校的发展历史和特色学科提炼出来的,将"和美"教育理念诠释为"和在自然,美在创造"。和美教育核心理念为"正心至和,励行尚美",即要求我们端正心性,滋养心灵;勉励行为,求真尚美;和美做人,踏实做事;快乐体验,和谐成长。这一理念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科学发展观及开拓创新的新课程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淮安市淮海路小学是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和谐校园和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学校一直倡导"构建和美文化,实施和美教育"的办学理念,追求"和衷共济,志在臻美"的教育境界,被《人民教育》杂志社列为全国和美教育联盟理事学校。近年来,学校以研发、实施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为抓手,从德育、阅读、社团、健康等四个方  相似文献   

4.
阎岩 《辽宁教育》2023,(6):72-74
<正>大连市甘井子区李家振兴路小学(以下简称“学校”)以“实施和美教育,奠基幸福人生”为办学理念,其中的“和美教育”,即核心理念是和谐施教,以美育人。学校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地方课程适时整合,确定三套劳动课程体系:端午爱国课程(香飘万“粽”,端阳传情美),重阳孝老课程(孝老家和,敬亲久久美),劳动育美课程(协同育人,劳动创造美)。这三套劳动课程的根本任务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  相似文献   

5.
校本课程是新课程理念中关于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盐城中学自2005年新课改伊始就着手开设校本课程,不断探索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2012年,我校以盐城当地"海盐文化"为主题,组织不同学科创造性地开设"海盐文化课程基地"校本课程,有力推动了我校校本课程的深入开展。作者有幸参与其中,以下结合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情况谈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6.
在"和美文化"的校园背景下,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经典诵读的能力,不仅有助于实现学生自身文化素质与道德修养的提升,同时可以进一步促进和美校园的构建。因此,学校可以通过设置校本课程、分段编写教材、举办多种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经典诵读能力,从而使和美校园更加和谐、美好。  相似文献   

7.
我校地处苏南水乡,着眼学校"生态教育"的特色方向,传承学校的传统文化,我们突出了四个"自"开发生态型校本课程:课程目标生态化,成就生命自觉;课程内容生态化,便于自由呼吸;课程设计生态化,遵循自然节律;课程实施生态化,促进自由生长。其中的课程实施,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重要环节。我校校本课程的实施根据校本课程形态的多样化、课程内容的多样化以及教学对象个性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易晓明 《广西教育》2014,(25):48-48
正"和美"即和谐、尚美之意,"和美"的教育理念是以"和"为"贵",以"真"为"美",培养学生具备正心、求真、向善、尚美的品质。下面,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说明如何以"和美"文化为主阵地,学习"和美",研究"和美",践行"和美",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和美文化。学校在加强校园文化特色建设的同时,探索了一系列既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又具有学校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提高学生的素养。一、明确办学理念,探索校本课程建设之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  相似文献   

9.
王薇 《河北教育》2013,(7):63-63
"有戏"是对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的美好、内敛且趣味化的表达,在相当程度上呈现了教育的本质,同时也是我校京剧特色课程和教育本质二者之间的无缝连接、彼此彰显的体现。一、课程—课堂—课外,处处有戏丰富课程的设置,用"有戏"的课程与社会、世界接轨,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基石。我校是河北省校本课程实验校,在满足国家规定课程开足开全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0.
张研 《辽宁教育》2018,(3):9-11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热点之一,校本课程是建设素质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热门课题,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多种发展的需要,在最大限度上让学生、教师、学校得到发展。基于这个理念,我校努力开发、设计满足国家要求、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这里我将分享我校年组校本课程"泛舟诗词的海洋"的设计经验。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有130余年校龄的学校,我校一贯倡导让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生长点,让课程文化建设催生学校的成长力。近年来,我们以校本课程建设为纽带,聚合学校文化资源,构筑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课程和课程文化,赢得了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一、课程开发的目的利用校内艺术馆,营造浓郁审美氛围;从美的体验走向美的创新,打造活动型课程模式;架构各学科相互  相似文献   

12.
易晓明 《教育》2015,(2):63
"和美"即和谐、尚美之意,"和美"的教育理念是以"和"为"贵",以"真"为"美",培养学生具备正心、求真、向善、尚美的品质。下面,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说明如何以"和美"文化为核心,构建出具有学校特色的和美文化,开发校本课程,进而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提高学生的素养。明确办学理念,探索校本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该纲要明确了校本课程是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课程的开发指明了方向。课程是教育理念的载体,学校以  相似文献   

13.
张琦 《辽宁教育》2016,(6):63-64
学校特色是学校办学的总结、积淀与升华,是学校在未来办学中继续追求和优化发展的方向。大连市甘井子区李家小学根据自身办学实际,坚持选择开办具有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为促进学校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一、美德教育的内涵我校办学的核心是"实施和美教育,成就幸福人生",办学总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尚美"。儿童时代是懂礼貌、知礼仪、积美德、  相似文献   

14.
梁建华 《广西教育》2011,(25):26-27
我校一直致力于创建"素养高、质量高、声誉高"学校。根据多年来的探索和现在的实际,我校选择"强化‘三本’(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和校本课程)、师生共进"作为路径,努力达成"三高"目标,建设特色学校。  相似文献   

15.
校本课程发展是一个由"回应"走向"自觉"的过程。从思想理论、知识伦理、课程实践三个方面来考察校本课程发展之源中的"回应"之由,校本课程发展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与发展层面上理应做出"回应","回应"为后来的"自觉"集聚能量,人员因素、学校文化与支持系统支撑起了"自觉"的基础。由"回应"走向"自觉"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从而实现校本课程发展提升理论、推进实践与文化再生。  相似文献   

16.
我们山湖花园小学,是一所创办于2008年的新校,无论是教育资源还是学校传统,与老校相比,劣势明显,要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无疑是对校本课程管理者的一大挑战。针对这个现状,我校突出"文化"主题,运用"整合"的策略,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初步彰显了办学特色,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地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造就课程,课程又创造和形成着文化,  相似文献   

17.
课程建设是学校特色创建的基本路径之一。学校在进行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现代课程体系建设时,要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以学校办学现实、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实际为出发点,秉持"课程民主"理念,合理把握"学科课程注重学力凸显、活动课程着重兴趣培养、校本课程侧重素质拓展"等三个方面,努力使课程特色成为学校特色,进而发展成为秉承文化传统和展示独特风格的一种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8.
"和美"是淮海路小学追求的目标。我校总结反思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借鉴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特别是儒家思想中"和"的思想,以"构建和美文化,实施和美教育"为办学理念,以"和美"特色为中心,着力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德育文化、课堂文化、艺术文化、书香文化等,追求"和谐、自主、快乐、健康"的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19.
孔文东 《海南教育》2014,(16):44-45
一、"和美课堂"的特质体现"和美课堂"的主旨在于塑造优美的教学环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从情感、审美教育入手,提供资助学习的空间,创设富有审美情趣的教育活动,构建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让孩子在充满安全感和愉悦感的活动中,自由快乐地成长。在"和美课堂"的建设上,要体现如下四方面的特质:1.和谐。"和美课堂"首先是和谐的课堂。所谓"和谐",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相似文献   

20.
自我区启动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就开始积极探索能够弘扬学校地方文化,形成地方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通过反复筛选和对比分析,我校最终选定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黄羊钱鞭"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