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教师实践表现性评价”(PPAT)是美国著名的“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新近开发的一种面向入职教师的评价工具。它立足教学实践,设计了四项任务,侧重评价教师真实的教学技能,对职前教师在获得教学许可证之前的教学能力和影响学生学习的能力作出基于证据的判断。PPAT评价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面向真实完整的教学实践;与权威专业标准相衔接;任务驱动并基于证据;提供持续的评价反馈;重视教师专业成长评价。PPAT评价是美国基于证据的教师表现性评价的一部分,也是美国职前教师教育领域当下最前沿的改革,体现了美国教师评价领域追求评价效率与评价效果之间平衡关系的不懈努力,对改进和完善我国的教师职前培养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标准化测量的局限性、教师教育与评价的发展困境、对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日益重视,以及最为核心且根本的——学生学业质量提升对优质师资的呼唤,促使教师表现性评价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教师表现性评价强调基于明确的标准,使用专业的判断,通过直接观察被评价者的反应表现来评价被评价者在真实情境中的技能运用和问题解决能力,并真实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其结构要素包括表现目标、表现任务和评分规则3个部分.教师表现性评价具有一切行动基于指向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突出特征,对于解决我国当前教师评价领域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实施途径之一,围绕"关键事件"设计与实施、观察与评价集体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研究基于"关键事件"技术,以30个集体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专业发展阶段幼儿园教师在预设性事件、生成性事件、管理事件三类关键事件中的表现。结果发现:教师在管理事件的得分高于预设性事件和生成性事件,不同专业发展阶段幼儿园教师在关键事件得分上有较大差异,教师的教学经验、职前培养经历、职后培训经历是影响其关键事件得分的因素。因此,必须要厘清三类关键事件间的关系,树立教学反思与评价的整体观,研究教师有效教学的"最近发展区",加强职后培训,让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实践反思积淀专业智慧。  相似文献   

4.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为确保职前教师入职之前做好课堂教学准备,近年构建了职前教师课堂教学表现性评价体系。该体系由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流程及质量保障机制5个部分构成。它基于《澳大利亚教师专业标准》与《澳大利亚职前教师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程序》而建立,以实践为导向,追求基于证据的教学评价和多元化的评价工具质量保障。对于我国职前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能力评价改革带来4点启示:1)开发基于国家标准的表现性评价工具;2)树立注重实践的课堂教学评价观;3)全面评价职前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外显行为和观念认识;4)构建职前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能力评价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我国职前教师教育中师范生专业能力不足问题多年来一直难以解决。本文基于教师专业能力养成的视角,对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公共基础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三类课程进行分析,以期找出师范生专业能力欠缺的症结所在,并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教师专业发展处于标准化运动阶段,需要用评价素养来衡量教师学科素养。比较教师专业标准发现,职前教师评价实践有专业支撑,评价素养主要依靠知识学习和参与观察;职后教师评价实践指向学科课程,移植与再创职前实践,评价素养得以提升与完善。教师在评价实践中的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是教师学科素养培育没有终结的表征。  相似文献   

7.
职前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奠基阶段,应该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来规划和实施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教师专业发展不是教师把某种普遍的、规范的教育理论直接应用于教育实践的过程,而是融入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不断发展的过程。据此,笔者认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应密切联系真实的教育情境,着力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专业判断能力和研究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养成反思习惯,为教师终身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教师专业发展不是教师把某种普遍的、规范的教育理论直接应用于教育实践的过程,而是教师个体的个性、知识储备、专业情意与所处的教育情境相互融合,在教育情境中积极领悟和创造性地发展个人教育知识的过程。高师的职前培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步阶段。高师教育课程应密切联系真实的教育情境,着力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专业判断能力和研究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养成反思习惯,为教师终身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现行教师教育职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欠,即教师教育实践课程薄弱,甚至缺失,为此应构建开放式教师教育职前培养模式。开放式教师教育职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如下: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通过研究合作、真实情境下的教学交流合作,为师范生提供动态的教学环境;课程实施过程中采取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案例教学、多元互动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反思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问题,发现学科限度划定了课程内容的知识边界、课程管理的权力边界、课程组织的实践边界以及课程评价的功能边界,无法满足基础教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需求。“跨学科”以学科知识整合为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方向,师范院校可以从课程目标的综合性、课程内容的整合性、课程实施的情境性以及课程评价的发展性等方面,探索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跨学科路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理论推演和实践探索,编写了"中小学教师课堂评价知识问卷",并针对浙江省三类地区3个地级市33所中小学校的1735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课堂评价知识的整体水平不高,且内部结构差异较大,评价伦理水平极差;不同群体教师的课堂评价知识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女教师的表现优于男教师,教师的课堂评价知识水平随学段提升而下降,高级职称教师的课堂评价知识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职称的教师,班主任教师的表现优于普通教师;教师的中小学学生时代、职前教育和在职工作所学知识是课堂评价知识的直接来源;职前教师主要通过个体阅读和教育学学科课程学习课堂评价知识;在职教师主要通过课程培训和专业活动等方式习得课堂评价知识。  相似文献   

12.
职前教师的教育实习评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实习评价存在评价功能异化,评价主体不完善,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应通过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完善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多样化等策略,改进职前教师教育实习评价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师教育职前培养质量评价缺乏整体教育服务意义上的专业标准。结合中美教师教育质量评价等已有指标体系或模型。研究分析武汉高校师范生和一线教师相关调查的数据,结果显示:办学思路、资源管理(含师资条件)、课程教学、教育实践、学生收获是影响我国教师教育职前培养标准化质量评价的五个核心要素:通过对“SMTCI”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拟合度检验、路径分析和效应分析,得出了建立我国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价的内在联系性、冲突性、核心因子簇和基本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教师教育职前培养质量评价主要来自政府的专业标准与质量评估、社会的质量排行及院校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师教育职前培养质量评价缺乏专业发展意义上的独立体系.专业标准与评价实施相分离,注重统一的数量化外部评价而忽视特色和专业发展的个性化评价,社会评价专业度低、指标设置不合理,专业化实践的质量评价低效等问题普遍存在.构建特色多元、专业实践的教师教育职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杨辛 《天津教育》2004,(9):18-20
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不仅是构成整个教师教育体系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两种重要机制。但由于教师教育过程具有短期性、强制性和迟延性,因此,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发展,更多地依靠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自我锤炼。作为与教师日常行为活动并行的教师评价机制,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同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查教师的工作业绩并与其利益得失挂钩,更重要的是,许多现代教  相似文献   

16.
职前教师表现性评价是用于显示职前教师对专业实践的准备情况,决定能否获得教师候选人资格的一种总结性、基准性评价。澳大利亚职前教师表现性评价是新自由主义思潮下由政策驱动而促生的,旨在捕捉职前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增值”,从而提高公众对职前教师教育质量的信心。以毕业教师表现性评价(GTPA)为代表的澳大利亚职前教师表现性评价体系主要由四部分构成:评价目标、表现任务、评分规则和跨机构审核。从2018年开始,GTPA在各高等教育机构里正式使用,该体系呈现出设计的有效性、实施的探究性和结果的共享性等明显优势。但作为一种新生的评价体系,澳大利亚职前教师表现性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公平性隐忧、标准化风险、去专业化风险和数据素养匮乏等问题。未来澳大利亚职前教师表现性评价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数字素养的提升和数字架构的搭建。  相似文献   

17.
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直接关系到准教师入职前的素养,本文从准教师——师范生的角度入手,运用调查和访谈方法,获得不同院系、不同年级师范生对教师教育课程的评价,评价内容涉及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实践活动等方面,评价角度包括上述几个方面的可取之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师范生自己的建议或希望.  相似文献   

18.
姜月 《黑龙江教育》2006,(7):184-185
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直接关系到准教师入职前的素养,本文从准教师——师范生的角度入手,运用调查和访谈方法,获得不同院系、不同年级师范生对教师教育课程的评价,评价内容涉及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实践活动等方面,评价角度包括上述几个方面的可取之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师范生自己的建议或希望。  相似文献   

19.
评价知识作为开展课程评价活动的内置基础,其充足性、多样性、适宜性直接关系到课程评价活动的开展效果.参照加文·布朗(Gavin T.L.Brown)等人提出的教师评价素养金字塔模型中有关评价知识的内容,结合幼儿园教师课程评价的特点,编制了《幼儿园教师课程评价知识调查问卷》,并对江苏省3070名幼儿园教师展开调研.调查发现:幼儿园教师的评价知识存在内容不全面、数量不充足、实际效用低等问题,幼儿园教师的评价知识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其主要原因是:幼儿园教师课程评价意识相对薄弱,职前培养体系中评价课程缺失,职后培训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基于此,我们应唤醒角色意识,建构幼儿园教师评价主体身份,以学定教完善评价课程及教育教学方法,并建构完善实践导向、研学旨向的职后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20.
我国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给一线教师的素养及教师职前培养工作带来了重大的挑战。在普通师范专业中开设融合教育课程是提升普通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的必要举措。分析我国当前相关课程现状的基础上,介绍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教师职前培养项目中的融合教育课程的标、内容、实施方式和评价策略,并分析其特征,以为我国普通师范专业相关课程的开设和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的培养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