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了叔丁醇-硫酸铵-铜试剂体系中Cu(Ⅱ)、Al(Ⅲ)的萃取分离行为.作为萃取剂的叔丁醇,能萃取并溶解Cu(Ⅱ)与铜试剂形成的螯合物,萃取后的Cu(Ⅱ)可以直接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  相似文献   

2.
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微量元素Cu(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H为6-7范围内.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水样中微量元素铜(Ⅱ)的含量.Cu(Ⅱ)与二苯碳酰二肼生成红色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45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ε=1.297×104L·md-1·cm-1,Cu(Ⅱ)含量在测定范围内服从朗伯比耳定律,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BSD=2.86%(n=7),回收率试验结果在98~102%之间.用于水样中微量铜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新显色剂CTZAPN与铜显色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新显色剂2-(5-羟基-1,3,4-三氮唑偶氮)-5-二乙氨基酚(简称CTZAPN)与Cu(Ⅱ)的显色反应的条件。Cu(Ⅱ)在pH7.0的NH_4Ac缓冲溶液中与CTZAPN形成稳定的组成比为1:2的紫红色络合物,λ_(max)=540nm,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5.46×10~4L·mol~(-1)·cm~(-1)。Cu(Ⅱ)在0~0.8mg/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所拟方法直接用于镁合金和铝合金样品中微量铜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铜(Ⅰ)和铜(Ⅱ)两系列卤化物的颜色及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存在两个系列的卤化物,即铜(Ⅰ)和铜(Ⅱ)卤化物。Cu(Ⅱ)系列卤化物的颜色是按:CuF_2(白)→CuCl_2(黄棕)→CuBr_2(黑)→CuI_2(不存在)顺序加深的。Cu(Ⅰ)系列卤化物的颜色则按CuF(红)→CuCl(无)→CuBr(无)→CuI(无)顺序变浅。离子极化对 Cu(Ⅱ)系列卤化物解释较为满意,但对 Cu(Ⅰ)系列卤化物  相似文献   

5.
铜(Ⅱ)-普利沙星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普利沙星与铜(Ⅱ)结合后与DNA分子的相互作用机理.[方法]利用紫外光谱、循环伏安法研究普利沙星与Cu(Ⅱ)的结合作用及形成配合物的配位比;运用荧光光谱、循环伏安法、黏度测定、盐效应等方法确定普利沙星与cu(Ⅱ)形成的二元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方式及结合常数.[结果]普利沙星与Cu(Ⅱ)以2:1形成二元配合物.通过静电和部分嵌插方式与DNA相互作用,结合常数为9.71×105L mol-1.[结论]普利沙星与Cu(Ⅱ)形成的二元配合物和普利沙星相比,与DNA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6.
铜对过氧化氢在硫酸介质中氧化甲基橙的褪色反应有催化作用。本文用吸光光度法进行铜(Ⅱ)的测定,取得满意效果,灵敏度达9.00×10~11g/ml,测定范围0~2.0μgCu2十/50ml。并用本法测定发中Cu(Ⅱ)的含量,报道2-4岁男童发中Cu(Ⅱ)的测定值。  相似文献   

7.
章研究了在乙醇介质及聚乙烯醇存在下,meso-四(3-氯-4-磺基苯)卟啉(m-C1TPPS4)与Cu(Ⅱ)配位反应的最佳条件,提出用盐酸羟胺加快m-C1TPPS4与Cu(Ⅱ)的反应,建立了一种新的测定痕量铜的分析方法。m-C1TPPS4与Cu(Ⅱ)反应的最适pH为3.76,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416nm,配位比为1;1,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4.13×10^5L·mol^-1·cm^-1,测定范围为0-1.8μg/25mL,相关系数γ=0.999。  相似文献   

8.
N-辛基-N'(氨基对苯磺酸钠)硫脲是新合成的一种显色剂,该试剂极易溶于水而形成无色溶液。在PH3。6-5.2的HAC-NaAC缓冲体系中,试剂与铜(Ⅱ)形成一种稳定的蓝色水溶性配合物,其组成比为Cu(Ⅱ):PT=1:3,配合物的最大吸收位于301.4nm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_(301.4)=1.82×10~5L·mol~(-1)·cm~(-1)·Cu(Ⅱ)在0-10μg/25ml服从比耳定律,相关系数γ=0.9996,方法的检出限为3.85×10~(-9)g/ml。本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将该法不经分离直接应用于合金钢和生物制品中微量铜的测定,均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新试剂5-呋喃亚甲基若丹宁(FR)与铜的显色反应,在冰乙酸介质中,乳化剂-OP存在下,FR与 Cu(Ⅱ)生成2:1的稳定络合物,λmax=440nm,ε=5.03×103 L·mol-1·cm-1.铜的含量在0~50μg/25mL内符合 比耳定律.方法用于烟草中微量铜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叔丁醇-硫酸铵-铜试剂体系中Cu(Ⅱ)、Al(Ⅲ)的萃取分离行为。作为萃取剂的叔丁醇,能萃取并溶解Cu(Ⅱ)与铜试剂形成的螯合物,萃取后的Cu(Ⅱ)可以直接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  相似文献   

11.
选用1日龄艾维茵肉鸡健雏420只,随机分为7组,分别喂以对照日粮(Cu 11 mg/kg)和高铜日粮(Cu 100mg/kg,高铜Ⅰ组;Cu 200 mg/kg,高铜Ⅱ组;Cu 300 mg/kg,高铜Ⅲ组;Cu 400 mg/kg,高铜Ⅳ组;Cu 500 mg/kg,高铜Ⅴ组;Cu 600 mg/kg,高铜Ⅵ组)6周,观察日粮铜添加水平对雏鸡胸腺、法氏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高铜Ⅰ、Ⅱ组雏鸡胸腺、法氏囊的组织学变化不明显,且体积增大,重量增加;高铜Ⅲ、Ⅳ、Ⅴ、Ⅵ组雏鸡胸腺、法氏囊结构中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明显,且体积减小,重量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日粮铜含量100~200 mg/kg对雏鸡中枢免疫器官发育有促进作用,日粮铜含量300~600 mg/kg不同程度地损伤了雏鸡中枢免疫器官的发育,使免疫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2.
通过水培方法,就环境中不同铜离子水平下茶苗对铜的吸收与累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苗根、茎中铜含量均随着铜处理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而叶中含量影响不大.各处理下铜在茶苗各部位含铜量大小依次为根>茎>叶.从整株植物来看,随着铜处理浓度的增加,铜在根部的积累量增加,在茎和叶的积累量趋于下降.适量的铜有助于茶苗根、茎、叶对磷的吸收,但超过一定限度,则茶苗含磷量下降.  相似文献   

13.
以小麦种子为材料,通过液体培养实验探究铜对小麦幼苗生长和抗氧化系统的响应,揭示小麦幼苗对铜胁迫的生理抗性机制。结果表明,低浓度铜对小麦幼苗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铜浓度的进一步增大和培养时间的延长,小麦幼苗的生长量明显减少,根和叶片中的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脯氨酸(Pro)的含量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相比达到5%或1%的差异显著性水平,这些活性物质在根和叶中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含量除POD在根中分布大于叶中外,其余均表现为在叶中的分布大于在根中的分布。在过量Cu2+引起胁迫的过程中,抗氧化系统各成分通过相互协同配合,对铜胁迫进行有效的抵御,对自身进行严密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在pH2.5~5.0条件下,Cu~(2+)与红色的氯磺酚S(CS)作用生成蓝色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650nm,比CS本身红移86nm。铜含量在0~20μg/10mL范围内符合Beer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6.87×10~4L·mol~(-1)·cm~(-1)。研究了CS与Cu~(2+)的光谱变化、反应条件、表面活性剂及共存物质的影响。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有增敏作用。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用于多种粮食,油料作物中铜(Ⅱ)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将铜稳定、均匀分散在MCM 41型中孔材料的结构中 ,可充分发挥铜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特定条件下 ,采用季铵盐类模板剂 ,在正硅酸乙酯 (TEOS)的水解聚沉时 ,向材料的结构中引入金属铜源 ,成功合成了分子自组装Cu MCM 41型分子筛。经XRD、FT IR、ED、HTEM、TG DTA分析 ,证实了样品属多晶态纳米材料 ,铜的骨架含量及脱模条件如焙烧温度、焙烧时间 ,对材料结构的稳定性及中孔有序度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合成了Cu(P ic)2(吡啶-2-羧酸铜),用红外光谱进行表征;研究了光促进下,以Cu(P ic)2为催化剂,1-溴辛烷、溴代十二烷、溴代环己烷为底物与CO的羰基化反应,结果表明,Cu(P ic)2对光促进溴代烃的羰基化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硫酸介质中,Fe3+定量的为金属钢还原为Fe2+,再继续用氧化剂(K2Cr2O7或Ce(SO4)2等)标准溶液进行自动电位滴定,方法简便、快速,所得结果与经典方法吻合较好.本文对铁红粉、铁矿标样、磁铁矿标样等进行了对比测定,结果均较满意.  相似文献   

18.
报道一种新的四羧基桥联桨轮状二铜配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表征 .该配合物属于 P1空间群 ,其晶胞参数为 a=12 .65 2 (3 ) ,b=18.983 (4) ,c=9.10 2 (3 ) ,α=97.2 6(2 )°,β=10 7.3 8(2 )°,γ=10 2 .2 2 (2 )°.研究结果表明 ,在该配合物中轴向配位位置被硝酸根离子占据 .而轴向硝酸根离子上对 Cu2 的配位显著增加了 Cu… Cu间的距离 (2 .73 8 )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新的钨骨架烧结工艺以降低骨架的烧结温度和提高钨铜复合材料的性能,并在工业上实现批量生产,采用添加蓝钨的还原烧结工艺制备钨骨架,并对添加蓝钨烧结钨骨架的机理进行探讨.采用扫描电镜、激光热导仪和化学成分分析仪对钨铜复合材料的组织、热导率、氧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制备的钨骨架含氧量低,熔渗后W-26Cu组织致密度大于99%,热导率可达231W/(m·K).  相似文献   

20.
槲皮素对金属离子具有强烈的螯合作用。本文研究表明在pH4.6的HAc—NaAc缓冲液中,槲皮素能与Cu(Ⅱ)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在紫外光谱中其吸收带Ⅰ比单独槲皮素红移了59nm。采用等摩尔连续变化法测得槲皮索-Cu(Ⅱ)配合物的配位比为2:1,采用平衡移动法测得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为2.0410^8。并初步探讨了槲皮素与Cu(Ⅱ)配位的部位是30H~4C=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