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夏庭芝所著《青楼集》,是惟一传世的记载元代戏曲演员史料的专书,它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元代戏曲演员的较为翔实、可靠的资料,是研究元代戏曲史的重要依据。根据史料对夏氏的生卒年代进行略考,可知夏庭芝出生约在1315年——1325年间,卒于1389年前后,《青楼集》的成书时间约在1362年。  相似文献   

2.
元代是我国戏曲大繁荣的时代。戏曲创作和演出的繁荣推动了戏曲批评和戏曲理论的发展,首先元人对戏曲演唱进行了论述,继而又对戏曲作家和演员以及戏曲发展进行了评述。对于戏曲剧本结构及编导理论,元人还未能涉及,但就元代戏曲论评所取得的成就看,也已非同一般,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芝庵的《唱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夏伯和的《青楼集》、钟嗣成的《录鬼薄》皆已成为中国古典戏曲论评的经典性文献。  相似文献   

3.
<正>自戏曲诞生以来,戏曲评论和研究亦应运而至,与戏曲发展互为呼应,相互烛照。简单梳理一下中国戏曲史,元杂剧的勃兴,明传奇的流传,清代京剧、地方戏的兴盛,中国戏曲史的三次高峰诞生了一批批杰出的剧作家、戏曲表演艺术家和不朽的戏曲剧目作品,亦催生了一批批戏曲评论家和戏曲研究专著,如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夏庭芝的《青楼集》、钟嗣成的《录鬼簿》等,明代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徐渭的《南词叙录》、李开先的《词谑》、何良俊的《曲论》、王世贞的《曲藻》、王骥德的《曲律》、  相似文献   

4.
元代戏曲理论的逐步成熟与元杂剧创作演出实践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元代戏曲的繁荣局面。以胡祗遹为代表的传统文人对戏曲的关注以及他们零散的曲学理论,到专门探讨演唱技巧即元杂剧与音乐关系的《唱论》、专门记录戏曲作家的《录鬼簿》、专以戏剧演员为记录对象的《青楼集》,再到总结元杂剧创作演出实践的高度理论性著作《中原音韵》,反映出元代戏曲理论与元杂剧创作演出实践同步而稍后的逐步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5.
《青楼集》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的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记载演员,特别是女演员生活的专著。笔者试从《青楼集》对元代女演员的最终归属及她们的婚姻状况的记载入手,结合相关资料分析元代演员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和整体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6.
夏庭芝的《青楼集》和钟嗣成的《录鬼簿》是中国戏曲理论发展史上两部重要的著作。与《录鬼簿》相比,关于《青楼集》的研究较为沉寂。自四十年代以来,部分学者陆续对其版本、著者、演员、角色、扮演、戏曲观等问题作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青楼集》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展望未来,《青楼集》的研究仍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7.
《青楼集》是元代一部记述歌妓的书,同时又是中国戏曲理论发展史上一部重要的论著。它的价值在于提出或反映了元杂剧的社会功能、元杂剧的分类、元杂剧在南方的流行、戏曲演员的评价标准、戏曲演员的生活状况等戏曲史上的重大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娇红记》作为元代艺术成就较高的文言小说,具有两个突出的审美倾向,即戏剧化审美与悲剧性审美,而这两种审美倾向均与当时成熟的戏曲艺术的滋养有直接关系。对《娇红记》审美倾向的考察,充分说明了元代戏曲繁荣对当时小说创作产生了影响,小说创作对戏曲艺术给予了借鉴,同时也为研究戏曲艺术与小说创作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青楼集》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述歌妓的著作,作者冲破了长期鄙妓思想的束缚,把歌妓作为主要对象立说著书,从书中我们看出歌妓对戏曲的分类、戏曲的流传以及对剧作家的创作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元曲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明代乐籍制度及其蕴涵的集乐籍、女妓文化于一体的艺术氛围,代表了古代青楼文化的最高标度。乐籍制度与行院体系所创造的稳定、富足而自由的生活环境,产生了乐籍女妓的独立、自主与个性之精神。文人与女妓的酬唱诗词,以及以青楼为题材的说部与戏曲等文学,都深刻地反映了明代青楼文学之传统。  相似文献   

11.
一般人往往以为上海是一个新兴的大都市,戏剧文学的遗产不多,其实不然。现在上海市的幅员大致与明清两代的松江府相似,而松江府所属各县以及嘉定等地戏剧一直很繁荣,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戏剧演员的传记《青楼集》就是松江人夏伯和写的。至于剧作家,如范文若、黄图珌、周稚廉等还都是作品较多、影响也较大的,他们的作品都已被收入《古本戏曲丛刊》而影印问世了。  相似文献   

12.
元杂剧是在继承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发展成熟。元代,是一个戏剧丰收的时代,优秀剧目层出不穷,表演技巧日臻完善。尤其是在反映社会生活上,较之元代其它各种文学体裁的作品,更为广泛深刻。元人胡祗遹在《送宋氏序》曾经这样说明元杂剧内容的广泛与题  相似文献   

13.
夏庭芝,元末明初人,约生于元延祐年间(1316年)左右。字伯和,一作百和,号雪蓑,别署雪蓑钓隐,一作雪蓑渔隐。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著作多散失,仅《青楼集》一编幸存于世。《青楼集》一书,最初见于《录鬼薄续编》的著录。后来清人瞿世瑛的《清吟阁书目》里所收此书,亦题为“元夏伯和撰”。据原书《说集》本卷首附载作者的《青楼集志》一文  相似文献   

14.
阮大铖戏曲中“集唐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大铖,明末诗人和戏曲家,尤善词曲。其戏曲作品《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牟尼合》合称《阮大铖戏曲四种》,在明末剧坛甚至政坛产生过较大影响。在"不以人废言"的学术思想中从阮剧中的集唐诗入手,对集唐诗进行归类整理,加以艺术分析,从而提升了阮剧的思想和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15.
汤显祖是明代著名的戏曲家,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一生创作了五个传奇剧本,其戏曲作品的语言一方面融进了六朝词赋、唐诗、宋词典雅绮丽、含蓄蕴藉的风格,同时又保有元代杂剧语言来自口语的自然真切的本色,极具研究价值。本文以《汤显祖戏曲集》为出发点,试图通过对现存全部《汤显祖戏曲集》双音词语音构词法的初步探讨,为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进程提供一些佐证。  相似文献   

16.
《中文自学指导》2006,12(1):F0004-F0004
2002年,王季思教授主编的《全元戏曲》获全国高校优秀人史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全书分12卷,610万字,包括了整个元代杂剧与南戏剧本.是中山大学几代戏曲研究学历时13年的心血结晶,是中山大学传统戏曲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云谣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词集,往往与其他散见于各个写卷的敦煌曲子词一起,被看作"民间词"的代表、"词的初始状态"的代表,但实际上这一看法并不确当。文章从《云谣集》的词体特征、思想艺术两个角度,论证《云谣集》反映的并非词的初始状态,进而明确它的词史地位,即《云谣集》处于词体从萌芽到成熟之间的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18.
“变”是戏曲发展的必然,冯光钰先生说:“中国的戏曲剧种都经历了孕育、演化、衍变、形成到发展,从成热到繁荣的过程”(冯光钰《秀山花灯戏的历史积淀与现代传统》中国音乐2006:(1)1-3)戏曲,是综合了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艺术形式,即将音乐与美术集一身,使过去的音乐形式更加完善系统化。当然可以说艺术形式也一直是以求生存谋发展为轴心的不断由不适应社会需求的革新变革史。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诗词曲有一个共同特征:具有浓厚的抒情性。戏曲和曲同发于一源,所以戏剧的抒情性是中国戏剧文学的民族特色。《西厢记》是元代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大型爱情戏剧。从生动的抒情内容、优美的抒情话语、个性化的抒情动作、典型的抒情环境四个方面可以了解《西厢记》的抒情艺术。  相似文献   

20.
在元代,伴随着“戾家把戏”(娼代乐剧)的盛行,乐妓已经成为杂剧演出的中坚力量,夏氏《青楼集》即为明证。具体到角色扮演,乐妓除装扮旦色外,还扮演末泥和一些“外角”(次要角色)。但同时有资料显示,元杂剧并非全部由乐妓演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