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包括《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三篇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和“快乐读书吧”,内容都属于民间故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2022年版课标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中对第三学段学生的要求是:“阅读表现人与社会的优秀文学作品,走进广阔的文学艺术世界,学习品味作品语言、欣赏艺术形象,复述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尝试富有创意地表达。”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视角引领学生阅读,可以切实提升学生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2.
复述能力贯穿在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始终。高年级的课堂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复述能力。教学《牛郎织女(二)》这篇民间故事,"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是主要的目标。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明目标、知结局、说画面、讲故事等环节,引导学生沉入文本中,感受文章的精彩内容,体会故事的曲折情节,掌握运用连环画进行创造性复述故事的基本方法。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而且有助于学生自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3.
<正>创造性复述,即在全面、深入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对故事进行创造性改编,继而进行复述的过程。复述时进行创造性改编,为的是分享时更有新鲜感。统编版五上第三单元是典型的民间故事,编者所设置的语文要素就是“创造性复述”。这是统编版教材小学阶段,针对复述,从完整性到简要性后的再一次升级。现结合这个单元中《猎人海力布》一文的教学为例,笔者谈谈第一课时应该为扎扎实实落实“创造性复述”做好哪些储备性教学。  相似文献   

4.
正《牛郎织女》是我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中产生年代最早、孕育时间最长的一个故事。课文根据叶圣陶先生的《牛郎织女》改写,既保留了传统民间故事的基本元素和框架,又融入了作家创作,还体现了编者意图。民间故事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的。适合"讲"是这类文本的特质。顺着"讲"的思路去解读课文,感悟一代代劳动人民用什么方式讲故事、如何把故事讲清楚及用故事传达了什么,就能准确把握这类文本的特质与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这两天,我和学生共同学习了《牛郎织女》这篇课文。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一段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它以完整曲折的情节、朴素自然的语言、奇幻的神话色彩以及积极进步的主题,深深地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叶圣陶先生写的这篇《牛郎织女》语言朴实、清新、自然,尽管篇幅较长,但孩子们仍然学得饶有兴致。  相似文献   

6.
背景描述:《牛郎织女》是一篇民间故事,讲的是牛郎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过着自由、欢乐、幸福的生活,可是王母娘娘却不顾牛郎织女的  相似文献   

7.
民间故事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白话文学作品,由于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要求和愿望,因此广泛流传在人民群众之中。因其通俗易懂,常常被选人语文教材作课文。就第十一册《牛郎织女》这篇民间故事,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教学思考。 一、面对家喻户晓、明白如话的文本语言,如何突显语文的学科性质?  相似文献   

8.
《牛郎织女》是一篇民间故事,讲的是牛郎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过着自由,欢乐,幸福的生活,可是王母娘娘却不顾牛郎织女的反抗,无情地把织女抓回了天宫,最后由牛郎和织女的抗争,才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  相似文献   

9.
《渔夫的故事》是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第一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二篇,第六单元总的安排是:“现实和想像——神话、民间故事”。《渔夫的故事》是本单元继《牛郎织女》之后的第二篇民间故事。它选自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文中通过丰富的想像,塑造了两个来自于现实而又超越  相似文献   

10.
复 述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内容。复述课文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雨中》这篇课文的复述,可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按照“撒苹果———捡苹果———苹果回到货车上”这一顺序,用下面的方法复述。一、利用挂图复述“撒苹果”“撒苹果”这部分主要写在雨天的傍晚,送货姑娘的一箩筐苹果翻倒在马路上。围绕这个中心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讲雨中街道的情景;第二层讲送货姑娘的一箩筐苹果翻倒在地。可分别用两幅图引导学生复述。出示第一幅图(雨中街景)。先着重观察马路、…  相似文献   

11.
设计理念《牛郎织女》是一篇民间故事。本节课的教学,是想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牛郎织女》一文,学会阅读民间故事的方法:理清民间故事的情节脉络;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感悟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故事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愿望。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阅读,初步掌握阅读叙事类文本的方法。2.通过关注人物、情节等了  相似文献   

12.
《漏》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民间故事。教学这篇课文,要根据文本特点和单元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的心理,理解民间故事的艺术魅力;引导学生借助示意图和想象,对故事进行复述,获得表达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阅读课堂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学法》告诉我们,复述教学有三种方式: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我以为,前两种复述方式,并不太难,学生一般都能做到,第三种方式,因为它“是不按课文的顺序,而按课文某些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见解,用自己的语言作的复述”,所以,学生复述起来,困难较大,这种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独立作文打下基础;而且,这种方式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应当认真搞好。要搞好创造性复述,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题目要新,要使儿童有新奇感;题目要有启发性,要使儿童一看到题目,就产生复述的欲望。具体方式有:  相似文献   

14.
民间故事源于百姓生活,通俗易懂,但篇幅长,对于这样的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把握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简要复述梳理长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详细复述读懂长课文的主要情节,通过创造性复述创新长课文的简略情节。总之,应运用好多元复述这一核心策略,从而优化长课文的教学。  相似文献   

15.
《渔夫的故事》是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第一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二篇,第六单元总的安排是:“现实和想像——神话、民间故事”。《渔夫的故事》是本单元继《牛郎织女》之后的第二篇民间故事。它选自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文中通过丰富的想像,塑造了两个来自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典型形象——渔夫和魔鬼。  相似文献   

16.
吴勇 《江苏教育》2012,(13):25-27
【教学现场】一、关于民间故事师:《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后来经过叶圣陶先生改编,而成为我们学习的课文。知道什么是民间故事吗?生:在老百姓当中流传的故事。师:是的,在老百姓当中,口口相传,一代一代地流  相似文献   

17.
一、教材分析《漏》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非常有趣的民间故事。本单元以"有趣的故事"为主题,编排了《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方帽子店》《漏》《枣核》4篇课文,《漏》是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幽默地诠释了什么叫"做贼心虚"。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  相似文献   

18.
《故事二则》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和《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以及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组合搭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专题.相较于本单元简要复述课文内容的总体目标,《故事二则》的导读部分又更加明确要求"找出课文中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句,简要复述这两个故事",可以说是目标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因为应试的要求,使无法通过书面检验的复述能力愈发被忽视。本文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3课《牛郎织女》为例,探讨是否还需要复述、如何指导学生复述课文、如何激发学生复述的兴趣等三个问题及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笔者听一位教师教学《西门豹治邺》,在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情节后,教师让学生说说哪件事是主要的、哪件事是次要的。分清主次后,教师又出示“交流平台”让学生读,引导学生了解复述课文的注意点。接着,教师让学生学习复述课文。为了让学生能够较好地复述这部分内容,教师还专门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了“长话短说”“转述”的复述方法,再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复述。不料,学生还是不知所措,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复述课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