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俞昕 《中学教研》2008,(12):1-3
徐利治先生曾经讨论过一个关于“数学创造力”的公式:创造力=有效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抽象分析能力×审美能力.此式中的“审美能力”是指心灵中感知数学中的和谐性、简单性、对称性及奇异性的一种直觉能力.从数学发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来自审美直觉.任何数学科学的创造发明都产生于观念的选择,而最佳选择的出现归因于无意识里的“审美直觉”,这种直觉是人类一种最高层次的心智本能,正是这种心智本能会导致发明创造.心智本能在人的心智机制中往往潜藏得很深,  相似文献   

2.
“审美判断力”是康德在其三大批判之一的《判断力批判》中提出来的。笔者发现,这个构造康德美学体系的重要基石与后世的“艺术直觉”说有复杂的瓜葛牵连,因而深入探讨一下这个康德之前没有、康德之后一般也未再沿用的重要概念,弄清它与艺术直觉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康德的美学思想,把握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线索,而且有助于我们在美学基本理论上澄清前几年理论界关于艺术直觉的混乱认识。  相似文献   

3.
自从哥尼斯堡大哲学家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这部美学论中将“审美无利害性”的命题作了系统、完整地论述后,“审美无利害性”就成为美学家的热门话题。审美有无功利性问题也成为美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认为“审美无利害性”从根本上对审美知觉与非审美知觉作出区别,为美学创立了一个新的核心,从而将“美”的领域从“美即和谐”的领域扩展到“审美”的领域;也有人认为“审美无利害性”概念是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4.
“自由”的内容和“必然”的形式,表现出审美判断的目的的关系。康德从批判鉴赏审美不联系任何概念、无利害感的关系出发,指出审美是客观的无目的和主观的合目的的统一,并且分析了美的种类,从依存美上升到了理想美,明确美与道德的关系。进而言之,康德正是对这一二律背反命题的论述中说明审美判断的实质,为现实的人寻求“归宿”。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现代中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早期美学理论为研究内容,探讨了其以“心物统一论”为特征的美学思想体系形成、发展的内在逻辑,提出:朱光潜主要是从审美的非功利性和绝对静观两方面来把握审美感受与“形象的直觉”的同一性,并以强调“审美心理距离”、“审美移情作用”来保证这种同一性的实现;在此基础上,他从直觉出发,在心理学意义上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心与物、主体与对象的统一,确立了他的“美的双重统一”的观点。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的根源,并不象有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简单而直接来自于克罗齐学说,事实上,他同克罗齐主义的联系是很形式化的,相反,朱光潜站在儒家精神起点上,与尼采主义却有许多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6.
“审美无利害性”是康德作为“质”的契机来规定美的。它不仅在“美的欣赏”层面上与“量”、“关系”、“模态”三大契机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且还在“美的创造”层面上与艺术创造的自由有着内在的联系 ,并以此为基础构成了康德美学理论的深刻而又独特的系统结构  相似文献   

7.
对于异化与审美的关系以及异化美的存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从整体审视,不外乎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与审美是对立的,不相容的,审美排斥异化,没有异化美的存在。这主要从美的本质,本体意义上来论美,即把美看作是和谐、整一、合乎比例的古典的理想的美,或者说是康德所谈的“绝对理念的美”或“纯粹形式的美”即“纯粹美”,而这种“纯粹美”毕竞在美的理式范围中是不多的。  相似文献   

8.
“审美性”是和谐校园在感性形态上的特质性显现。具备审美性的和谐校园体现为六个方面的美学形态:校园环境的高雅美、“学校精神”的理想关、管理制度的人性美、校园文化的艺术关、教师人格的境界关、学生修养的纯洁关。这六者互相促进、互为补充,才能把和谐校园发展壮大为“和谐与美的校园”,并成为学生、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等“和谐校园主人”共同生活的美好乐园。  相似文献   

9.
康德在对传统的批判过程中,彰显了现代性的基本观念与原则。其关于“审美无功利性”与“自由美”的命题涵盖了艺术的自律性诉求,成为审美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康德在强调审美主体自由自觉的基础上,其审美理想的二律背反定律与“依存美”的的概念触及到审美观代性中人道主义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康德的"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一命题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意义.首先对于"判断力"这个概念给予了细致的分析,揭示出想象力在审美判断中的中心地位:想象力的自由活动一方面产生了同知性、理性的游戏,一方面形成了对理性理念的象征性展示.本文指出,美对道德的象征关系正是康德的美学主旨.也只有通过这种象征关系,自由美与依存美的区分、美的理想,以及美的智性兴趣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由此,本文区分了审美(或美)的纯粹性和重要性,阐明了审美虽可以有自己的独立的立法,即可以保持其纯粹性,但其重要性只有在同道德的关系上才能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意义协商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国外已经有30年的研究历史。意义协商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1)定性描述阶段(1980-1984年);(2)理论创建阶段(1985-1995年);(3)理论修正阶段(1996年至今)。本文分别对三个阶段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指出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意义协商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图书馆馆藏图书流通情况的统计,选择馆藏各类图书借阅量、品种借阅频次、单册借阅频次、读者阅读规律等指标分析读者的阅读需求,由此探索图书馆基本馆藏建设和文献采访策略,为馆藏资源优化及服务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人生使命三责任模型、人生进取三阶段模型、人生命运竞争能力三板块模型、人生命运二决定力模型等四个社会学模型作出了定性建模描述,并对四个模型在青少年人生教育中的应用作了探讨,提出人生的志向、愿望、态度对一个人的人生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智障学生的注意特征是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理论与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之一.针对智障学生注意品质研究在理论及方法上存在的不足,借鉴认知心理学反应转换及双重任务等研究模式,利用自行研制的注意品质测试系统,以普通学生为对照,对智障学生注意缺失进行了实验研究,初步探讨了智障学生注意缺失的心理生理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与普通学生相比,智障学生在注意的四个维度上均有非常大的缺失.  相似文献   

15.
在讨论求解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比较系数法、常数变易法的基础上,导出了降阶法.对比分析它们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策略,阐述了所述内容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用人思想是邓小平人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十分丰富,主要体现在人民公认、实践检验的用人路线;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德才兼备、注重"四化"的用人标准;打破常规、不拘一格的用人气度;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方法;放开视野、五湖四海的用人艺术等方面。研究和把握好邓小平的用人思想,对于推进当前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公开公平公正地用人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举证责任来源于古罗马法的概念,我国《行政诉讼法》首次对举证责任制度加以规定,但并未对其做出详尽的说明,因而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对举证责任的具体分配则争论颇多。从举证责任的涵义和性质入手,分析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  相似文献   

18.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丁建中等人在《新价值论与产权改革》一书中对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提出了挑战。不过通读该书不难发现 ,丁建中等人其实是在一知半解甚至曲解马克思原意的基础上草率地向马克思及其价值理论“发难”的 ;而且他对于自己的所谓“新理论”也没有进行细致的论证。《新价值论与产权改革》实际上是一部逻辑混乱、漏洞百出的低劣之作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理论上深入分析了证明责任的概念和意义,并进一步阐释了正确认识这一概念应当注意的若干问题。笔者认为只有正确认识证明责任的应有内含,才能更好地把握证明责任的分配等制度建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三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林 ( 1 836- 1 886)的诗歌充满魅力 ,主要体现在其诗歌中的三美 :朴素美 ;音律美和修辞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