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今天语文课上,老师说:"让我们欣赏一曲古筝独奏<苏武牧羊>,大家边听边想象乐曲所描绘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一节数学教学课时,我对学生讲了下面的一段历史故事:公元前100年,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不料,副使参与谋划,劫持匈奴太后。东窗事发,苏武受连累被抓。几死未成,劝降不从,匈奴主无奈,遂将苏武放逐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声称,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时,才放苏武归汉。苏武在荒无人烟、生活极端困苦的北海,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后来,经当初一起出使匈奴的随员巧妙设计,匈奴主不得不同意放苏武归汉。  相似文献   

3.
尹子彬 《现代语文》2005,(1):103-104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称<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作了这样阐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种阐述和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相比,有两点不同:一是更加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二是比原来的大纲多了一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标准>的制订者认为这样的阐述,"摆脱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正面阐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似乎终于找到了多年来为之争论问题的定论,为语文学科的性质找到了归宿.大有今后不要再对此问题拿出来争论之势.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醉翁亭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历来注家把"颓然"一词解释为颓唐、颓倒之意.如<中国历代散文选>(刘盼遂、郭预衡主编)解释为"颓然,醉倒的样子."<古代汉语>(王力主编)解释为:"颓,倒"等.<语文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将此句翻译为"一个面容苍老、头发花白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其译句亦取"颓然"为"昏昏欲倒"之意.笔者认为,诸注不确."颓然"当是"安适、和顺的样子."其理由赘述于后.  相似文献   

5.
高东明 《教育艺术》2007,(10):56-57
素养,根据<新华词典>的解释是:"平时的锻炼和教养."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个性品质以及心理认知方面的积累和提高.2001年实施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笔者通读了整个新课标,关于语文素养形成以下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6.
<报任安书>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其中有不少疑难字词句,"具于五刑"就是其中之一.苏教版<语文·必修五>(2007年6月版)课文将"具于五刑"译为"身受五种刑法".文下注解"[五刑]指墨、劓、刖、宫、大辟五种酷刑".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六册>(2005年10月版)文下注:"[五刑]一种酷刑,即先割鼻、斩左右趾、笞杀,后枭首、菹(zv,剁成肉酱)其骨肉于市."  相似文献   

7.
天凌 《小学时代》2008,(10):22-24
有一个湖,古称北海,是苏武牧羊19年不肯投降单(chán)于的地方;它存储的淡水,可供全世界60亿人喝50年!因为它的存在,人们不惜让重金打造的石油管线北移40千米!它是谁?它就是被称为"自然之海""地球之井"的"西伯利亚明眸"贝加尔湖。  相似文献   

8.
贝加尔湖是亚欧大陆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深的、蓄水量最大的湖,199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中国古代称其为“北海”,曾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主要的活动地区。汉代苏武牧羊即在此地。“贝加尔”一词源于布里亚特语,意为“天然之海”。贝加尔湖狭长弯曲,长  相似文献   

9.
1997年第2期《语文知识》王毅的文章《昔日“北海”今何指》(以下简称王文)认为中师教材《苏武》“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一句中的“北海”注释为“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当时为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的<陈涉世家>(节选)是初中<语文>传统的教学篇目,文中陈涉说的"苟富贵,无相忘"更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名句.对此句,初中<语文>(第四册,2001年11月第1版)没作具体解释,与之相配的<教师教学用书>译为"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很清楚,此书认为"富贵"的主语是"有谁";"相"相当于"咱穷哥儿们",从语法角度分析,这种"相"为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相似文献   

11.
张天云 《语文知识》2000,(10):66-67
中师《课外阅读文选》(人教社1993年版)第一册编选的《苏武传》中有这样一句:“(单于)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对句中的“北海”一词,教材注曰:“在匈奴的边境,即现在的贝加尔湖。”这个注无疑是对的。但是,如果我们撇开《苏武传》这个具体的环境,说“北海”就是今天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就不一定正确了。其实,在我国古代,“北海”一词的含义是因时而异的。在春秋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杨宝生<"植杖"释义勘正>(<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7期,以下简称<勘正>)认为此"杖"不是"手杖"而是"犁杖".这一"勘正"其实是以正为误,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3.
樊春楼 《现代语文》2005,(12):123-123
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中指出:"故文章之于人生,其为用决不次于衣食、宫室、宗教、道德."这充分说明了写作对人生的必要性.写文章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一个人的文化层次.写作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半壁江山"之称.怎样才能写出好文章呢?笔者认为至少要具备以下"十度".  相似文献   

14.
<语文新圃>2007年12期曾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定位:搭一处语文的"屋檐".其实,这不仅是我刊竭尽绵薄之力为之奋斗的目标,更应该是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乞"辨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伤仲永>一文有这样一句话:"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课本对"乞"的注释是"求,求取",笔者认为这一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有一首古曲《苏武牧羊》唱道:苏武牧羊北海边,冰天雪地受熬煎,饥吞羊毛雪当饮,负重守节意志坚.记得天空明亮月,共有二百零九圆,度日如年谁知晓,苏武牧羊多少年?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月亮圆一次是一个月,二百零九圆自然是209个月了,一年有12个月老少皆知,用209除以12得到17年零5个月.  相似文献   

17.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的确,翻阅<语文课程标准>,1~9年级的阶段目标中只有一句话没有因学生的年龄、认知变化而变化.那就是让学生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朗读相当重要,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向来以清新自然而被人称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更是描景的神来之笔,然而,对"别枝"的理解尚有分歧.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32课<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节选自朱光潜先生<艺文杂谈>)中认为"别"是"离开"、"落下"之意.朱先生说:"别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朱先生的观点非常新颖(以致有的鉴赏辞典也沿用此说),但有失原意."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笔者不揣谫陋,试作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写作教学是语文课程中的核心内容,"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那么,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呢?  相似文献   

20.
语文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何为"训练"?<说文解字>解释为:"训,说教也.练,涧缯也.""说教"即启发教导;"涧缯"古意为"在水里反复地漂洗织物",其意演变为反复地操作.<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教育辞典>解释为:"训练是教育的一种方法,对培养技能、能力、意志、行为方式和习惯具有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