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9 毫秒
1.
美育既有自己独特的育人功能,又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正确三观、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坚守政治方向的全面发展的人。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必然选择,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构建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格局,发挥合力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审美素养,发挥角色示范作用;营造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实现协同育人效果;建设促进发展的网络环境等举措,发挥美育价值,促进大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2.
坚定文化自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石,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文化自信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关联。高校应加快探索文化自信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互促的有效途径,整合文化自信内容,系统融入思政教育环节;兼顾思政课“三大课堂”提振文化育人效果;协同各部门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等,推动文化自信培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郭静  孙瑜 《宜春学院学报》2023,(11):103-106+114
美育拥有着独特的育人优势,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将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高校育人实效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通过梳理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分析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提出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形势的新变化和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多视角、多途径、多形式来提升实效性。从教育的本体视角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文特性。因此,弘扬教育的人文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遵循人文原则,有机融入人文内涵并注重人文情感的培育,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5.
赵艳敏 《高教论坛》2022,(10):10-12
高校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进校园的体现。高校法治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实现高校治理现代化、提升思政教育实效的重要方式。高校法治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是多元化的,可以通过渗透式融入大学课堂、感召式融入校园环境、开放式融入网宣平台建设、互动式融入思政育人全过程,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通过营造法治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全方位、全过程地掌握法律知识,提升法治素养。  相似文献   

6.
革命精神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理想,锤炼大学生的政治定力,促进大学生养成自强自律的品格,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革命精神存在大学生对革命精神认知不够、校园融媒体阵地建设特色不强、课程育人融入革命精神存在短板、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革命精神,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建强校园融媒体阵地,持续实施课程思政和不断强化保障支撑。  相似文献   

7.
关莹 《辽宁高职学报》2023,(10):110-112
高校作为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文化精神的重要使命。研究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其课程和实践的育人作用,不仅能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性,使本地红色文化高效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同时对于建设文明壮美的辽宁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家风教育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和重要渠道。将优良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创新力。高校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传播和家庭教育的共同合力,将家风文化融入当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感恩励志教育是以感恩、励志为主题,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感恩励志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升高校育人工作的内在价值,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讨论,对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认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丰富,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就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工作,要想这项工作具有针对性,取得实效性,体制创新是关键。笔者以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创新,关键在于实现四个回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全社会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本位的回归;大学生思想政冶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本位的回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向教师本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向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者本位的回归;高校教师向教书育人的主体地位和职责本位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
“两个结合”重大论述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经验总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视野。将“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精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资源,具有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之意义。因此,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提高育人能力、拓展育人新思路,拓宽育人新途径、打造育人新载体。  相似文献   

13.
人文精神培育: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新时期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精神培育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4.
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必然选择和内在要求,基于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现状,高校在系统推进“三全育人”实践探索中,要强化主渠道和主阵地意识,探索“点、线、面”立体红色育人体系,有助于大学生对红色基因厚重内涵和时代价值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培育什么样的人""如何培育人"以及"为谁培育人"等根本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含着文化育人特质,即以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通过文化的教化和调控功能来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过程中存在着"理论实践脱节导致的文化教育失真""惯性思维定势引发的网络阵地失范""文化创意不足招致的西方文化渗透""教材体系陈旧致使的学生兴趣低迷"等问题,可以采取"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还原文化教育本质""建设高校健康网络环境,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注重文化继承创新,抵制西方自由主义渗透""形成思想文化教育合力,启发学生认知兴趣"等策略,来提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顾永强 《文教资料》2011,(6):160-161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为着力点,重塑思想政治教育形象,强化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从而逐步实现全面育人、育人全面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书院制模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提供了新平台。本研究分析了书院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凝聚书院社区育人合力、构建书院思政育人主阵地、汇聚思政力量下沉社区、优化书院思政活动载体、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实践等举措,提升高校书院制模式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8.
党在百年峥嵘岁月和实践探索中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丰富科学内涵,是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理论资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生动素材。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厚植爱党为民情怀、培育敢于斗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融入课程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着力提升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效果,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坚力量和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9.
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国航天人在航天报国的伟大实践中铸就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伟大精神。将载人航天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坚定高校学生理想信念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高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应然之举。可以通过推进课堂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和网络育人等多维路径,将载人航天精神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和网络宣传之中。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全方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在渗透上下功夫,抓住育人这个中心,多角度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积极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