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园文化包括校园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和健康地成长,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以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科学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和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它具有教育、导向、陶冶、创造、辐射、激励、娱乐和社会化等功能,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审视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发现存在着不少与学校教育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一是对校园文化及其建设的思想认识不到位;二是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三是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四是用主旋律教育代替全部校园文化;五是校园文化特色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胡慧萍 《成才之路》2014,(31):17-17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与其他四育同等重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美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应充分发挥美育的功能,提升校园艺术魅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4.
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教育学生方面,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协凋、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提倡在培养学生自主和谐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的自主和谐持续发展,实现双赢;从学校角度讲,应确立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并通过建立"三园学校"即数字校园、绿色校园、人文校园,形成和谐发展的动力,建立和谐发展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发展的教育氛围,建立和谐发展的办学机制,让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成名、社会受益.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7):F0002-F0002,F0003
教育应该追求生命成长的过程与体验,关注学生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共同成长、最优成长、和谐成长和全面发展。成长教育就是从生命成长的需要出发,以生命自然生长规律和教育生态发展规律为依据,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构建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成为完整的人、富有创造力的人、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学校教育只有尊重生命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回归教育的本真。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我校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德育人的号召,一直致力于在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结合上做文章,提出了以素质教育的成果来促教学质量提高的观点。学校以"服务生命成长,提升生命质量,丰富生命内涵,既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也关注现阶段的健康发展"为办学理念。在学校工作中,把德育工作放在先导地位。那么,怎样在生命中立德树人呢?笔者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思考。一、立德树人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根基"立德树人"的理念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促进学生的全面  相似文献   

7.
建设"健康校园",营造适宜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环境,奉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施行.健康体现在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交往等方面,我们用怎样的方式去进行,找到兼具时代性、民族性、独特性,反映学习精神的文化取向极其重要,太极文化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凸显它的魅力,对构建"健康校园"的作用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8.
马永会 《辅导员》2011,(13):32+65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学校整体育人环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我校始终坚持"文化育人"的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并形成特色。我们以"红领巾兰苑"为载体,以"四好少年"为培养目标,努力打造学校文化品牌,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在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关注学生成长中的每一点进步,追求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从而实现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力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文化力的创建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作支撑.因此,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最佳的生态环境,即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高度协调的生态校园,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校园,即从生态视野去审视和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相似文献   

10.
正广昌第二小学是江西省首轮素质教育示范学校,江西省科技教育示范学校,江西省文明单位。学校位于广昌县城北路,占地80亩,建筑面积29000余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建设规模和功能配备居全省一流、全市小学第一。学校致力于内涵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主张"让每个孩子在书香校园快乐成长",并将此作为新时期的办学理念,从教师、学生、家长三个层面着手创建"书香校园",打造三大课堂,探索家校合作教育模式,以浓浓书香润泽孩子们的精神家园,培养健康、阳光、向上的书香少年。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健康人格、健康心理一直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重点,尤其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方面,近八年如一日,在初步摸索的"一三四"(一个家庭、三个坚持、四个建立)育人模式基础上,全面建立起"爱之伞"关爱留守儿童"六爱"系统工程(设立爱的基金;  相似文献   

11.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关注,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应努力建设校园信息化环境,利用网络视频开展主题活动,借助网络资源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管理与疏导,以此弥补留守学生因缺乏亲情而带来的方方面面的不足,促进留守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校秉承"一文一武,张弛有道;崇德尚文,健康第一"的办学思想,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坚持依法治校,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关注育人细节,关注生命成长,向管理要质量,凭特色树品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学校发展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13.
马玉华 《辅导员》2011,(12):31-32
让每一个孩子活出鲜活的生命,绽放人生的精彩。这里是孩子们快乐成长的地方,这里是孩子们健康发展的乐园,这里有"十五"国家级"户外区域体育游戏"科研课题实验园,这里有"十一五"国家级"健康教育"科研课题实验园。"平等发展、快乐成长、个性自由、全面关爱"是她的宗旨,"管理科学,队伍敬业;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理念多元,特色突出;家长满意,社会认可"是她的目标,"以健康教育为核心,促进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以生活教育为内涵,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与品格;以环境创设为手段,引导孩子自主学习与探索;以课题研究为动力,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与方法"是她的特色。她就是有着20年成功办学历史的北京市丰台区西罗园幼儿园。  相似文献   

14.
很多人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影响学校质量和创建优质学校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引起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从校园文化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小学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更好地建设校园足球文化。  相似文献   

15.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和谐校园是增强校园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是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是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在组织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学校领导班子要不断想方设法破解影响学校发展的难题,注重内涵发展,加大和谐校园建设力度,促进学校整体工作始终处于持续快速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6.
校园文化作为反映校园人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群体意识和作为方式的亚文化形态,近年来得到迅速的发展。它对大学生成长过程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已成为教育系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正确把握校园文化的内涵,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中,有组织、有步骤地抓好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整体建设的全面发展和学校总体文化形象的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17.
伴随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智慧教育 已经变成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坐标。目前,城乡结合部学校教育 发展情况并不容乐观,因而必须要进行智慧校园建设。所以,本文通过对智慧校园内涵和特征的简单概述,分析了城乡结合 部学校教育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情况与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智 慧校园建设促进城乡结合部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途径,以供 参考。  相似文献   

18.
学者们对生命教育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表述,但却有着一致的内涵,那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多样性的尊重.高中学校教育应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知识技能增长、人生观健康发展、科学思维方法运用水平提升、个性特长发展、社会性能力发展及对生命的敬畏感.学生至少应在这七个维度获得健康发展,才有可能获得生命成长,学校也才能说是落实了生命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9.
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打造学校特色、提高育人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近年来,阳泉市郊区教育局紧紧围绕"文化立校、文化兴校"的发展理念,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推进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位,进一步促进了全区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应着眼于人的身体素质,着眼于人的生命成长。江阴市璜塘实验小学提出"让健康为生命奠基"这一理念,确立"让每个孩子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快乐,让每个孩子在体育运动中健康发展,让每个孩子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这一目标,以民间体育活动为突破口,通过开发体育特色课程,坚持走体育特色发展之路,不断拓展体育特色建设内涵,引领学校健康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