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了政治文化的转型,这是历史转型的时代,作为这个时代的启蒙学者,梁启超的思想对当时的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民权思想是梁启超政治思想的核心,梁启超的民权思想是把西方民主政治理论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他的民权思想包含着对君权的尊重,其认为在中国欲行民权必先兴绅权,因此在梁启超思想体系中,民权思想占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2.
西欧中世纪骑士产生的历史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欧中世纪骑士的产生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历史条件 ,其中主要方面有 :军队的发展变化 ;马镫的传入和军事装备的改善 ;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 ;统治者依据当时的局势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等等。在这方面的探讨有利于进一步了解西欧的骑士制度和中世纪社会  相似文献   

3.
神权政治中的民权曙光--对西欧中世纪政治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欧中世纪的神权政治框架内,三种文化基质所内涵的平等观念是其政治文化中民权意识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教、俗两大政治势力摩擦和冲突的展开和深化,基督教神权观念的价值不断遭到贬损,从而使中世纪的民权意识逐渐获得了理论和实践的表达方式,并因此而构成了西方近代政治文化的序曲.  相似文献   

4.
在西欧中世纪的神权政治框架内,三种文化基质所内涵的平等观念是其政治文化中民权意识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教、俗两大政治势力磨擦和冲突的展开和深化,基督教神权观念的价值不断遭到贬损,从而使中世纪的民权意识逐渐获得了理论和实践的表达方式,并因此而构成了西方控工政治文化的序曲。  相似文献   

5.
论基督教的崛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典奴隶制衰落和中世纪社会诞生这样一个转折时期里,基督教给西欧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重大影响.基督教不是古典文化的毁灭者,而是古典传统的继承者和中东古代多神教文化的集大成者;不是西欧中世纪愚昧的标志,而是这种普遍愚昧状态之下的文明的象征;不是政治混乱的制造者,而是这种混乱局面当中的秩序的代表.此外,基督教在更新西方人的伦理观念和刷新西欧社会风气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因此,对早期基督教应基本加以肯定.  相似文献   

6.
在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了两场重要的文化运动,一场是南方拉丁文化圈的文艺复兴运动,另一场是北方日耳曼文化圈的宗教改革运动,这两场运动构成了从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向西方现代文化转化的重要标志.但是从时代精神的角度来看,这两场运动虽然在客观上导致了西欧社会的一系列变化,它们却并没有开创出西方现代文化赖以生长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世纪西方政治思想的若干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一个历史时代 ,中世纪被认为是欧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可超越的阶段。在教权和俗权长期的相互摩擦和冲突中 ,日耳曼文化、基督教文化和古罗马文化彼此较量、相互磨合 ,以致最后融合起来 ,构成了西方近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基础 ,中世纪的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清晰地反映了这一过程。可以说 ,西方近代政治思想是这种初步融合了的文化在市民社会形成和发育过程中以意识形态的形式合乎逻辑的展开。因此 ,弄清中世纪政治思想的特征既有利于我们管窥中世纪政治文化演进的路径 ,也有利于深化我们对思想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从中世纪教、俗关…  相似文献   

8.
作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倾尽毕生精力致力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浩业。孙中山在长期的民主革命实践中提出并完善了三民主义的理论,以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和行动准则。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民权思想历来备受瞩目。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但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其民权思想又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不足。1思想根源上的混乱1.1与现实相抵牾。孙中山早年远赴欧美,接受了西方的教育,其思想深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思想的熏染。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即取材于欧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是西化的民权主义。这种西学东渐背景下的对西方先进制度理论的借鉴和吸收对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来说本无可厚非,但由于国情的差异明显,再加上孙中山对欧美资产阶级民主和政体的阶级实质的偏见,使得其民权思想难以扎根于我国的现实土壤中,无法从现实中去寻求理论的正当性基据。在我国,自然经济的保守性和浓厚的小农意识使广大民众缺匮西方式的民主观念和政治文化素质,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建基于西方民主、自由、平等观念基础之上的民权思想与我国的实际状况格格不入,其民权理论也大打折扣。1.2与民本主义相混淆。孙中山的民权思想虽源出于西方,但这并不能否认...  相似文献   

9.
秩序与冲突──西欧中世纪政治文化演进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世纪西欧社会秩序重建的要求导致了教、俗两界既冲突又合作的矛盾,在这一矛盾的展开过程中,罗马教廷的危机不断加深,理性的权威逐渐增长,民族国家意识日趋成熟。以此为契机,中世纪的政治文化也随之向近代演进。  相似文献   

10.
公元5—15世纪是西欧的封建社会时期,这一千年是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时期。中世纪西欧的王权和教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也是中世纪西欧历史重要的内容。这一时期,西欧世俗王权与教会是并存的两大政治力量,二者时而勾结合作,时而冲突。封建社会确立初期,教会依附并支持世俗政权。自10世纪开始,教会实力不断增强,教皇开始与世俗君主争夺西欧最高统治权的斗争。13世纪教权达到顶峰。中世纪后期,教权在与强大起来的英法王权斗争中失败,教权最终从属于王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检验技术在宋代达到了最高水平,宋代检验制度实现了检验主体的专业化与检验程序的规范化,实行以尸体检验为中心的全方位检验模式。宋代检验技术不仅在刑事司法中得到充分运用,而且在民事案件中也得到较多地运用。与宋代同时期的西欧正笼罩在基督教神权统治之下,盛行落后的神判司法模式,难以与发达的宋代证据制度相比。宋代证据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司法具备的确定性品质。  相似文献   

12.
文艺复兴时期,但丁、马尔西略、马基雅维利、圭恰迪尼、博丹及之后时期的格劳秀斯等思想家对中世纪占主导地位的神权国家观念进行了批判,抛弃了奥古斯丁和阿奎那所主张的教权高于主权、世俗政权必须服从以教会为代表的神权的理论,提出了朴素的政教分离、民族统一和尊崇王权的思想,并进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主权国家观念,这对于后来的欧洲社会与现代国家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发生新的变化.围绕经济权利产生的冲突,偶然性、突发性的群体性冲突增多,但社会冲突的性质仍然以非对抗性冲突为主.社会矛盾集中体现在贫富差距扩大、就业困难、社会保障薄弱、贪污腐败严重等方面.为此,政府应当全面认识社会冲突的正功能,不断创新改善制度与机制,合理选择应对社会冲突的战略,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个人的冲突管理能力,化解社会冲突,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公民权是现代民主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政府对公民权的保障在多民族国家中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我国各方面发展相对滞后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权利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现代化的今天,公民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权利的发展和保护,对新时期民族地区公民权的发展完善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公民基本权利地位的宪法建构是当代中国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必须正面直视的一个风标,关系到宪政社会路径的选择和契机。从整体上看,公民基本权利是宪法的灵魂和内核;从其内容和结构上看,公民基本权利分为显性条款和隐性条款;从范式对称的角度看,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的关系蕴涵丰富的辩证法色彩;从现实的角度看,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宪治国首先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16.
公民身份和公民权历来是西方政治传统中的一大核心主题,其中主要有古典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两种迥异甚至相互竞争的基本范式。哈贝马斯力图借助交往行动理论和商谈伦理学等理论证成一种作为公权与私权之统一的公民权理论,从而实现对古典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超越与整合。对此,他着重阐释了人权与人民主权的互明关系、法律与道德同源互补,并将公民权体系的构建回归公共领域,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哈氏“公民权政治学”。  相似文献   

17.
中西人文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的人文主义和中国传统儒学的人文精神,都主张"以人为中心",但前者着力于阐发个人的自由与诉求,而后者则力图将人纳入纲常伦理秩序的轨道.西方人文主义将人从人身依附和神权枷锁中解放出来,推动了西方现代化的发展,但其纵欲主义与拜金主义也给西方文明带来负面影响.儒家人文精神构成了华夏民族的精神动力,但其对个人自主性的扼制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障碍.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拓展,需要对这两种思想资源进行批判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军府为核心的军事行政体制逐步楔入国家行政体制,军事行政关系侵蚀民政,出现以“军”代“民”的情况.在这个巨大的转变过程中,西晋实为关键时期.本文即探讨了西晋时期军府与州府的关系,揭示了这一时期地方行政军事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铭文是西周礼制的载录,更担负着礼乐精神的确证,铭文所担负起的礼乐精神早已是作器者自觉的赋予.青铜器用于西周社会的各种礼仪场合,它所载录的铭文或记录册命,或叙述战争,或呈现诚心,或宣誓盟约,这些铭文侧重点虽然有别,但都在强调一种神圣的权力.青铜铭文蕴含着强烈的文化精神,它是神权的象征、西周礼制的固定化和符号化,体现着家族意识和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challenges stakeholders (i.e., administrators, educators, students) of historically Black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BCUs) to examine how HBCUs can continue to serve as sites of resistance against the prevailing cultural norms of materialism, Western masculinity, and spiritual malefaction. The author traces his evaluation back to the crucible of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and the ??iconization?? of Dr. Martin Luther King, Jr., asserting that HBCUs must be intentional about accounting for the cultural and generational shifts in the Black community in order to continue to effectively produce students who are committed to service and social justice. Drawing on the narratives of personal resistance from six current students and graduates of an HBCU, the author contends that HBCUs can not only prepare a new generation of agents for what Bonilla-Silva (2006) describes as a ??new civil rights movement,?? but these vital institutions must account for the effects of the idolatrous, media-driven worship of civil rights icons, lest they indoctrinate the same individualistic ethos into a new generation that is already spellbound by the consumerist commodification of Barak Oba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