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GU DU DE QIU每每品读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都会有一种参透不尽的感觉:爱,为什么悲;悲,为什么去爱,而且刻骨铭心?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郁达夫为什么悲?而我为什么强作悲伤去领略郁达夫的"悲凉"却又读不到"悲凉"的感伤?  相似文献   

2.
孙长林 《文教资料》2005,(31):128-129
在众多的描绘秋的古典诗词中,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也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同样是秋,何来悲喜之别呢?其实,秋作为客观的存在之所以有悲喜之情,皆缘于诗人的悲喜之情。因此,秋只是成了诗人情感的外现。所以说,秋风秋雨总关情。下面,我们从“秋之悲”和“秋之喜”两大方面具体来感受秋与诗人情感的内在联系。秋之悲悲秋,说白了,只是借秋景以抒悲情,借景抒情罢了。梳理悲秋之作,其悲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羁旅之思、离别之苦、年老之悲、身世之叹和失意之感。羁旅之思:秋季,天地空旷,凉风透衣。长期在外的游子,一…  相似文献   

3.
美与缺陷     
古诗云: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而又有古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是一片萧瑟之景,无限的愁思贯穿一秋;秋,又是喜悦之时,万里霜天辽阔无际。自古以来,关于秋,便有两种不同的见解。诚然,秋景是美的,高远的蓝天,飞翔的大雁,搏击的雄鹰,嫣  相似文献   

4.
《汉宫秋》是一部“愁雾悲风”般的抒情作品。剧中“秋”的使用与描写不是作者的随意之笔,“秋”在剧中也不仅仅起着环境渲染的作用。作者以为,“秋”在剧中意蕴着悲,它奠定了全剧的悲剧基调。“汉宫秋”实际上是“汉宫悲”,是元帝之悲、王朝之悲。当然,秋景与悲情的完美结合,提升了作品的意境。“秋”还流露着作者寻找精神家园的迷惘之感。而且,正题中的“秋”字本来就传情达意,可谓一字千金。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其实草木何尝无情?顾况诗云:“故人行迹灭,秋草向南悲。”这“秋草”就很有感情。大概从《楚辞·招隐士》中出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萎萎”这一名句以后,草——这种平凡的事物,就成了迁客骚人寄托离情别意的物象。比如,谢眺在《酬王晋安》诗中写道:“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江淹在《别赋》中写道:“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相似文献   

6.
古人说:“秋,悲也.”多少文人墨客在诵咏秋时,总会让孤雁南飞、猿猴哀鸣、黄菊凋零、落叶萧萧等等意象与秋相伴,目的是用这些意象的组合来烘托秋的寂寥、悲凉.可是文学创作是个百花齐放的大舞台,有悲秋伤感,就一定会有乐秋的豪迈,作者的经历、阅历、思想、志向的不同,呈现出的景就会不同,情自然也不同.  相似文献   

7.
<正>"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是李清照眼中的秋,是悲凉的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刘禹锡眼中的秋,是壮美的秋。我对秋的爱,和刘禹锡有几分相似,因为,家乡的秋总是那么美!家乡的秋,是丰收的秋,是恬静的秋,是壮美的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简单的诗句正是家乡秋季的真实写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人笔下的秋大凡脱不了一个“悲”字,要么或多或少有一抹挥之不去的轻愁。该文将以中国文人写秋的诗文名篇为例,浅析这一中国文学中“秋”的鲜明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诗歌创作在当时独树—帜。这首诗是在被贬朗州后写的。秋天,草木枯萎,万物萧条,在多愁善感的文人笔下,便具有愁肠九曲的秋意,诗人一扫千古陈说,拓展出崭新的意境,在中国诗歌史上,可谓凤毛麟角。本诗题为《秋词》,所以在诗开头,诗人就用常理;“自古逢秋悲寂寥”,写出秋的意境,秋的特色,在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是一种悲凉,是一种寂寞,秋是悲的象征;是孤独,寂寞、惆怅的载体。但接下来,诗人却大胆而充满豪情地道出对“秋”的理解,对秋的追求:“我言秋日胜春朝…  相似文献   

10.
深秋书简     
自古以来,秋往往与愁相连,是悲伤的象征,寄托了文人骚客的种种愁绪。屈原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但唐朝诗人刘禹锡却唱响了嘹亮的秋的赞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杨万里也从另一个角度领略了秋天的别样美景,他的《秋凉晚步》云:“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那么,秋,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通过《深秋书简》和《秋颂》两篇文章来感受一下,领悟一下吧!  相似文献   

11.
师:诗人感秋,词人怀秋,秋景向来是文人墨客咏叹的传神主题,同学们能说说“秋”的诗句吗?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生: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生:自古逢秋悲寂寥。师:古人怀秋,常以悲秋、伤秋为主,但也有人慨叹“秋之浓烈、秋之力量、秋之动感、秋之气魄”,这便是伟大词人毛泽东的“独立寒秋”。词人笔下的传神秋韵一洗萧瑟,摇落变衰之感伤,换之以万物蓬勃奋发之情状。  相似文献   

12.
沈鸿 《双语学习》2007,(10M):70-70
在古诗文中,秋愁的内涵十分丰富,下面仅谈两点。 1人生暮年、壮志未酬之悲 如果把短暂的人生分成四季,那么,人生暮年则为秋天。秋天,许多动植物进入衰颓状态,人自然会由动植物的生命悲剧联想到自身,正所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中国文字里有“秋士”(《淮南子.缪称》:“春女思,秋士悲”)这个成语,其意思是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散文以独抒性灵为要,理解并分享作者的情感和独特的人生体验是散文阅读教学的重点.郁达夫以悲为美的审美趣味是《故都的秋》写作亮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理解并欣赏以悲为美的审美趣味,需界定以悲为美的概念,寻找以悲为美的理论依据,并且设计相关教学片段,增强散文阅读教学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月之怀想     
月之意象,究竟如何,又有几人能够说清呢?是"月冷寒桥秋"的肃杀,是"高高秋月照长城"的苍茫,是"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豪迈,还是"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的闲适?  相似文献   

15.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楚城陆游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1、诗题为《楚城》,全诗真正写楚城的有几句,是哪几句,其余几句又是描写什么?2、试分析这首七绝在反衬手法上的独创性。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3-4题。秋风亭①苏辙人知公惠在巴东,不知三朝社稷功②。平日孤舟已何处?江亭依旧傍春风。注释:①秋风亭,是寇准任巴东县令时亲自所建。②三朝:寇准历任宋太宗、真宗、仁宗三朝,身处要位,为国家事业立下了很大功劳。3、这是作者路经秋风亭写下的一首访古诗,抒发许多感慨。你认为,是什么感慨…  相似文献   

16.
汉魏六朝七夕诗在表现节候特征时,主要以"秋"、"月"意象的使用为主。诗人们以清泠的秋色来衬托牛郎织女相思相会之景,以素月、朗月等来抒发二者哀婉细腻的相恋之情,从而构造出一种浓重的悲情氤氲,体现了汉魏六朝七夕诗抒情特质中"以悲为美"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7.
秦州杂诗(其七)杜甫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经秦州、同谷,历尽千辛万苦,于这年年底到达成都。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本篇是第七首。“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首联大处落墨,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秦州城座落在陇东山地的渭河上游河谷中,四周山岭重叠,群峰环绕,是当…  相似文献   

18.
秋是什么     
是谁带来清风凉爽的问候?是谁让树林里下起阵阵黄金雨?是谁唤醒沉睡许久的桂花,让她香飘十里?是她——秋!秋?秋是什么呢?她怎么有这么大的本事啊?秋是一个孩子——天真而又淘气。  相似文献   

19.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读着罗兰的《秋颂》,我忽然想起了刘禹锡的《秋词》。是的,罗兰笔下的秋天是一幅画,是一曲歌,是一首诗,胜过那姹紫嫣红的春天。一幅飒爽明澈的秋美图从古到今,有许多文人墨客吟咏过秋,在他们的笔下,秋是忧愁悲伤的代名词。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  相似文献   

20.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从宋玉的《九辩》"悲夫哉,秋之为气也"开始,到汉代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