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9 毫秒
1.
汪曾祺是一个美的追求者和创造者。“我认为作家的责任是给读者以喜悦,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作家就是要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别人,使人们的心得到滋润。”闭汪曾祺六十多岁写的小说抒情味最浓,写的美,《鉴赏家》是他六十二岁时的作品,主人公叶三的确是汪曾祺小说中最具抒情味又最美的一个常见的小人物,但却不平常。  相似文献   

2.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汪曾祺的小说《鉴赏家》以单独成段的这句话开头,用下定义的句子直接而直白地告诉读者,小说的两位主人公的身份及其关系。照此理解,我们很自然地会认为,叶三是一位对绘画艺术“真懂”(文中季匋民“认为叶三真懂’,)的鉴赏家,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认为,叶三‘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欣赏画,用最简单直接的语言评画,这样的鉴赏家才是真正的鉴赏家——用眼睛、心灵品位美”,并确定小说的主旨是“对美的鉴赏”。  相似文献   

3.
《鉴赏家》是汪曾祺晚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被选编在苏教版选修教材《短篇小说选读》里.作为一篇教学文本,《鉴赏家》的教学目标该如何确定呢?本文试从肖培东、魏洁、李正浪和笔者四节公开课的教学思考与课堂实录中反思《鉴赏家》的教学目标确定.  相似文献   

4.
苏教版选修教材《短篇小说选读》选人了汪曾祺的小说《鉴赏家》,小说塑造了叶三这一独特的“鉴赏家”的形象,十分耐人玩味。叶三只是一个“卖果子”的小贩,可这个小贩明显地异于同类,他不“开铺子”,不“摆摊”,也“不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他专门“给大宅门送果子”。也许正因为此,叶三才有缘结识了画家季勾民。  相似文献   

5.
作为汪曾祺最为人熟知的《鉴赏家》,其内容与春秋战国的内核伯牙子期相似,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下,其内容更具有平静心情、引人思考实质性意义.汪曾祺借助士大夫知交作为内容载体,虽然以风俗画卷与真假名士为内容主要情节,但其本质仍是表达追求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景,以及对名士求贤若渴的人才爱护.以繁华为背景,以思考为核心,才是《鉴赏家...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的小说在中国的当代文坛有其独特的风格,他创造了大量以故乡人事为题材的小说,其中包括最脍炙人口的《受戒》和《大淖记事》。汪曾祺小说的平淡质朴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人性之美”、“和谐之美”、“真实之关”。  相似文献   

7.
只有香如故     
春芽 《同学少年》2012,(8):48-49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小说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以短篇小说和散文名世,代表作有《大淖记事》、《受戒》、《邂逅集》、《蒲桥集》等,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相似文献   

8.
高健 《学语文》2014,(2):42-43
正《复仇》在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中是一篇比较特别的小说,汪曾祺认为可看做他早期小说的代表作。作为一篇寓言体小说,《复仇》是一篇具有现实指涉的小说,汪曾祺也自陈这是"现实生活的折射",其直接指涉是中国40年代中期的时局,或如杰姆逊所说的"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但纵观小说,并不只有一层表层指涉这么简单,小说开篇所引用庄子之语:"复仇者不折镆干。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论者、读者都对汪曾祺作品中田园牧歌的抒情色彩和梦幻情调达成共识,人们普遍认为汪曾祺与悲剧、忧愤无关,因而牺牲了对这样一个风格独特的作家的丰富性和矛盾性的认识和理解.实际上,对汪曾祺的小说创作进行整体观照,便会发现在“和谐与美”的表象之下隐藏着的“怒”与“哀”.笔者将在对《汪曾祺全集》的细读基础之上,联系当时社会语境,对汪曾祺的文学创作轨迹进行一次重新梳理,以期还原一个完整而真实的汪曾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可分为写实类和抒情类两种基本形态,写实类乡土小说与抒情类乡土小说存在显在的分野,汪曾祺属于后者。他往往于乡土社会的边缘处入手展现乡土的特征,而描写正在消逝的传统职业是汪曾祺清新、灵动的创作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注重抒情的中国古代诗骚传统作为一种艺术精神影响了汪曾祺的诗化抒情体小说创作.本文从小说的结构、审美、语言以及抒情性四个方面来考察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12.
《鉴赏家》是汪曾祺先生于六十二岁时创作的一篇小说。他追忆乡土风情,用散文化的笔法叙述了果贩子叶三与大画家季匋民之间品果赏画,相知、相惜、相守、相敬的故事,演绎一段现代版伯牙与子期的佳话。因此笔者将这篇文章与汪曾祺的另一篇小说《岁寒三友》《〈史记〉选读》中的《刺客列传》《魏公列传》《管仲列传》组成一个"知已"的专题群文阅读。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期的作家中,汪曾祺的创作是具有独特风格和文化意义的。汪曾祺以抒情的笔调,着意描写民情风俗,从凡人小事透视美好人生,讴歌民族传统的道德美,人情美,人性美。他以自己的故乡为背景,成就了一幅幅清新淡远的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卷,并开始了新时期乡土小说的先声。本文就汪曾祺小说在形象塑造、情节构成、风俗画描写等方面的特点,来勾勒其小说作为新时期乡土小说方面的成就,以及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语篇是形式衔接、语意连贯、合乎语境,试图实现交际功能的语言实体。《鉴赏家》符合语篇特性,是文质兼美的小说语篇。本文以《鉴赏家》教学为例,力求从语义、语形、交际三个层面,读懂、读通、读透小说,为小说阅读教学提供新的解读视角和分析路径。  相似文献   

15.
汪曾祺是江苏高邮县人,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他曾经创作过很多优秀的作品,因此他也被世人称其为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他在小说和散文甚至戏曲领域都有很大的成就。汪曾祺从1940年开始创作和发表小说和散文,八年后开始出版了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相继他有发表了作品《羊舍的夜晚》《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等。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的《大淖记事》的短篇小说还曾经获得过奖项。本文主要以汪曾祺小说散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作品的语言特色进行详细论述。汪曾祺的作品语言特色可以将其总结为几个特点,主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口语化的语言形式。这种文章的口语化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并富有韵味的语言文字形式。  相似文献   

16.
把汪曾祺放入当代文学的整个历史和实际的影响渊源中可以进一步证明和显示出汪曾祺创作和文论的特征与意义,并且可以说明汪曾祺在20世纪80年代的复出和见热,不只是“现代抒情小说”之一脉得以赓续的问题,而是表征了独立的纯文学在当代文学意识中的觉醒。汪曾祺的特征在于,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学养分的同时,创造性地传承、发扬了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广大民众的生命精神,以“艺人”式的本分和“精英”式狷介,忠于文学的品性,以最自觉、苦心的话语实践策略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创造出了具有鲜明的“民间性”和“自然性”的风格独特的艺术作品和富有见地的文学理论。不过,就作为小说之能事的“故事性”“情节性”“虚构性”而言,同沈从文、王安忆等相比,汪曾祺的小说理念有明显的局限和弱点。  相似文献   

17.
汪曾祺早期小说大量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突出作为故事人物的"我"的心理世界与作为叙述者的"我"的主观感受,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同时,其作品中的"我"与作者极为相似,小说的抒情具有强烈的真实感,这使其小说具有散文特质。早期小说的抒情化和真实感影响了其后期小说创作,其抒情性被继承了下来,成为后期小说散文化的内在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曹威 《文教资料》2009,(5):28-29
汪曾祺的小说历来以平淡、恬静、温和著称,散文化的小说风格是读者最能够触及和感受的。因此从“琐碎”、“亲切”和“含蓄”这三个角度去感受其小说,对于我们进一步领会汪曾祺小说之美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李锦云 《文教资料》2012,(14):27-28
汪曾祺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文体意识非常强的作家,他的小说具有"诗化小说"、"散文化小说"的特点,《大淖记事》是其经典代表作之一。本文从题材、结构、叙事方式、人物、语言等方面来分析这部被视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50年代的汪曾祺因《说说唱唱》与赵树理共事相处五年,对赵树理其人其作不可谓不熟悉。赵树理小说模式对他的创作产生潜在影响。汪曾祺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艺术形式上对赵树理小说模式进行了规避与超越,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八九十年代与众不同、成就显著的汪曾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