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5 毫秒
1.
在我国,"职业教育"是以教育内容来界定的,"成人教育"是以教育对象的年龄或来源来划分的。王明达先生指出:"由于不同的划分标难,势必带来两类教育内容、范围上的交叉"(参见1996年8月31日《中国教育报》)。上述带有浓厚的行政隶属关系色彩的交叉现象在教育实践上曾导致职责不明,多头管理,既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又留下了一些尤人负责的死角。正因为如此,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才成了今天的热门话题。职教与成教存在的问题既然和以往的教育划分关系密切,当前在实施两类教育资源重新配置的时候,就很有…  相似文献   

2.
黄质夫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乡村教育先驱之一.他的乡村教育思想源于他对当时民情、教育的深刻认识和反思,对西方乡村教育思想的辨证的接受,以及对自身教育实践的总结.黄先生的"以学校为中心,改造乡村"的服务观,"教师第一"的师道观,"工学结合"的教学观、实践观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特色和重要内容.这些极有建树的思想认识,为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定位、师资建设、工学结合等方面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后分析教育哲学是一个以时间标准划分产生的概念,它泛指20世纪80年代后英国分析教育哲学的新进展.在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及其关系这一教育哲学的基本议题上,英国后分析教育哲学的研究视角逐渐从"理论"取向转向"实践"取向,从教育哲学的实践哲学地位和教育理论的实践理论地位出发,对其进行再分析.在目标文体选择的问题上,英国后分析教育哲学逐渐由对概念、命题、理论等文本的分析.转向对文本和文件的双管齐下,致力于建设具有教育实践根基和建构特征的哲学分析.在对待形而上学哲学的态度上,英国后分析教育哲学逐渐突破传统科学哲学和分析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禁忌,毅然承担起对这一传统教育哲学基本范畴的研究,努力从"无芯"的二级活动地位中走出来,重新开始以人和德性为中心,展开对教育问题的形而上学思考.  相似文献   

4.
关于加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沟通我国职业教育是从教育内容来界定,而成人教育是以教育的对象来划分的。由于不同的划分标准.势必带来两类教育内容、范围上的交叉。《职业教育法》已经明确规定.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而职业学校教育包括了初等、中等和...  相似文献   

5.
比较教育,研究什么?依照比较教育研究对象的时间、空间、内容三个维度,可以对国内不同历史时期学者的观点加以区分。总的说来,大多数学者赞同在时间维度上的"当代"方向。在"当代"方向上,空间和内容两个维度的交叉又产生了四种观点。其中,解放前的研究者以及50~70年代的台湾学者大多赞同在空间维度上以"民族-国家"、内容维度上以"教育制度"为研究对象;改革开放后的大陆学者则多认为在空间维度上既可以是"民族-国家",也可以是以"地区"、"文化圈",内容维度上则是"全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教育研究对象的范围在20世纪中国比较教育学史上展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宽松教育"是一种通过给学生提供宽松氛围以培养其生存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宽松教育"的演进可以区分为"局部实施"、"全面实施"及"调整"三个阶段;为确保"宽松教育"目标的达成,日本政府围绕教育内容、教育时间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总体来看,"宽松教育"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宽松教育"是疗治现代教育痼疾的一次探索。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宽松教育"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宽松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某些失误。  相似文献   

7.
目前,"绿色教育"一词的基本用法还是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范式。这种用法还停留在实践策略层面,限制了自身的理论前景和实践广度。其实,"绿色教育"是一种教育隐喻。在它的隐喻空间内,潜藏着更多的喻意有待发现和发掘。根据社会以及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以下三组选择有助于完成这项工作:第一组选择有关问题属性。通过将"绿色教育"作为一个教育隐喻来使用,可以超越已有的种种意义界限。第二组选择有关问题领域。通过这种选择,"绿色教育"实现了对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超越,侧重点由内容主题转向了价值倾向。第三组选择有关发展定位。这种选择强调教育价值倾向的"绿化",进一步提升了"绿色教育"的立意高度,使其指向对整个现代教育的改进和超越。基于这三组逐步递进的选择,"绿色教育"有可能为飞速发展的现代教育指引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立人教育"是民族地区地方性高校吉首大学近年来提出的一种高等教育理论范式和实践形态。针对传统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缺失和实效性不明显等问题,"立人教育"确立了"以德育为先导,以智育为基础,以体育为依托,以心育为涵养,以美育为格调"的高等教育内涵结构体系,形成了"课程引导、环境熏陶、实践历练、自我塑造"的实践结构体系,建构了"着眼过程、服务目标、注重实效"的评价结构体系,确保了"立人教育"目标和理念的实现。在价值取向上,"立人教育"坚持学生普适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立足现实与批判反思相结合,志存高远和脚踏实地相结合,是当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学校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由于简单化地理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联系,忽略丰富的"中间环节",致使它成为当前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瓶颈"。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推动的四个阶段中,"中间环节"表现为多座"桥梁"以及理论走向实践、实践走向理论两个方向的多种层次内容。要关注教育理论和实践联系的中间环节,不仅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两个队伍在不同结合点上进行合作,还必须克服当前认识上、队伍上和制度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10.
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教育理念在当代中国教育界已被普遍接受。然而,反思当下教育实践,不难发现"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认知存在理解偏误、教育行为存在实践异化的问题。通过对"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进行历史梳理与内涵解析,澄明其意蕴,用以指导教育理解与实践,即以"为了儿童"与"基于儿童"的整合来匡正认识偏误,"通过儿童"实现"儿童中心"来纠正行为实践,从而达成真正意义上的"以儿童为中心"。  相似文献   

11.
谈到学校人文教育,笔者认为要把"人文"二字分开来理解,"人"就是要关心人——师生员工素质的发展,"文"就是要关注"文’——人类的文明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学校是培养人的发展的地方,是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地方.学校人文教育就是要在学校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促使师生员工提高人文修养,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文明和文化的过程. 教育家高焕祥在《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一书提出:每个人都有三种世界,即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心灵世界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完成.从学校层面上看,人文教育是人文积淀、人文体验和人文实践.  相似文献   

12.
教师教育是南京晓庄学院的办学基础与特色。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我校目前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制度与经验。其中,"主体性教师"是教师教育课程设计的理念与依据,"广义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设计的结构与内容,"教学做合一"是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路径与方法,"教师教育实验区"是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机制与平台。上述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对全面贯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两课"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虽在教育的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有诸多的关联性,交融、相通、互补是其关联性的突出特点."两课"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文化素质教育拓宽了"两课"教育的视野,"两课"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具有协调与互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从哲学上说,"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历史创造的主体和实践发展的日的.从伦理道德上说,"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当作人来对待,无论是一个社会组织、团体、政党,也无论是人与人之间,以至每个人对自身,都应把人当作人来对待.从教育教学上说,"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学生当作人来对待.其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位思考与处理问题,理解人、尊重人、相信人,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对实现教育优质资源传播与共享、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互联网+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CNKI收录的2015-2019年间"互联网+教育"研究方面文献为数据源,运用文献共现分析、引文分析、聚类分析等分析方法,通过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从"互联网+教育"研究文献分布、基金发文、热点研究关键词、热点研究作者与演化路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研究热点集中在"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线上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互联网+"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互联网+"智慧教育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什么"与"什么是教育"是两个不同的命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做出区分.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教育是什么"探讨的是教育概念的内涵,揭示的是教育的本质,而"什么是教育"则讨论的是教育概念的外延,即概念的适用范围;从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角度来讲,"教育是什么"蕴含着人们对理想教育的追寻,而"什么是教育"则是对教育现实的反思.只有清楚二者的区别,才能把握教育本质,警惕大量"非教育"及"反教育"行为,从而使教育实践向"本真意义上的教育"逼近.  相似文献   

17.
实践表明"全语言整合教育"无论从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内容上,还是从幼儿接受心理上都在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社会交往能力方面有着独特效果,换句话说,"全语言整合教育"在促进幼儿智商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幼儿情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教育理论界,教师、课堂和教材"三中心"被认为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的主要特征。传统教育"三中心"的出现分为两个阶段。首先,"三中心"这种说法最初起源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是对建国至"文革"期间十七年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结。其次,"文革"结束后,在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大论战的背景下,反传统教育者套用"三中心"一词来概括传统教育的主要特征。"三中心"的身份从十七年教学工作的实践特征,转变成了传统教育学派的理论特征。在对传统教育客观评判的今天,尽管"三中心"这种说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传统教育的理论倾向,但为了减少传统教育思想被误读的风险,我们还是应该谨慎使用"三中心"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19.
采用国际前沿信息计量软件对中国知网中"高职教育"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以可视化的方式来展示我国"高职教育"研究的热点主题及其之间的交叉联系发现,"高职教育"研究领域较为宽泛,主要有: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双师型教师等.  相似文献   

20.
经亨颐是近代浙江籍一位重要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救国"思想产生于对环境的体认与对自身的省思,"纯正"的人格教育和"动"的教育是其"教育救国"思想的主要内容。通过浙江一师、春晖中学、浙江省立四中三个教育实体机构和浙江省教育会一个教育平台的"教育救国"实践活动,经亨颐发现在"国破山河在"年代,"教育救国"的力量有限。时代变迁后,"教育救国"有了"教育强国"、"科教兴国"等新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