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2 毫秒
1.
大运河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基因和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河南大运河在大运河流经省份中具有特色资源优势.文化和旅游融合为国家文化公园的题中之义、时代趋势.从产业融合视角出发,基于建设河南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战略构想,提出构建"一核一带四区"的空间布局,以生态整治和文化传承两方面为着力点,推进相关项目建设,开发文旅产品,塑造鲜明的"隋唐运河"IP品牌.最后从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制度、保障措施落实等方面保障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大运河是中国人民伟大智慧的结晶。大运河承载着古代人民勤劳勇敢、睿智创新的优秀品质,蕴含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符号。大运河在中国古代发挥着重要的交通枢纽、生态涵养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时至今日,大运河在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传承以及人文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区域空间地理风貌展示、区域交通枢纽优化、生态环境改造、文化传播与交流、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3.
文旅深度融合是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基于文旅融合视角,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提高乡村旅游品牌竞争力、开展旅游促销活动、打造文旅精品。湖北省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独具魅力的“五色”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文旅融合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盐城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有海盐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海洋文化以及传统历史文化等五种文化资源,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坚实基础。当前,盐城通过政策推动和项目推进,文旅融合有了一定发展,但存在层次不高、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文化产业滞后、融合方式创新不足等问题。盐城应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挖掘文化资源内涵、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培养人才、创新融合方式以及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等措施,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作出了重大部署,文旅产业的数字化发展势头强劲。以数字技术为突破口,加速文旅产业的生态融合和业态创新,势必为文旅业态增长带来新机遇,成为文旅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文章以本溪水洞景区为研究对象,从“为什么融合、如何融合、融合效应”三个角度出发,研究如何构建数字经济影响下“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机制,以加速实现文旅产业的“生态宜居、文旅融合”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6.
文旅融合背景下,全面推行旅游品牌建设已成为旅游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文化作为旅游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泛关注,但如何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构建文化旅游品牌,顺应文旅融合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大课题。结合文旅融合趋势对旅游品牌构建的影响,探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旅游品牌的构建策略,旨在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推动国家旅游事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旅融合对旅游资源特别是红色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白洋淀红色文化资源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瓶颈。在文旅融合视角下对白洋淀红色文化发展路径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结合当下文化旅游的发展走向,白洋淀红色文化发展应该以雄安特色国际化、资源融合多元化、文化资源活态化和红色创意产业化为四大发展目标,致力于打造全国红色文化开发的样板。在文旅融合的时代,我们应该既依赖文态、业态、形态与生态这"传统四态"所散发的生机与活力,又注重"创态"的激发,以期形成一套以创态为灵、文态为魂、业态为支撑、形态提氛围、生态作基础的融合性立体网状文化旅游系统。  相似文献   

8.
“山东手造”推进工程是山东省重点实施的一项品牌工程,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旅融合是目前各界关注研究的热点,已在业态、产品、市场、服务、交流等层面取得了融合发展的可喜成效。但是在文旅融合角度下研究手造产品以及建立两者关联的不多,大多是以单一的视角对手造进行分析。以手造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手造概念、文旅融合概念,以潍坊手造的发展实践为具体研究对象,以“精、美、强、久”为核心理念发展潍坊手造,通过打造手造空间、做美当代手造、做强手造产业、做久手造主体,形成了在文旅融合视域下潍坊手造创新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苏州作为全国重点旅游城市,第一批入选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地区之一,民宿发展势头强劲,但总体来说尚未形成特有的区域品牌,布局和管理也相对分散、目标消费群体覆盖较少,且存在各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文章分析了苏州民宿产业发展现状,结合“文旅+”、文旅融合的发展形式和消费市场需求,提出苏州民宿业应当从布局、管理、产业联合等方面逐步构建更加生态、合理的民宿体系,由此才能更好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配合本地旅游和文化发展的民宿产业。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依托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城市品牌建设成为有效手段。在分析酒泉市城市品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发掘特色、创新模式、借力新媒体三个方面尝试讨论河西走廊段城市品牌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和文旅融合是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必然要求。桂林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当前桂林传承红色文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深挖红色资源,筑牢红色阵地;打造红色地标,讲好红色故事;丰富红色教材,创新红色载体;开发红色项目,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等。本文针对桂林传承红色文化存在的不足,提出加强红色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打造红色文化发展高地,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创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等对策助力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  相似文献   

12.
岷江上游拥有缤纷多彩、独特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5.12"地震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文章在对岷江上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其今后的产品设计应遵循对旅游产品开发进行适宜性评价、关注文化传承与旅游创新的结合、依据非遗项目的特点进行产品的设计、产品设计要能有效激发游客动机的原则,建议进一步建设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培植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品牌、打造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开启岷江上游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创新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推动高校学生党建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文章针对当前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教育内容浅表化、教育方式单一枯燥、教育格局参差不齐等问题,提出创新协同融合机制、实施引擎升级行动、打造学生党建品牌、推进红色文化在线传播等优化路径,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与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合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民族特色村寨发挥其文化、生态等优势,发展文旅融合项目,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兴利村为例,从村寨基础、需求、契机、协同行动等四个方面分析文旅融合项目落地兴利村的条件和原因;探讨民族特色村寨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在相关政策的指导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文旅融合项目持续推动村寨产业振兴与文化振兴,并使村寨的治理能力、村民的自治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从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5.
文旅融合是新时代的主要特征,旅游演艺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旅游经济的文化旅游产品。运用文旅融合理论,通过对《回道张掖》的实证研究,发现旅游演艺产品开发路径包括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增强身份认同和记忆关联,文化创意创新融合、加大文化可参观性生产力度,现代科技支撑保障、丰富旅游媒介文化表达方式,文化能力与市场需求引领、满足差异化文旅消费需求,推进文化符号生产、提炼特色文旅IP等5个方面,为旅游演艺产品高质量开发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着"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针对晋城市民俗文化与旅游融合现状,以游客感受和体验作为切入点,把民俗表演、地方美食、博物馆旅游、研学旅行、旅游商品等几个方面作为融合点,通过科学有效的路径进行文旅融合创新,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精品,提升民俗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真正实现民俗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7.
女子大学特色文化,是女子大学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需要深入探讨。它具有女性文化特色以及文化传承性、熏陶性、主体多元性等特征,应从提炼历史文化、融合地域文化、培育文化特色、提高文化主体自觉意识等维度培育女子大学文化精神,可从打造大学文化活动品牌、创新大学文化活动机制等方面,探寻女子大学文化活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水工科技馆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标志性工程。研究中国水工文化类相关科技馆建设状况,甄别中国水工科技馆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遗址保护:水工研运一体”“文旅融合:水工周边协同”“科学普及:水工科普研学”等具体运营思路。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推动文旅文创发展,不仅能在凸显河南地域特色的基础上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质量,还能在供需平衡中带动经济社会的进步,展现历史文化资源的多元价值。经过长期实践,河南省文旅文创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河南省文化实力。但从新时代背景来看,其文旅文创发展仍存在一定问题,阻碍其文化产业的持续创新。为此,河南省应立足地域发展实际,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在优化发展规划、完善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创新宣传途径,结合信息技术的支撑和专业人才的带领,多元化展现文旅文创吸引力,并以此为立足点打造文旅文创特色品牌,持续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助力中华文明的高效传播。  相似文献   

20.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关涉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以及航运、水利、环境、生态、景观等多个要素,高质量建设大运河文化带需要对大运河的相关概念和属性、大运河所处环境的相关空间结构、大运河发展历史以及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建设等若干核心关系进行综合认识和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