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阐述了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功能与价值,分析了南通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并针对南通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面临的问题,借鉴苏南经验,提出南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路径:开发大运河景观长廊,建设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挖掘大运河历史故事,发展大运河文化旅游;坚定文化自信,打响大运河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2.
大运河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基因和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河南大运河在大运河流经省份中具有特色资源优势.文化和旅游融合为国家文化公园的题中之义、时代趋势.从产业融合视角出发,基于建设河南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战略构想,提出构建"一核一带四区"的空间布局,以生态整治和文化传承两方面为着力点,推进相关项目建设,开发文旅产品,塑造鲜明的"隋唐运河"IP品牌.最后从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制度、保障措施落实等方面保障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相似文献   

3.
大运河民歌指流行流传于大运河船民、渔民和沿线居民中的民歌俗曲.这些民歌俗曲的传播接受,以大运河为依托,具有因河而生、依河繁衍、沿河流转的特征.大运河民歌是大运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蕴含着大运河沿线区域的风土人情与民众的精神信仰、生活方式等内容.大运河民歌是宝贵的文学文化遗产,重视、加强大运河民歌的整理研究,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助力大运河沿线地区打造最富文化内涵、最具地方特色、最具观赏价值的大运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实现大运河文化资源整理研究与开发利用的多赢.  相似文献   

4.
用“中国大运河”或“大运河”,统称我国运河是准确的的。但“大运河”、“中国大运河”、“京杭大运河”这三个概念所包含的历史、地理、河道走向、文化研究范围,又是不同的。根据各个时期开挖的规模、航运、繁荣的程度,可以把中国大运河修建设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隋前为中国大运河体系的初步形成阶段;隋唐至北宋为中国大运河进一步完善和稳定发展阶段,也可称为中国大运河繁荣的一个阶段;元、明、清为中国大运河南北直航和再次繁荣的阶段。尽管我们今天更加注重元、明、清大运河的历史及文化研究,但它毕竟是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而对中国大运河的全面研究更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大运河苏州段在运河文化带中具有唯一性、独特性等特点,其生态和谐建设虽成效显著,同时也存在文化遗存保护不到位、文化创意创新不够、文旅融合品牌发展不足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将文化传承创新的宏观外部机制、中观中间机制及微观内在机制三种实践机制有效贯通,集成创新,加强大运河文化协作管理、加大文创产品创新力度、打造文旅融合品牌、文化和生态一体联动,打造世界顶级遗产廊道与蓝绿交织的生态走廊。  相似文献   

6.
骑行是体验线性文化线路的方式之一,大运河是我国典型的线性文化线路。以大运河网络骑行游记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尝试描述骑行旅游者的旅行动机、空间行为、旅游体验等旅游行为特征及规律,并找到其对大运河骑行的实践启示意义。研究表明,探访运河文化,体验中国南北风情是大运河旅游者的主要动机。大运河骑行旅游者沿路游览名城、古镇、古渡、古代水利设施、博物馆等历史文化古迹和景点,获得了“古老、自然、畅爽、美丽、独特、挑战”多维度的深刻体验。  相似文献   

7.
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泰州市全力发展全域旅游,存在旅游资源分散、特色不突出等不足之处,迫切需要寻找发展契机。泰州应积极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抓住机遇,整合多种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运河是一项可同万里长城相媲美的伟大工程,发端于春秋时期吴国所开凿之邗沟。扬州地处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内河航运十分发达。明清时期,在“南粮北运”格局基本确立、支盐制度完善与东南新城建立的背景下,依托大运河漕运与盐政,扬州工商业经济迅猛发展,各地商帮与行会聚集于此,并呈现出沿运河分布的特点。商帮为维护并拓展自身利益,通过置办田宅、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设立会馆等形成集聚效应,城市经济分布格局发生变化,手工业行会依托新城主干道发展壮大。清末,随着铁路与公路等新兴运输方式对河运的取代、黄河改道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严重破坏,古老的大运河走向衰落,扬州传统工商业经济瓦解。如今,大运河已被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更应从大运河变迁与扬州兴衰的历史中充分汲取经验教训,促进其文化价值挖掘与活态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9.
水弄堂是无锡古运河独一无二的历史人文景观,被称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调查、访谈等对"水弄堂"(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的修复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综合评析,提出其未来规划的保护与发展对策:深化保护与发展理念,进行合理规划与设计,完善街区运营与管理,引入公众参与的机制。通过大运河绝版地景观无锡水弄堂现状探究,以期保护运河原生态景观和历史文化,改善两岸原住民生活环境,推动大运河惠民进程。  相似文献   

10.
古老的南北大运河历经千年的沧桑巨变,原有的互联水口及其周边的城镇景观等,亦随之显隐、变更或消逝,这些先后成为人们记忆的名物,正是大运河历史文化的重要构成。本文通过对末口、淮泗口、角城等个案的历史考察,彰显了运河文化考古亟待开发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城市记忆包含一座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民风乡俗,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独特文化遗存,是研究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记忆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精神,体现着城市的综合实力,与城市现代化相辅相成。扬州是大运河文化的兴起之地,保护利用城市记忆必将有效推动扬州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泛动画在广告宣传、军事演示、节目包装、科技展示、模型玩具、医疗教育等方面均能够相互融合,在我们的生活中涉足范围十分广泛,这种发展趋势是数字技术与动画艺术的成功结合。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本文结合数字媒体时代泛动画的发展及大运河苏州段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苏州大运河遗产展示馆进行虚拟动画的设计与制作,既研究了泛动画产业对我国动画产业建设的重要作用,又揭示和展示了大运河遗产所蕴含的杰出的普遍价值以及深层次的中国文化特色并将之传承后代,意义深刻。  相似文献   

13.
大运河江苏段作为重要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及经济价值,因此,对其遗产生态修复价值的评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从历史价值、自然环境价值、社会属性价值三个层次,构建了生态修复价值评估体系,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沿线城市生态修复水平进行聚类分析,分析了不同城市在生态修复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并据此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类别。提出了“一个转变,两个衔接,三方支持及四个途径”的建议。生态修复遗产资源,运河沿线城市共建共享运河文化带,不仅对大运河江苏段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我国其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大运河为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南北交通要道,长期的开凿、漕运、维护和管理使得大运河成为南北文化传播交汇的重要通道,也是南北不同区域方言接触的重要通道。研究有关语言资料可以发现,山东、河南和江苏运河沿线地区的方言之间存在明显的影响关系,其方言的声母、韵母和词汇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特征,这应该是大运河留下的语言"印记",可称之为运河方言特征带。  相似文献   

15.
熊大靠 《考试周刊》2012,(72):143-144
本文从隋朝和元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开通的河段、开通的影响等方面对进行比较,说明隋朝和元朝的大运河是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水路,也是中国灿烂文化的象征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从古至今,运河在一个地区城市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城市的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要让运河文化得到更好发展。基于此,本研究围绕着安阳大运河文化IP化打造和产业化开发展开综合性研究,结合实际案例明确文化IP化打造和产业化开发的具体发展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隋唐大运河的开凿不但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联系,而且促进南北文化交流,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文化之河。唐宋时期众多文化名人因公或个人游历,沿运河而行,途径虹县留下大量诗文或书法作品。米芾和蔡襄书帖作品流传至今,成为考证虹县历史的重要资料,也彰显了虹县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18.
地理环境是城市获得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可以延缓或促进城市的发展。同一个城市在不同历史阶段,由于环境的改变,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形态。大运河取道济宁,在客观上改变了济宁的地理环境,为济宁与外界经济、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济宁城市与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济宁市民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观、审美取向等,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了提升济宁市民生活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笔者采用“旅行社+”模式,设计专门服务于“大运河之旅”的行走路线,孩子们兴奋地坐上专用客车,开始了大运河文化实践活动:画运河美景、品运河美食、观名人故居、讲红色故事、感实践之乐,孩子们沉浸在“大运河之旅”的研学之中,获得了真正的成长。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了区域传统技艺和文化基因,是稀缺的“活态性”文化资源。合理的旅游开发可以有效提高其自我生存能力,使其摆脱诸多资源濒危的困境,亦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方式。文章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大运河(安徽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类型和特色进行梳理,构建了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将定量和质性研究方法并轨使用,采用层次分析法等工具对资源禀赋条件、区域旅游发展条件、感知体验、效益与保障四项指标及维度内因素权重进行量化,科学预测大运河(安徽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事旅游开发的潜力和价值。研究结果为大运河(安徽段)及相似区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价值的测度和旅游开发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