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汤匙变磁铁     
正思考:你知道金属汤勺为什么变成了磁铁?材料:金属汤匙、磁铁、铁钉、曲别针操作:1.用金属汤勺去吸铁钉、曲别针。2.准备一支金属汤匙,手里拿一块磁铁慢慢地在汤匙上来回摩擦。3.汤勺将铁钉、曲别针吸起来了。4.将汤匙在桌子上一敲,汤匙的磁力又消失了。  相似文献   

2.
一、利用学具开展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众所周知,孩子都是喜欢活动的,更喜欢无拘无束的游戏活动。怎样在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使用好学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做了一些尝试,譬如在教学《磁铁游戏》一课时,教师先演示各种形状的磁铁吸引铁钉的实验,接着提问:用磁铁能吸住你们身边的物品吗?然后让学生做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用自己学具盒里的磁铁去吸铅笔、橡皮、刀片、尺子、书包甚至自己的衣服,学生在游戏中发现,与金属有关的物体就能被磁铁吸引,与金属无关的物体则不能被磁铁吸引。这样就能把学生带入自觉探讨与思索问题中去,学习…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1.认识磁铁,知道磁铁的基本性质并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2.能用实验区分可以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3.能从实验结果中发现磁铁的磁力大小与被吸引物体和磁铁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吸引力越强,反之则越弱。4.愿意与小组里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有关磁铁的实验。  相似文献   

4.
谌文静 《科学课》2014,(5):40-42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对磁铁哪个部位吸引力最强进行预测,并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预测。能把各种形状的磁铁吸引力最强的部位标出来。 2.能通过实验来辨别一块条形磁铁的南极和北极,并能解释磁铁的“南极”和“北极”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有一位物理教师教力的概念时,先提问:“谁能讲出力的表现?”学生回答很踊跃:“人提水”,“起重机吊钢管”,“磁铁吸铁钉”等。教师将学生的回答列表板书后,进行概括: 人、起重机、磁铁都是物体,水,钢管、铁钉也是物体,提、吊、吸在物理学中称为作用,由此总结出力的初步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位教师在教学中遵循了一条原则:循序渐进,让学生由  相似文献   

6.
十四、电磁学实验(一) 1.磁铁的性质实验(1) 实验用具与材料: 一块磁铁、橡皮、小刀、铅笔、铝勺、木块、纸、大头针、乒乓球、塑料尺、铁钉、石块、玻璃片、线绳、布块、曲别针、铜钥匙、铁锁、鸡毛、缝衣针、剪刀等。 实验方法与步骤: 拿磁铁一一去接近上述物体,看一看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内容:认识磁铁二、教学目的:通过磁铁能吸铁的小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其对科学现象的兴趣。[评:在教学目的中突出了“培养能力”和“激发兴趣”,显示了教师对幼儿园常识课教学的这一重要任务有正确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1.研究教材,了解磁铁的物理性质;用各种磁铁教具做一遍吸铁的实验。2.教具:长条形、圆柱形、马蹄形磁铁各一块,一个左半是铁右半是木的小娃娃,一块背面是磁铁的小镜子,一枚五分硬币,一小块铜;三十二块小磁铁,三十二张塑料薄板和手工纸,十六盒大头针。[评:把准备工作的重点放在研究、理解教材上,并且先做一遍实验。这样才会把课上得“实”,把课堂实验搞得“准”。] 四、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8.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跟地球之间,总有一种神秘的力相互吸引着,这种神秘的相互吸引力叫做地球引力。”这一规律极为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它是《地球引力》一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针埘这一重点、难点,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处理。一、由感性知识入手,过渡到理性认识。在《物体的运动》、《什么力使苹果落地》、《物体重量》教学的基础上,利用课文插图,通过比较、分析,想象地球是个球体。在地球各方各面居住的人以及其它物体与地球之间都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力相互吸引着。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二、通过模拟实验,加深概念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形象的模拟实验。将一块磁铁用橡皮泥裹住,形似“地球”,再用线吊起。实验时,用小铁钉从各个方向去接近“地球”,结果小铁钉都被吸住了,如图所示。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地球对地球表面物体吸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的;可以解释居住在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所说的“上”和“下”。凭借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的力量》。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实验区分能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2.学生能通过反复实验,确定某一物体能否被磁铁吸引。3.学生能用定量的方法,观察磁铁吸引曲别针的“能力”。4.对于可以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学  相似文献   

10.
我找来磁铁、铁钉和大头针就玩开了。“毛毛,你看,这铁钉在跳舞呢,好玩不?”我用磁铁在小桌子底下移动着,铁钉和大头针也随着磁铁的变化在桌面上变换着各种姿势。“哈,好玩!我来试试。”毛毛接过磁  相似文献   

11.
《磁铁的力量》一课是冀人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磁”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由“跳舞的曲别针”游戏导入,设计了“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哪种情况吸得多?”和“磁铁的什么部位吸引力强?”“磁铁的指向”4个探究活动和“巧取曲别针”的拓展活动。其中活动1是通过用实验区分哪类材料能被磁铁吸引,引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够吸铁的性质;活动2通过实验和定量观测,引导学生认识磁力的大小随距离的变化而变化;活动3通过实验预测、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初步结论、验证结论、记录、交流等过程,使学生对磁极有初步的了解,知道磁极是磁铁中吸引力最…  相似文献   

12.
教学“磁铁”一课要指导学生认识磁铁的种类和性质。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磁铁有磁性,有两个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能指南北方向四点。教学难点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课前应准备磁铁、指南针、铁钉、缝衣针、曲别针、细绳等,以便将进行分组实验。若磁铁不够,要动员学生收集,教师按课文的方法制作一部分。教学可分四步进行。一、认识磁铁的性质。教师提问:磁铁对所有的物体都能吸引吗?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用磁铁分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标1.磁铁能吸铁,还能隔着物体吸铁。2.初步培养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概括的能力。3.培养学生对磁铁进行探索活动的兴趣。二、课堂教学设计思路通过演示磁铁吸住1元硬币,引入磁铁,并认识各种磁铁。利用实验教学“磁铁能吸铁”与“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的特性,利用磁铁的特性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知识得到巩固。三、教学准备1.了解学生知道了哪些铁、非铁物体的名称。2.蹄形、条形等常见的不同形状的磁铁。3.铁制小刀、回形针、小铁钉、硬币、书簿等或其他儿童常见的铁及非铁物品,每个小组一份。4.塑料垫板、纸板、三夹板、玻璃片…  相似文献   

14.
一、复习,归纳出本章的主要内容。概述本堂课主要复习第二章“热膨胀热传递”。[板书]“复习‘热膨胀、热传递’”[演示]用酒精灯加热烧瓶,水从玻璃管口A处喷射出来(图1)。[提问]用酒精灯对烧瓶加热以后,水为什么会喷射出来?(学生解释)[讲述]不但空气会受热膨胀,一般的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一、热膨胀”[提问]用酒精灯对烧瓶加热时,玻璃也会膨胀,烧瓶的容积会增大,但为什么水还会从玻璃管中喷出来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在相同的条件下,固体膨胀得最小,液体膨胀得较大,气体膨胀得最大。[板书]“ 1.物体热膨胀的特点”[讲述]物体的热膨胀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课本上介绍的常用温度计就是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 《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和磁》。[教学目标] 1.知道磁铁的基本性质。2.能独立设计不同的实验比较两块磁块磁力的大小。3.能在实验比较的基础上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说明。4.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两块磁铁,你们打算怎么玩? (教师出示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并让学生认识) 生1:我打算比比它们俩谁吸起的东西多。生2:我打算把两块磁铁  相似文献   

16.
《考试》2008,(2)
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有一句话:"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板书是教学中运用得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板书艺术也就成为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教学背景]本课时的学习是学生在掌握了“口算除法”的基础上展开的,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知识的难点并不突出。教学时我将重心放在了“在生活情境中体验估算笔算的互补”上,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研究和探索数学问题。[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三年级每个班的人数吗?2.汇报人数:301班40人,302班40人,303班40人,304班40人,305班36人。教师:我们三年级一共有196人。3.生活情境:我们三年级学生一共有196人,分乘4辆客车去市政广场参观,平均每辆客车大约乘几人?4.汇报估算的方法:196÷…  相似文献   

18.
大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板书“熟视无睹”,因为他们认为教师的板书没有吸引力。怎么办?我们在教学中引入“美术元素”,利用一些线条的勾勒法、简笔画、字形的变化或不同色彩粉笔的巧妙运用等等美术元素,使我们的教学板书更加直观具体、美观生动、活泼有趣,就能有效延长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增强语文教学活动的吸引力,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参与度,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一、为激发兴趣而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  相似文献   

19.
[教学环节]小组学习,紧扣“还”字,披文入情,体会思乡之情。1.自由读诗,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2.自由汇报:你们小组学懂了什么?3.根据各组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A组:学生汇报一、二句的诗意,师引导学生从这两句诗句中找出有关的地名,并弄清它们的位置关系,小组代表上台在原有的长江图上贴画,并看着图示再说说诗句的意思。问:从这两句诗中你还体会到什么?(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板书:靠家近———很想还B组:学生尝试解释第三句,并从“又”字体会诗人的感情。板书…  相似文献   

20.
肖凯 《四川教育》2000,(10):32-32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国庆节是哪一天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0和1)教师指出:国庆节的晚上,全国各地都要放焰火庆祝。你想去看一看吗?[多媒体演示:屏幕显现放焰火的情景。]引导学生边看边数:1、2……10。教师指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10”。(板书:的认识”)二、引导探究,教学新课。1.数数。[多媒体演示:庆祝会上,小朋友10人围成一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