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从产业内贸易水平、结构以及影响因素对中国与东盟文化创意产品贸易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2年间中国与东盟文化创意产品贸易总体上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部分产品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从产业内贸易结构来看,虽然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中国与东盟文化创意产品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有所增长,但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仍占据主导地位。人均收入差距和文化差异是影响中国与东盟文化创意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国—巴基斯坦的农产品双边贸易近年来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尤其是在中巴双方自贸协定签署后。文中主要采用CMS模型即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和边际产业内/间贸易指数,对中国与巴基斯坦双方在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前后农产品贸易的增长进行了实证测算和分析。结果显示:在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前后,需求规模效应均是推动中国对巴基斯坦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成因;次结构效应则是自贸协定后巴基斯坦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成因;前后两个时间段的农产品贸易增量均由产业间贸易引致;中巴农产品双边贸易尚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美双边经贸关系发展中无法回避的热点问题,也是影响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中美货物贸易顺差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根源,从贸易的商品结构来看,中美货物贸易顺差集中来自于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领域。从东亚视角下对中美贸易不平衡原因进行探析,得出碎片化的国际分工使日本、韩国、台湾地区、东盟等东亚经济体将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密集型部分转移到中国,东亚经济体向中国转移产业的同时,也将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转移给中国。因此中美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不应只注重在美中贸易逆差的数值上,应该从中国、美国、东亚其他经济体三者之间综合衡量分析。  相似文献   

4.
从产业内贸易形成原因的理论探讨切入,结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目前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分析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产业内贸易发展的趋势、动因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进一步扩大中国—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对策,为促进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和贸易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巴西是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2014年中国成为巴西最大的进出口来源国。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巴两国2005—2014年间双边贸易的整体情况,并采用静态指数和动态指数考察了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状况;然后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了中巴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巴两国产业内贸易有不断弱化的态势,而两国市场规模和巴西市场开放度是影响中国和巴西产业内贸易的关键因素;最后从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促进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极大地促进中国—泰国间的双边贸易.分析了中泰间的双边贸易发展情况,利用双边贸易互补竞争指数测算了中泰贸易的互补与竞争程度,得到结论是,中泰贸易既存在互补,也存在竞争,而竞争程度稍大于互补程度.利用经济计量模型预测了2012-2015年的中泰间双边贸易,结果表明,中泰间双边贸易将提前实现1000亿美元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2001年以来,泛珠江三角洲省份与香港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为了探讨双边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采用国际上惯用的贸易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贸易流量主要受GDP、人均GDP、人口和距离因素的影响,面积、CEPA因素对贸易流量的影响不显著.从影响的绝对值来看,人均GDP〉人口〉距离〉GDP.从影响的正负来看,GDP、人口与贸易流量正相关,人均GDP差值、距离与贸易流量负相关.目前,泛珠省份与香港之间逐渐形成了产业内分工格局,广东与香港的产业内分工体系最完善.未来,泛珠省份应该探索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深化产业分工与合作,拓展泛珠省份与香港的贸易空间,实现泛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8.
用固定市场份额模型对东盟五国制成品出口增长因素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从1980-2008年,东盟五国出口增长从"强竞争、弱市场"转变为"强市场,弱竞争"的局面;同时,商品构成效应对出口的影响从正向作用转向负向作用,成为制约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采用显性比较优势法,对不同类型制成品的具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除印尼外,东盟五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SITC6+8整体上已经丧失了国际竞争力;而机械产品SITC7显露出较强劲的国际比较优势;化学品SITC5的出口比较优势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中国与东盟的货物进出口贸易出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断推进,我国扩大了与东盟各国的合作领域,从而大大改善了双边贸易产品结构,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转变、进出口产品多元化以及向高新技术产品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蒙、中俄双边贸易具有互补性。根据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中国、蒙古国、俄罗斯三国分别在SITC8(杂项制品)、SITC2(非食用原料)、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原料)类产品上具有竞争优势;根据产品分散度指数(EN),中国出口产品多样化程度总体上高于蒙古国和俄罗斯,但近年来有所回落;根据经常市场份额模型(GMS),在中蒙、中俄双边贸易中,中国出口增长分别依赖于市场扩大效应、竞争力提升效应,而蒙古国、俄罗斯分别依赖于竞争力提升效应、市场扩大效应。  相似文献   

11.
以机械及运输设备产业为例,利用我国1987~2011年间相关经济数据,就我国产业内贸易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从长期来看能够显著地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产业内贸易的生产率效应远大于国内研发的生产率效应。产业内贸易的生产率效应在短期由于受到吸收能力的制约表现出一定的时滞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1990-2011年的数据对安徽省的对外贸易对产业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安徽省的对外贸易对三产业的产值增加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对第二产业发展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一产业,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最小;对外贸易促进了安徽省产业结构的优化,但优化作用并不是很明显.最后在实证的基础上,对发展安徽外贸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深莞惠产业同构的问题在珠三角三大经济圈中较为严重。区域空间与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求深莞惠强化合作、规避同构。因此,一要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深化产业间分工;二要培育地区竞争优势,深化产业内分工;三要明晰城市功能定位,深化产品内分工;四要利用发展阶段差异,加强产业转移合作。  相似文献   

14.
广东产业出口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对广东产业的出口竞争力进行实证考察, 结果表明尽管广东产业的出口竞争力整体得到了提升, 但优势仍集中在低技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广东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产业链的价值低端, 机械设备、基础原料和高新技术等产业的相对滞后制约了其工业化进程。广东应积极采取措施, 提高产业的出口竞争力, 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建立VAR模型,对广西1987~2011年工业结构、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和FDI 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检验了工业结构与进口贸易、出口贸易、FDI 之间的长期协整均衡关系和短期、长期的格兰杰原因,并刻画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工业结构升级、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和FDI 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进口贸易、出口贸易、FDI对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促进作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进口贸易、出口贸易、FDI是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格兰杰原因。方差分解结果表明,进口贸易、出口贸易、FDI是影响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出口贸易和FDI对工业结构升级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6.
产业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动力,推动我国的产业优化升级;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因此,实现集群视角下产业技术创新模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考察集群视角下产业技术创新模式,提出了产业集群视角下,通过集群内部企业的横向联合形成集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其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校和行业协会建成稳定的协作关系,构建一个联动创新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实现集群视角下产业技术的动态创新和优化。  相似文献   

17.
传统手工业城市的衰落是近代城市变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典型传统手工业城市景德镇为例,分析了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景德瓷业所面临的挑战及其衰落的原因,说明城市主导产业的兴衰对产业结构单一的手工业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庄嘉琳  苏怡 《昆明大学学报》2007,18(A01):68-70,78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定》的签订为云南旅游业带来二次创业的契机,在此背景下,云南旅游业如何抓住机遇,携手东盟,共谋发展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文章从云南与东盟旅游服务产业内贸易合作的现状入手,运用产业内贸易相关理论分析了发展双边旅游服务产业内贸易的动因和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盟双边贸易规模增长迅速,双边贸易总额再上新台阶,东盟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但是双方产业结构的相似性、竞争性和历史纠葛影响着双方经贸发展。要推动双方经贸合作,须尽快扩大行业合作、选取比较优势产业开拓东盟市场、努力拓展多领域和多层次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20.
工业技术进步与市场结构有关。中国垄断行业技术改进明显,但技术效率出现了恶化;而竞争性行业技术效率具有相对优势。技术改进拉大了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而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影响却相反,与前者出现了两极分化。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一种路径是:行业垄断——资本深化——技术改进——行业收入差距。从技术进步与行业收入差距的关系观察,中国工业及其技术进步具有粗放特征。由于行业收入差距在时间上具有累积效应,因此,延迟改革的代价可能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