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一.困惑存现文学教学的过程原本是一个体验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评价的过程,但在文学教学的课堂上,较多的却是生吞活剥式的解读作品。不管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更不管文本自身的个性特色,一律采用读读课文,谈谈感受,说说喜好的方式来阅读文学作品。有时,受某种"意识"的影响,也会引进一些"他类"的行为方式来替代文学文本的阅读,教学诗词听朗诵,教学散文览图片,教学小说看影视,热热  相似文献   

2.
<正>高中语文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这块阵地,通常意义上有两个堡垒,一个是小说,一个是散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小说可以说是更难攻下,因为它的掩饰性更好,也更适合玩味文字的玩家去布局、设计。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小说其实更具有技巧性,不管是解读还是写作。那么小说的面纱该如何揭开?当前的小说阅读教学又存在哪些误区呢?一、缺失背景的阅读纯粹的文本阅读,是一种冒险式的阅读方式。卡尔维诺在读到波斯文学的经典作品时,就曾感  相似文献   

3.
文本解读活动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形式,师生对文本言语和意蕴能否作出深度的体验及挖掘,可以说是文学教学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中学语文课上的文学阅读相对于一般人的文学欣赏而言有其特殊的规律和规定。该文针对当前文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文本解读方面的问题,指出教师只有在语文课程教学要求的规定下,立足人文立场,用全新的解读理念,多维的解读视角,开拓的解读视野,灵活的解读方法重新审视体味我们的语文教材,才能让我们的文学课堂同时体现出“文学”和“语文”的本色。  相似文献   

4.
文学类文本的教学解读,除了靠大量高品位的文学阅读,在反复阅读中潜移默化、逐步提升之外,也是有门道的。找到这样的门道,就找到了解读的“钥匙”。文学类文本的教学解读,有三把重要的“钥匙”,分别是:抓文本矛盾处、抓文本反复处、抓文本易被忽略处。  相似文献   

5.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已呈现出极大的教学弊端,表现论阅读理念对文学文本教学有着深刻的方法论启示意义,应重视言语表现对阅读的推动促进作用。在这种理念下,阅读教学实践中应从三个方面入手,即关注阅读量,提倡多元解读作品,以言语“表现”为终极目标,从而来提高文学文本阅读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庆俊生 《现代语文》2014,(12):58-60
中国古代的诗论家往往借助《周易》在哲学思想探讨上的“言、象、意”的表达来解说诗歌文本的阅读层次,并进而类推到小说文本的阅读。黑格尔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角度区分出艺术作品的两个层面:一是“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即“外在形状”;二是“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即“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1]波兰现象学派哲学家英加登又提出了文本的四层次构成论:语音、意群、图式化外观和“在句子投射的意象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2]中国艺术学院的李荣启教授在其《文学语言学》一书中从文学语言的结构与特征的角度,认为可将文学文本“由表及里”分为三个层次:语言符号层、文学形象层和审美意蕴层。[3]笔者根据小说类文学文本的特点和汉语思维方式的特性,以及中学语文的教学实际,认为小说类文学文本的阅读教学可以由浅入深的从文学形象、语言符号、审美/人性层次和生命体验等四个层次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7.
细节是文学文本的细胞,文学文本中的细节应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精细性。细节在叙事性文本和抒情性文本写作中所呈现出的艺术功能,成为我们从细节切入文学文本的可能性。通过对中学教材中几个名篇的解读示例,具体地阐述从细节进入小说、散文和诗歌文本的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8.
文学解读作为语文教育的基础,初中语文课本中涵盖的文章主要是散文、诗歌与小说等文学类文本。本文通过分析初中语文教材中文学类文本解读面临的困境,探索初中语文教材中优化文学类文本解读的对策,以期为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解读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到底是以史纲教学为重还是以文本教学为重,是一个长期以来富于争议的话题。在当前课时严重不足、学生阅读心态浮躁的条件下,笔者以为任课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把重点放到文学史纲的教学上,为学生提供文学文本的历史语境阐释,指引学生在课外自主进行文本解读和赏析。  相似文献   

10.
文本解读应是语文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渠道,它是以“文学、经典”为核心,让学生“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一条道路,让学生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对话”“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钱理群语),这是塑造心灵,激发生命力、创造力,实现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但是,在最近几年语文文本解读却遭到严重的削弱,课堂一味追求热闹,忽视文本,不善解读,成了语文课最大的心痛。前不久正好赶上了一次市级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太赛,我听了四十多节课,其中不乏优质课,但也有许多课严重变味了,成了“班会主题课”“才艺展示课”“影视欣赏课”“主持人比赛课”“口头辨论大赛课”等等。究其原因,就是“文本解读”的缺席。这几乎成了一种时尚,不禁令人感  相似文献   

11.
刘晓华 《学语文》2009,(1):32-33
刘心武在《百家讲谈》时说:“《红楼梦》不能随随便便地读,要慢慢地咀嚼,要读小味来”,由“咀嚼”而“读出味来”可谓一语道破文学文本解读的奥义。中学语文的文学教学也同样如此,不能光把文本当成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来使用,而更应当把文本当作传播美的载体、鉴赏艺术的媒介,让学生体验内心的情感碰撞,感受出隐藏在文本深处的心灵震撼,从而达到喜欢阅读自觉阅读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一堂好的阅读课来源于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而好的教学设计又来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教师没有对文本的细读,没有自己的感受,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又何谈深刻对话呢?有人说教师解读文本,要以三种身份去读,很有道理。首先是以“普通读者”的身份放松地阅读文本,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不带任何功利性,就像生活中遇到一篇小说或一篇散文一样,随意地读一读,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重视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以自己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期待视野为基础,对文本进行富有个性化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这是一个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阅读教学变革,必须走结合课程与教学去再认识特殊生命存在的研讨之路,才能抹去并走出当下急功近利的阴影,还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课程改革一个健康的富有机智的时间。在研讨课程与小学阅读教学时,推出了新其实很陈旧的三个概念,“文本文字教与学理念”、“文本文学教与学理念”、“文本文化教与学理念”,或“文本理念”,以此对锁定在某时期的小学阅读教学的高度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1949—1966年散文,是一个以集体实践的共同主胚作为不断整全化的世界观的隐喻被充分呈示的时期;理论论述中,时代、现实、生活、反映是关键词,体现为政治历史的视界;作家文化身份的谋求作为一种强烈的“意图”,被幻想着能够转移到文本中;为规避阅读过程的“修正性想象”,有意简化文本透视角度;均使散文文学本质剥落。  相似文献   

16.
论文学翻译之"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以作者原意为理解作品意义的根本依据的作者中心论,还是以作品的文本自身为理解作品意义的根本依据的文本中心论,都要求译者采取力图再现作者意图、复原文本意义为目的的“正读”的阅读方式。然而,现代意义观关于文学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的研究成果决定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具有片面性、历史性、主观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因此“正读”只能是一种理想,“误读”则是文学翻译之必然,也是再创造之基础。译者对原文文本的创造性理解和阐释,丰富了原文文本的意义,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批评者应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文学翻译之“误读”,因为它使文学意义重建和文化重构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此,“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一直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常考点。品味语言艺术的能力,跟一个人在长期阅读过程中形成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趣味有关,同时也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技法来提高。  相似文献   

18.
文本一词,源于拉丁文的texere,本是联结、编织的意思。文本定义颇多,一句话、一件事、一个人等被用话语记录下来,都可被视为文本。什么是解读?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该条,称:"通过分析来理解。"文本解读是读者通过阅读从文学文本中获取和解释意义的过程。它的价值在于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即通过自己的实际去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  相似文献   

19.
新高考环境下,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解读教学高度重视文本细读,强调通过此种方式循着文本的层次来实现突围,保证文本解读的有效性,促进学生个体阅读目标的实现,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内涵。本文就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解读传统方法“知人论世”和解读新策略“循着文本的层次突围”分别进行阐述,进一步探讨“循着文本的层次突围”教学建议,旨在更好的对文本进行解读,体会其中深层意蕴,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多数,并且文体多样,有诗歌、小说、童话、散文等。这些经遴选过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充溢着作者的认识、情感与思想,是作者独特的生命表达,充满着作者鲜明的个性特征。在阅读这些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在某些地方产生“陌生感”。我们姑且将产生阅读陌生感的地方称之为“文本陌生处”。“文本陌生处”显然是阅读教学中解读的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