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作的《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报告中指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为此,我们“必须下极大的力量,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在职继续教育,努力建设起一支素质优良,纪律严明的劳动大军”。为了实现这一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培训教育管理人员、师资重要性的认识。因为,科技进步必须靠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又必须靠教师。没有稳定合格的教师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在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主要靠教育。李鹏同志在七届人大的报告中指出:“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努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发展,并适当地加强劳动教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类专门人才,不但要有文化,还要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有能力。为了更有效地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必须加强学校的思  相似文献   

3.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制约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我国社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告诉我们: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振兴经济。这一切又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正是提高劳  相似文献   

4.
浅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蒋荣仙(安徽工学院)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5.
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谈到“关于经济发展战略”必须着重解决好三个重要问题时,第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他重申“必须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智力开发”,同时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他对教育方面的论述言简意赅,为深化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精辟地阐明了教育事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指出:“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高等师范教育是师范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中学教师的重任。高师的教育质量,它所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是否符合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要求,这将直接决定基础教育的水平,影响到民族的素质,关系到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深化高师教育改革是落实十三大所确立的基本路线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紧迫要求。  相似文献   

7.
提高教师素质是办好学校的根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教师素质是办好学校的根本林金水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素质乃教育之本。特别是在当前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新形势下,提高教师素...  相似文献   

8.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教师是育人育才的主力军。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无产阶级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这里不仅指明了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潜意着“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去实现自身的光荣  相似文献   

9.
论教育为本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上作的《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中,讲到经济发展战略时,指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使教育溶于经济发展战略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他说:“从根本上来说,科技的进步,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里,把教育的地位提高到从未有过的高度,既是经济理论的突破,又是教育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三大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地位,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作为一项突出的任务,向全党、全国人民而首先是向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来了。“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什么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任务,提高到这样突出的地位?我们应该如何来落实这个任务呢?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智力开发。”从教育自身来讲,提高人  相似文献   

12.
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朱若雯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  相似文献   

13.
一、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真正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到突出的战略位置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要“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三大提出:“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智力开发。”广东省教育整体  相似文献   

15.
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上提出:“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教育的职能作用,是我们深化教育改革,振兴教育事业的理论武器和行动准绳。  相似文献   

16.
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指出:“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无疑,乡镇企业的振兴与发展,也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技术人才的培养。这项任务自然要依靠教育来完成。乡镇企业是在广大农村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省的乡镇企业也有了迅速发展。它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此,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如何适应乡镇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的理论已渐次深入人心,但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很难想象能靠低素质的教师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一、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第一,教师是教育实施的  相似文献   

18.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就是要搞好教育。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加强智力开发。”这一论述,高瞻远瞩,极为重要。我们要在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把发展学科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的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职工教育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中要面向现实、面向发展、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要实现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 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首先认清素质教育的必然性。本文就此作些初步探讨。 一、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教育问题,实质上是个人才问题。党的十三大指出:“从根本上说;科技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也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而且要“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造就这样素质的人才,关系到“四化“建设的成败和民族的兴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