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远游》模式对曹植游仙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的《远游》作为游仙诗的始祖,对后世的游仙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植的游仙诗创作也不例外。《远游》的结构模式以及虚构的神仙世界里的人物意象、环境意象、行为意象等,对曹植游仙诗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屈原作品>是中国先秦时代古典文学精华的代表,作者誉称为中国诗祖.世界文化名人.可是,先秦时代的作品没有署名的习俗,<屈原作品>也不例外.我们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先秦时代的"屈原"是"人称".因为此时的中国尚未有"姓"的出现.中国"姓"产生于秦始皇建立户籍制度时,它比<屈原作品>形成的年代晚半个世纪.<屈原作品>记述的都是楚黔中郡"治理战乱根源和归属的历史文献",文献的内容是"屈(治理)原(根源和归属)",后人移花接木,让不是"人称"的"屈原"充当了失传的作者,起到了"歪打正着"的效果.司马迁为之立<传>,"屈原"便成了<屈原作品>法定的作者了.但后人构筑的"屈原"不等于<屈原作品>的作者.因为<屈原作品>的作者比构筑的"屈原"要伟大得多,他才是真正的中国诗祖,世界文化名人.  相似文献   

3.
蒋丽霞 《文教资料》2008,(17):10-11
本文结合前人的观点,从<悲回风>文本出发,详细论述了其为伪作的证据:一是<悲回风>中出现了大量叠字甚至是叠字对,这在确为屈原所著的作品中比较少见;二是根据自叙性文学作品"自我称颂"的显著特点,<悲回风>出现了明显的谦逊之语.  相似文献   

4.
崔含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1):98-100
楚人对舜怀有特殊的敬意和宗教之情,作为楚人,屈原也不例外.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中反复出现"重华"及与之相关的字眼,屈原其余作品中对此亦有所涉及,再联系屈原将其与其他古圣先贤进行对比时所反映的态度以及舜与楚民族远祖非同寻常的关系,文章认为舜是屈原心目中理想的政治知已和倾诉对象.舜与二妃的动人故事又对当时处于严酷现实中的屈原之选择自沉有很大影响,屈原最终用自沉凄凉而又悲壮地诠释了男女君臣之喻,向世人昭示了他对曾经与王共处的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始终如一的忠贞清白.  相似文献   

5.
游仙诗是魏晋诗坛上的一朵奇葩,而曹植是建安诗人中创作游仙诗最多的诗人,其现存的游仙诗约占存诗总数的十分之一。曹植游仙诗对游仙诗体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扩大了我国古代诗歌的题材范围,对后代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历代学者对曹植的游仙诗评价不一,有褒有贬,由此,本文试对曹植游仙诗的内容及其创作成因进行分析,谈谈个人的认识和理解。游仙诗,顾名思义,即以神仙、仙境、人神交游等为描写题材的一类诗歌。它源于屈原《离骚》、《远游》的影响,滥觞于两汉,直到魏建安时曹植在诗中“幻想要超越人间,邀游于五岳之上,游…  相似文献   

6.
以游仙诗为代表的游仙文学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掀开了辉煌的篇章,游仙精神逐渐生成并完善,最终为文人雅士所接受。庄子《逍遥游》所推崇的自由、不受拘束的心游影响了屈原,《远游》进一步发展为有寄托、为逃避而游,且更多了一些浓郁的神仙气息;《仙真人诗》对"高士"般的长生不死的精神欲求,主要是追求生命的长度以至永恒,这些不尽相同的游仙精神都为后世游仙诗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作为总集之祖的<楚辞>,它的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今本<楚辞>实则来之于<汉书艺文志>之"屈原赋之属".至于王逸<楚辞章句>题为"汉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刘向集",此显系为后人所加.经由自己所编之书而题前贤之名,这已是自古以来的通例.今本<楚辞>所收作者共10家,作品73篇,其作者一般都可以在"屈原赋之属"中找到主名,其每一作者作品的篇数一律小于或等于"屈原赋之属"中相应作者作品的篇数.所以可证<楚辞>是"屈原赋之属"的选本.  相似文献   

8.
先秦《楚辞》作品乃至后人的仿效之作中存在着一个以“远游”为线索的作品系列.虽然,《楚辞》式的远游不能完全等同于仙游,然而它们以“游”为核心构架篇章的创作类型和表现形式对后世游仙诗提供了一个恢弘博大的艺术范式.因而深入细致地剖析这一作品系列,对理解游仙的渊源和嬗变是十分有益的.以逻辑顺序从远游的缘起、远游的准备、远游的过程和远游的归结四大板块来分析远游的结构模式,试着对《楚辞》远游文化进行总体性的描述.  相似文献   

9.
《楚辞》中存在着一个以远游为主题的作品系列。这些篇章在本表层的差异背后,潜藏着共同的结构模式。按逻辑顺序,此模式可以分解为远游的缘起、远游的准备、远游的过程,远游的归结四大板块,它对后代游仙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再论曹植的游仙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曹植游仙诗创作的文学渊源、指导思想和艺术寄托三个问题。首先从作品取材及构思模式等方面,论证其渊源于《楚辞》及其楚巫文化,主要不源自《庄子》一书及秦汉以来的道教文化,它受《远游篇》和屈原作品的影响极为明显。其次论证其创作的指导思想是汉魏之际的名理学,而不是道教求仙思想,其动机也是咏怀而不是求仙,曹植游仙诗的思想倾向与其轻爵禄而重声誉,与他追求永生的声名和超常的精神能量是完全一致的。再次论述了其艺术寄托表现的多样性,包括暗示性、意向性、反衬性、比拟性等多种寄托方式,具体分析其代表作《远游篇》和《升天行·扶桑之所出》,并引述其表文内容来印证诗中的双关、比拟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11.
周传寿 《文教资料》2008,(35):15-17
明末时期的黄道周.为福建闽南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和文化名人之一.他自幼博览群书.潜心攻读诗、史、经典,尤为钟情于"屈赋".深为屈原爱国主义思想情操和执着"求索"精神所折服、所感染.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对人生的感悟,仿照屈原的<离骚>、<九章>、<天问>等作品,抒写了<謇骚>、<离疚>、<丛骚>、<九戾>、<九诉>、<九绎>、<续天问>等辞赋,具有极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后代研读.本文试以黄道周<謇骚>为对象.从黄道周的思想品位探寻其对"屈赋"爱国主题的继承与发展.以传承先人文明,弘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2.
《远游》是《楚辞》中较为特殊的一篇。传统观点认为它是屈原的伟大创作之一,是研究屈原思想、评价屈赋艺术成就的重要作品。然而现在流行观点认为,《远游》并不是屈原所作,从而对千百年来《楚辞》学者对这一作品的解读提出质疑。总之,作者判断是深入研究文本的门径,任何研究者都无法回避。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作者有关楚辞研究的论文之一.对楚辞中屈原作品里出现的"忠"字,今传本王逸<楚辞章句>中所见的"忠"字,宋代洪兴祖<补注>本中所见的"忠"字,进行了搜罗分析,对<楚辞章句>中所见"忠"的观念的发展演变作了探讨,指出,对屈原的"忠",不同时代楚辞读者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反映了社会思潮、人物思想,随着时代在不断变化.为楚辞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游仙观念来源于原始巫教和道家学派,在信仰、仪式与方技三个方面规定了游仙诗艺在汉代的发展方向和艺术形态特征。汉武帝时代的郊祀活动通过对神灵的献祭祈求游仙长生,祭神乐舞发展为游仙乐舞,在《郊祀歌》中得到完美的展现;同时游仙诗也是两汉时代世俗宴享仪式上的艺术消费品。汉代游仙诗艺具有仪式性、表演性和在场性特点,是从《楚辞.远游》到魏晋游仙诗发展的重要阶段,对魏晋文人同类题材作品的创作具有重大影响,成为古典浪漫主义的重要范型。  相似文献   

15.
<多宝塔碑>、<刘中使帖>、<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的有代表意义的作品,本文选择敦煌、高昌遗书中部分书写时间均早于颜氏作品的文书、经卷与颜真卿的作品进行比较,又从颜真卿的近佛行为、书法中"俗"的问题以及当时社会尚俗尚实文化思潮三个方面,对颜真卿接受并吸收民间书法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与阐述,认为颜真卿曾经借鉴过当时民间的书写风格.  相似文献   

16.
黄丽萍 《文教资料》2008,(18):11-13
游仙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诗型,在其承继和发展过程中,曹植和郭璞是两座不可忽视的重镇.本文对二人游仙诗进行比较研究:曹、郭游仙诗同是抒写胸中牢落的作品;曹植游仙诗个人色彩浓重,而郭璞则突出了他对俗世的关怀;从曹植到郭璞,游仙诗中的宗教气息越来越淡漠,出现了"人间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上官对屈原的嫉妒是屈原被疏的原因.屈原遭谗被疏的直接导火线是屈原属草稿未定."夺稿说"不能成立."改稿说"也不能成立.上官之所夺为屈原之权.<史记>内部、<史记>与<新序>关于屈原疏放的记载不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是孟宪承等编的一本资料书,书中编有对屈原、司马迁、范缜等人作品的评价等内容,与教育史资料书的体例不符.文章对导致此现象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作了分析,指出是受<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中提出的"中国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西晋郭璞的<游仙诗>的具体篇数和古文学史上的价值历史上有不同的认识,尤其在几部高校教材中的说法不尽相同.经过论证,郭璞<游仙诗>应为二十一首,其中十篇较为完整,其余为残片.在文学史上与风靡当时的玄言诗是完全不同的,乃是"坎壈咏怀"之作,应与阮嗣宗之<咏怀诗>作等量观.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认为,<杜丽娘慕色还魂>是较为原始的杜丽娘故事的话本,汤显祖在原来故事的基础上,作了艺术加工,创造了<牡丹亭>,突显了作品的主题思想.这一成就的取得当然离不开杜丽娘形象的再塑造,但<牡丹亭>对话本中柳梦梅形象的几点细微改动,对突显作品的主题思想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柳梦梅名字的来源、柳梦梅的身份、柳梦梅的阳则之美及其热衷功名和干谒权贵等几个方面,比较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与<牡丹亭>中柳梦梅形象的细微差别,认为汤显祖对柳梦梅的再创造进一步突显了作品"以情抗理"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于"真情至爱"的呼唤和赞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