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整体思维是《老子》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老子》以“道”为枢纽,勾勒了一幅宇宙万物生化变动、相互耦联的整体画图,表达了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思维意蕴,从而显示了中国古代哲学特有的天人同一、万物贯通的融浑气质。一、《老子》整体思维的对象《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最高本体,是派生万物的总根。  相似文献   

2.
在老子研究中,最令人费解并感到神秘的莫过于老子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内容了。大多数学者在对老子认识论的定性评价中,更多地是把思维的焦点集中到老子“涤除玄览”这一认知命题上,从而形成了以下几种结论:①是一种神秘主义的直观;③是否定感觉经验的唯理论;③是理智与经验统一的直观;④是理性直觉。如果说这只是对“涤除玄览”这一命题的评价,则不失为把握了老子认识论的某些特征,但若用于对老子认识论全部内容的评价,则显然失之于简单化和概念化而未能从整体上深刻地把握其  相似文献   

3.
否定式思维方式与《老子》“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思想中否定式思维方式是一种重要的思辩途径,否定式思维方式在《老子》一书中起到了建构哲学体系、丰富古典思维理路的作用。以此为立论基础.我们重新评价了《老子》“三论”。  相似文献   

4.
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主要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的角度出发,一方面结合古代希腊的自然哲学对世界本原的界定,指出老子“道”的深刻含义是关于宇宙存在的根据,另一方面,分析老子对“道”的“本体论(ontology)的设定,指出“道”的理解对于把握老子哲学方向、哲学立场以及《老子》哲学体系的性质和老子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具有形而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全球范围内对环境与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相一致的,中国哲学的“生态意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老子作为道家的开拓者及代表,其思想中所蕴涵的整体生态智慧正在被人们所挖掘和弘扬。老子以“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本体而构筑了一个“道”化生和统领宇宙万物之宏大体系。老子以宇宙视野来反观人和社会之现状成就了老子之道的“救世之学”。老子之思维方式及基本精神无疑是今天环境问题治理当中之所求。  相似文献   

6.
老子以其“道”论哲学为基础,从“自然”之“道”推及社会之“道”,形成特有的管理模式。老子的“道”论,在思维方式上主张和谐性和统一性,在社会管理思想上着眼于自然无为的方法,希望通过返璞归真的“无为而治”使“天下”达到“道治”的境地。  相似文献   

7.
老子哲学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老子哲学基本思想和范畴命题入手,论述了老子哲学对中国美学的意义:一、“道”的哲学成就了一种伟大的、形而上的超越思想和传统,并对中国古代美学重意象、重直觉感悟的思维特征形成有重要意义。二、“德”的范畴提出,说明老子“道”的哲学,实际上也是关乎人生论的,这对中国古代以人生意义追求和人生境界实现为主题的美学形成有启示意义。三、“有生于无”论,则提供了一种特殊、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即从负面和“无”方面看问题,这对中国古代美学辩证思维方式和许多范畴命题形成,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是“道”,与儒墨显学从伦理道德立场言“道”不同,老子站在关怀世界终极问题的立场上言“道”,“道”乃是老子形上思维的基本命题,是关于世界之“在”的原理和方式,作为宇宙生成,发展的法则,作为人之生存的根据,“在”乃是“无”,“无”:“在”在有“不在”,“无”因此成为《老子》形上思维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老子哲学评价中存在的方法论和理论问题,指出,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家在方法论上必须明确:其阶级归属具有极大的边际性质;其思维方式具有鲜明的意象化特征;其思想内容具有独特的民族精神传统。对此,绝不能简单化、片面化和绝对化。本文将这种方法运用于老子哲学的研究,从而揭示出:老子自然哲学的主张并非消极无为,而是“为无为”的生态智慧;老子政治哲学的实质并非阴谋诈术,而是“知不知”的政治艺术;老子伦理哲学的主旨并非怯弱的无欲,而是“欲不欲”的道德精神。说明老子哲学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老子的基本政治主张是“无知”、“无欲”、“无为”,他将这些主张建构为一个以“道”为基础的哲学学说。“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是在对立中运动。所以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就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基本精神就是统治者要尽可能的少去干扰人民,让人民自由发展。烦苛的政令,无端骚扰国家、人民,是极其有害的。“小国寡民”是老子用以解决时代迫切问题的总体性方案。老子政治哲学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人民性。它在客观上有着抑制封建暴政、减轻人民疾苦的作用。老子的政治辩证法为人们观察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辩证思维方式。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一、虚静由哲学向美学、文艺心理学的嬗变最早提出“虚静”这一概念的是老子。他说:“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老子认为,宇宙的本体就是“道”,它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的本原;同时,“道”又是认识的对象,并且是认识的最高目的。因此,人们对于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观照都要进入到对其本原“道”的观照。然而在老子看来,“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具有“恍惚”的特征,一般人对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把握起来十分困难(《老子》十四章)。正是为了认识这种“道”,老子提出了“虚静”  相似文献   

12.
老子的基本政治主张是“无知”、“无欲”、“无为”,他将这些主张建构为一个以“道”为基础的哲学学说。“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是在对立中运动。所以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就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基本精神就是统治者要尽可能的少去干扰人民,让人民自由发展。烦苛的政令,无端骚扰国家、人民,是极其有害的。“小国寡民”是老子用以解决时代迫切问题的总体性方案。老子政治哲学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人民性。它在客观上有着抑制封建暴政、减轻人民疾苦的作用。老子的政治辩证法为人们观察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辩证思维方式。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老子》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阐述其思想。这些比喻各有特点,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亦有很大不同,在大量比喻的背后是《老子》的典型思维方式——直觉思维,其特征是重了悟不重论证。比喻使《老子》文约义丰,言简意赅,却暗示有余,明晰不足。  相似文献   

14.
一、求同思维(求同比较)求同思维是确定事物中相同点或相似点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聚合思维,它是把各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探求其中的规律。求同思维就如同万流归海一般,从众多信息中探求规律性的认识。求同比较阅读以求同比较思维为基础,通过求同思维找出两篇悬殊迥异的文章的相同、相似之点,探索这类文章的共性,发掘文章相同的理由,以便认识规律,掌握“定法”的比较阅读方式。从文章学的角度看,同类文体有很多相同处。以结构为例,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都有所谓“纵式”、“横式”和“纵横交错式”,乃至表达方法上也往往在某些…  相似文献   

15.
“德”原为“施与”之义。《老子》中“德”的基本涵义是指道的功能,表现为道在宇宙中的地位、力量和作用及实现其力量、作用的方式等。研究者通常将道的这一方面称为“道之德”或道之用。老子道之德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命题中,其形成以他在虚极静笃的玄鉴直觉中亲证、体悟的道体境状为形而上依据,以理性思维为认知方式。把握老子“道之德”思想是理解其哲学体系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尔福特指出:“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具有三个特征:多端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多端性也称流畅性,流畅的基本特征是思维转换的逻辑通道畅通无阻,大脑对外界知识信息的析取、加工、重组的速度快,输出量大;变通性是思维形式不受固定格式限制,思维方向和形式灵活善变;独特性是思维方式新颖奇特,思维结果具有创新的特点。而思维的灵活善变既反映了发散思维的“数量”特征,又反映了它的“质量”特征,是发散思维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7.
人类认知手段的转喻和隐喻是词汇扩展的两种重要方式。文章以hand为语料,从隐喻认知角度来分析一词多义的现象。研究发现:(1)隐喻在词义延伸中发挥的作用大于转喻;(2)在词义延伸中有两种思维结构:一是以邻近性关系为基础的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思维结构;另一个是以事物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性联想思维结构。两种思维结构相互交叉,出现连续统的现象;(3)词义从本义向转喻、隐喻方向延伸的时候,离本义越远,修辞性就越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欲”这一主题为媒介,考察了先秦哲学的变化。中国哲学从老子在内的早期三位哲学家(另二位是孔子、墨子)到发展为战国中期的稷下学,其哲学视角从“整体”或“一般”转向“个别”、“具体”、“主体”等。老子和庄子都主张“寡欲”和“无欲”。但老子否定“欲”是与统治有关,庄子否定“欲”则主要是与个别主体的“欲”有关,即减少或消除欲望以获得心理的平静之后达到内心的超越,最终赢得个别主体的自由。  相似文献   

19.
文学创作和哲学理论上的建树都与一定的思维方式有关,并且两者的思维方式往往有某些相同之处,通过这种相同的途径,思维方式的潜移默化,哲学便影响了文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老庄的弃形取神的思想对诗论的轻形重神、形似中追求神似的影响便是如此。老庄是不重形体而重精神世界的,他们甚至弃形取神,讲究形全不如神全,认为神绝对地高于形。老庄把“道”看成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生化一切有形实体的本根。“道”的永恒运动体现着宇宙的规律和生机,但“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有而无形体”,不可感知,“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  相似文献   

20.
郭店《老子乙》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有明显差异。郭店《老子乙》主张“清静为天下定”,今本《老子》主张“在政治上不要有为”。《太一生水》(含老子丙)与郭店《老子甲》有密切联系,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同中有异。郭店《老子甲》是“经”,《太一生水》(含老子丙)是“说”,今本《老子》是战国老子后学对春秋以降老子学说的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