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即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孔子在开展私学教育中,最首要的贡献就是他所倡导的“有教无类”思想。依据这一思想,教育对象突破了奴隶主阶级的有限范围,使更多的人能够得到教育机会。孔子教学有固定的场所,对象广泛,并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内容主要是传授“仁”的具体形式,教学方式也主要是一问一答法,弟子问,孔子回答。教师通过回答来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目的是知道“仁”之后照着做,最后达到孔子,的“仁”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1981年1月,全世界化学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宣言中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当今中国所倡导的"以儒为道,以人为本,守诚守信,达己达人"就是对孔子思想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孔子和他的学说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大辞典、英国出版的名人年鉴手册,都把孔子列为十大思想家之首。如此跨领域、跨国界、跨越两千五百多年依然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圣人",他的思想就像一座永远也挖掘不完的宝藏一样,让我们永远也解读不够。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本文阐述了"仁"的含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他经常谈论“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仁”者,“爱人”也。从人从二,主体际或多极主体之义,交往之义。“仁”的指义,针对不同的对象主体,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曾给予过各种不同的规定:“仁者爱人”“孝悌”“克己复礼”“忠恕”之道、“由己及人”之取向。我们认为。“仁”在孔子的解释中有两层最基本的意义:一是“仁者人也”;一是“仁者爱人”。所  相似文献   

4.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他指出"仁"即"爱人".他有许多体现这一思想的名言一直流传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倡导"忠恕"、"孝悌".他生活的春秋时代,周朝衰微,诸侯并起.孔子宣扬"礼",主张恢复周朝的礼数.据<论语>记载,他的学生颜渊向他请教什么是"仁":他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相似文献   

5.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这种思想在与其弟子交往中处处有所体现,作为孔子思想的传承者,其弟子和孔子多次谈及"仁"的问题,孔子讲"仁"的内涵,实现的途径,在和弟子的言语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对孔门师徒交往中涉及到的"仁"的内容做以归纳,以便更深刻地把握其关系。  相似文献   

6.
史料证明孔子删诗说难以成立,孔子与<诗>的关系是编辑关系而非著作关系.孔子编辑<诗>的标准除了思想内容之外,还有美学标准,并注重知识性.其编辑思想自然脱离不开他一生所极力倡导的"仁",并体现出中华一统的思想.孔子对<诗>的编辑工作主要是"去其重"和"正乐".  相似文献   

7.
在《论语》中,颜回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是在其中的记述中受到孔子称赞最多的一个。孔子不仅赞其"好学不怠",以"仁贤"相许,更是对颜回的"不改其乐"的精神赞赏有加。后代学者不仅对颜回之"学"推崇备至,而且对于颜回之"乐"也极尽探寻,使得颜回的形象和地位在历史的长河中越来越突出。通过介绍颜回好学不怠和不改其乐的优秀品质,来重点探寻一下,颜回之"学"的内容、目的以及颜回之"乐"的所在和境界,以此来解释英年早逝的颜回为何会受到后世如此的推崇和爱戴。  相似文献   

8.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历代封建统治者均把他尊称为“圣人”。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至今仍有其光辉价值。孔子的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这部书是他的弟子和孔门后学辑录的,是我国古代一部有名的儒家经典。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有三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首先是"仁","仁"是《论语》一书的核心思想,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一生都在实践着"仁",并且提出了实现"仁"的两种方式,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次是"礼","礼"是《论语》一书中仅次于"仁"的重要概念,"礼"是"仁"的表现形式,而"仁"是"礼"的思想内容。再次是"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就是说,"中庸"是一种"至德",一般人是无法企及的;而"子见南子"正是"中庸之德"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0.
孔子伦理道德的核心思想是"仁","仁"对我国数千年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立足于方法论,探讨孔子的"仁"学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借鉴意义。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仁"已经成为衡量人际关系价值的基本原则。儒家思想主张慎独与自省的教育方法,并在不断更新中探讨出知仁、求仁和成仁的教育方式,这对当代德育有着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当代德育工作者应积极从儒家"仁"学思想中汲取营养,将前人提炼的精华合理地运用到现代教育实践中,为德育注入强大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朱文静 《文教资料》2007,(28):94-96
道德教育首先有核心,孔子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仁"。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对教育的思想、理论、方法的精心探索。仁是孔子最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在《论语》一书中,有五十八章谈到"仁",提到"仁"字共一百零九次,[1]并且全书其它许多语意和思想都与"仁"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完全可以说,"仁"是孔子思想中核心的问题,是它许多主张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2.
张娟 《教育教学论坛》2014,(42):244-246
"德"思想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他以"仁"和"礼"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君子"的人格理想和"为政以德"的国家管理原则,孔子的"德"思想对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和社会和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继承和发展孔子的这些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德治教”思想是孔子提出、倡导的一种以道德手段进行教育管理的思想。它主张只有德才兼备的君子才能从事管理工作,因而提出了“学而优则仕”、“为政以德”的观点。其核心实际上是“礼”和“仁”的思想。“礼”就是外在于人的政治等级制度、伦理道德规范、一切交往礼仪;“仁”就是内化于人心的道德信仰。前者维护社会稳定,后者维护宗法等级。其实现的途径就是“化民成俗”。单从教育管理学的角度讲,孔子所谓的“化民成俗”就是一种管理策略,即把被管理者的思想和行为教育转化为符合礼乐之道,形成一种社会的民风土习。他把管理行为道德化…  相似文献   

15.
布伯的"我—你"思想把他人、他物看作是与自己同样独立、自由的主体。这是一种以仁爱相待、互为主体的思想,其中蕴涵着对"利他"思想的独特见解。孔子的"利他"思想正是"我—你"关系的体现,"仁"的实质就是"我—你"关系,"忠恕之道"是"我—你"关系的实践,它超越"人"与"己"的对立和利益的冲突,实现人与人的情感交融。  相似文献   

16.
文章针对《论语》中的"乐"字进行考证研究,认为《论语》中的"乐"的含义不仅指音乐,更指人的自然情感,其内容驳杂,对人有损有益。《论语》中所倡导的"乐"是被"仁"指引后的"仁之乐",即孔子所说的"乐"中"益者",对人有益。《论语》中的人际之"乐"是"仁之乐"在人际方面的投射,可以概括为"和之乐","和之乐"为行仁提供了有效途径,引导人们拥有良好人际。  相似文献   

17.
"礼"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在书中多次出现。自先秦以后,历代学者都对《论语》中"礼"之内涵做出过自己的解读和评价。"礼"的实质是爱人之心的自然流露,对"礼"的实践贯穿于一个人成长各个阶段。在"礼"与"仁"的关系方面,二者是内在与外在的有机统一,"克己复礼为仁","仁"不仅以"礼"为评判维度,同时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更有超越"礼"的部分,即是对全体人的大爱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相似文献   

18.
孔子并未对人性善或人性恶下定论。他重视"仁"和"礼"对人性的塑造,推动了人性理论及道德教育的进步。自律的"仁"和他律的"礼"辩证统一于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学思想和"礼"学思想的内在联系体现了他人性论的矛盾性。正是孔子矛盾人性论的这两种不同的内在取向给了孟子和荀子不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先秦诸子百家文化以及儒道释三家的文化传统。我国慈善大家熊希龄有言:"孔教言仁,又曰博施济众"。孔子的慈善思想同样是以"仁"为其思想核心。孔子的慈善思想理念主要从执政者和个人的两个角度出发,其主要内容通过"爱人"、"惠民"、"均贫富"的主张以及义利观和大同思想进行体现。孔子的慈善思想理念对于历史上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对于我国当代慈善思想的塑造以及慈善事业的发展仍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仁"、"礼"思想有丰富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仁",提出"仁是什么","如何实现仁","仁与人格养成有什么关系",以"仁礼"的相互制约,相辅相成阐明仁与礼之不可分割的关系。研究孔子的"仁礼"思想,引起对于当代教师修养功夫的思考——教师修养不仅要"仁者爱人"——以忠恕为主线,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乐于奉献,推己及人;教师修养过程中要注意"仁"与人格培养的关系,还要"以礼节制",为教师修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