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张荣 《文教资料》2012,(32):35-37
笔记小说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批重在补史的琐闻轶事类小说,李肇的《国史补》即是代表,本文根据周勋初先生在《唐代小说叙录》中对《国史补》的评价进行分析,以探求唐代这类笔记小说与史传文学的关系,得出《国史补》为代表的琐闻轶事类小说是向史传文学的回归,但却限制了笔记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玉 《文教资料》2012,(32):27-28
刘餗《隋唐嘉话》是唐代的历史琐闻类笔记小说,对了解隋至唐开元年间的历史琐闻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着重探讨的是《隋唐嘉话》中记录的有志怪色彩的异事类传闻,而这些正是李肇在《国史补序》明确表示续《传记》而不为的内容。从而能够了解一位史学家以客观的笔触记录当时听闻的异事,同样有着史料与文学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3.
《国史补》为唐人李肇修撰。最早对李肇生平进行考证的是《四库提要》,事见其书卷七九李肇《翰林志》条,但极为疏略。对李肇生平详加考证的是岑仲勉先生,他在《跋〈唐摭言〉》一文中有“李肇著《国史补》之前代”专条(见《史语所集刊》第九本),兹简述于下:  相似文献   

4.
笔记小说实际上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言微篇小说。唐代以后的笔记小说非常发达,最有代表性的是《太平广记》、《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它们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各具特色,体现了文言微篇小说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吴死因之争的讨论,认为将洪迈《夷坚志补》卷十八《吴少师》中之吴少师断言为吴并不准确。并由此个案之争,阐述了在对笔记小说的史料价值引起足够的重视的同时,更应对其所载内容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6.
小说本属子部,到初唐刘知几将其归于史部之后,唐代出现了一系列补充正史的“史化小说”,包括刘Si的《隋唐嘉话》(又名《小说》),阙名《大唐传载》、李肇《唐国史补》和高彦休《唐阙史》等,既有对小说史学意义的纯粹化,但也有对小说趣味的追求,表现了和以唐传奇为代表的文学小说不同的文体风貌,最后,在孙光宪的《北梦琐琐言》里,呈现了史化小说与文学小说相合流的倾向,在北宋初将中国小说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西京杂记》是我国现存汉代笔记小说之一,其内容繁杂,信息丰富,从其主要内容可窥见其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既在文学表现手法上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又为后世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讹语影带”是一个出现于唐代的新名词,仅见载于李肇《国史补》与《旧唐书·李藩传》两篇文献: 初,诙谐自贺知章,轻薄自祖咏,(军页)语自贺兰广、郑涉。近代咏字有萧昕,寓言有李纾,隐语有张著,机警有李舟、张彧,歇后有姚峴、孙叔羽,讹语影带有李直方、独孤申叔,题目人有曹著。(《国史补》下篇)  相似文献   

9.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全面客观地阐述了笔记小说观念。刘知几提出了“偏记小说”的概念,揭示了笔记小说可与正史参行的“自成一家”的真实地位,明显提升了笔记小说的史学价值;《史通》中有关“偏记小说”的分类和列举,则清晰可见刘知几的笔记小说分类观念较之于《隋书&;#183;经籍志》有了进步,为史家重新认识笔记小说的学术地位,审视笔记小说的社会功能,利用笔记小说丰富正统史学,乃至效仿撰作笔记小说,提供了理论依据;刘知几以史眼判断笔记小说的价值,强调笔记小说惩恶劝善、可供教化的社会功用,表达了正统史学对笔记小说价值认同的程度,进而为笔记小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总之,刘知几《史通》的笔记小说观念,对中唐以后笔记小说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松荫庵漫录》的编者及其内容,进行了初步的考索和分析,并藉此描述 了《申报》所载晚清笔记小说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1.
《阅微草堂笔记》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一部具有特殊地位和影响的文言笔记小说作品集,其独特之处有多方面的表现形态,对中国文言笔记小说尤其是同流派的文言笔记小说也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后世对《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也勉强算是有了一些较为喜人的收获,但和《聊斋志异》研究的深入程度却是无法比拟的。本文力图从"最理性的小说"这一视角探讨《阅微草堂笔记》的最理性的小说创作观、最理性的思想内容、最理性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最理性小说的尴尬与得失,以期能够开拓一种关于《阅微草堂笔记》研究的新角度或新视野。  相似文献   

12.
《酉阳杂俎》是晚唐时期的一部史料笔记小说,该书对其时科举士子的生活多有记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晚唐科举士子的各种社会心态,如明经不如进士、仕途空幻、喜奇话异、重视高门等,颇可补正史之阙,具有重要的社会史料价值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洪迈是南宋著名文学家,《夷坚志》是其创作的我国篇幅最大的笔记小说集。《夷坚志》体现了志怪类笔记小说的“简”而“粗”的特点。为何在唐人传奇出现后,笔记小说仍保留其特有的范式,仍然长盛不衰?本文以为是缘于笔记小说的创作特点类似于新闻写作。  相似文献   

14.
在唐代的诗人著作中写安史之乱、写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故事内容是很多的。其中尤以自居易的《长恨歌》影响最大。唱出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诗句。从此,李、杨爱情故事在文学创作中,比之以前的《明皇什录》、《安录山事迹》、《开元天宝遗事》、《酉阳什俎》、《国史补》等的记载,形象生动,情节集中,主题更为突出了。它已成为文学家们(小说  相似文献   

15.
清朝《国史》的编纂活动始于康熙朝。由于政治、军事等多方面的原因,康熙、雍正时期《国史》编纂活动成效并不大,乾隆朝国史编纂活动是康熙、雍正以来国史编纂活动的继续,它使自康熙中后期开始的清朝国史编纂活动得以基本完成,为后世留下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用满汉两种文字编纂、编译完成的国史,堪称中国官修史书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清代民族文字文献编纂活动发展繁荣的具体体现。这些以满、汉文编纂编译的卷帙浩繁的国史本纪、列传、表,均完好地保留到现在,使清朝国史有了多种文本,为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更多的版本的文献。  相似文献   

16.
王韬是清末著名的学者、政论家、文学家。他仿照《聊斋志异》而作的文言笔记小说《凇滨琐话》在内容上呈现出一定的变迁。本文主要采用社会历史研究法,通过对王韬政治思想和人生遭遇的分析,解读该书的文化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7.
李肇《唐国史补》中语及“杜司徒年七十,无意请老。裴晋公为舍人,以此讥之”,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也在证说白居易《司天台》、《不致仕》是批评杜佑的诗篇。因此,后人对杜牧为李飞撰写的墓志铭就有了先人为主的偏见,以为是在放肆地攻击白居易。本文就此问题提出纠正,先证明白居易并没有攻击过杜佑。  相似文献   

18.
李肇《唐国史补》评价元和诗坛风尚时说:“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学术界对此论点没有做出必要的评价说明。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从形制体调特征上对歌行加以界定,并进而分析张籍歌行“流荡”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9.
北宋真宗景德年间编修的《册府元龟》,是一部卷帙浩繁的类书,全书共一千卷,三十一部,一千一百零四门。其中《国史部》九卷,专辑史部事类,基本上概括《史记》以后十七史中有关史部的纪事,是起自远古迄至五代的史学编纂史。 下面,试就《国史部》的编纂特点、基本内容、学术价值及缺点等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方志为“地方百科全书”,其史料价值具有内容丰富、可靠性强和补国史之缺,详国史之加略的特征,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社会史和自然科学史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