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我在我市的三个县巡回上过一节《纸船——寄母亲》的诗歌教学公开课。课上过之后,自己对这节课还比较满意,于是就写了一篇题为《我让学生当了一回诗人》的教学体会的文章,投给了《中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2.
海子晚期的诗歌中大量地出现“幸福”一词,表现出对生活的渴望。《幸福一日》、《明天醒来我会在哪一只鞋子里》、《重建家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现实生活的不如人意使他分外渴望幸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能体现这种情感。第一节虚构了一幅自由独立,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图景。这是一种怎样的幸福生活呢?海子“喂马”、“劈柴”,时常外出“周游世界”,海边有一所房子是其永栖之地,生活富足而宁静,自由而富有诗意。最重要的是精神的愉悦———“春暖花开”,这才是最大的幸福。第二节承接第一节,继续在想象着明天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3.
案例一:“我漫步在黄沙上,绝望已充斥了我的心。地球上有多少的土地,有多少肥沃的黑土地,被无情的黄沙淹没……”这是某班的一节语文课,课的名称为《走进诗的国度》。学完诗歌单元后,教师给同学们出示了几张不同的图片,比学生根据自己对画面的理解再运用学到的诗歌知识,尝试着写诗歌,然后再进行交流和赏析。  相似文献   

4.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很多人是从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开始认识并喜欢海子的诗歌的,尽管他的早逝使他的诗歌创作画上句号,可他的作品却一直耐人寻味。现选一首遗作《生日颂》。  相似文献   

5.
日前,某教研室在某校推出了几节新课改示范课,其中有一节语文课上的是《螳螂捕蝉》。课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之后,就让学生分小组排演课本剧,然后选择几个组上讲台演出。学生情绪高涨,虽然表演的水平不能让人满意,但一个个表现欲特强,课堂上热闹非凡。  相似文献   

6.
高三一节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炼字艺术。为解决学生古代诗歌阅读积累的量不够、读不懂诗歌的问题,教师向学生发放诗歌鉴赏阅读材料。教师选取了一些内容丰富多样、贴近学生生活的诗歌作品。鉴赏内容深入浅出,很适合学生,所以学生看得很仔细。学生读完材料后,教师请学生就所读材料上的诗歌任举一例谈谈古代诗歌的炼字艺术。  相似文献   

7.
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的鉴赏,“见仁见智”或许是比较好的方法。诗歌的思想感情最难把握.人们对海子的诗和海子的死一直有争议,这节课我选择的鉴赏点是对诗歌内涵的把握。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分析诗句,感受体验诗情,鼓励学生积极、合理地建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8.
海子写《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以下简称《面》)是在1989年1月13日,而两个月后的3月26日,年仅25岁的他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对于《面》这首诗,它在海子的抒情诗歌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和诗歌所蕴涵的丰富信息,评论者给予了不同的见解。苗立源在《中学语文教学》(2001.9)中撰文认为:“《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是一个年轻诗人对生  相似文献   

9.
<正>笔者曾听了一节古诗词阅读课——《十五从军征》,听后,思忖良久。这节课的流程大致如下:一、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一遍,教师提出相关要求。接下来由学生指出易读错的字,此环节基本扫清了文字障碍。二、再读诗歌。学生展示朗读。读后教师提问:有无不懂的句子?学生回答:没有。三、学生概说诗歌中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总结后,教师追问: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件事带给你的感觉,你会选择哪个字?  相似文献   

10.
曾经看见过这样一次历史公开课,在学习八年级《收复新疆》这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播放《我们新疆好地方》的MTV,学生感知本节课的学习与新疆有关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之后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教师的话音刚落,学生一口气提出几十个问题,例如:“为什么要收复新疆?”“新疆被谁占领了?”“是谁收复的?”“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收复的?”“收复之后又如何?”……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板书出来,然后让学生看书后经过小组讨论解答,一节课就在看似热火朝天的激疑与探究,发现与解决的过程中完成。下课铃响了,学生仍感到意犹未尽。这节课上,我捕捉到以下几组镜头。  相似文献   

11.
一、信息源的失真导致对话的失效从现代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所谓对话就是多个信息源之间信息相互传递的过程,一旦信息源失真,无论以什么高效频繁的方式传递信息,最终的结果仍会不尽理想。语文课堂上信息源主要有三个:教师、学生与文本。即使在新课程标准普遍实施的今天,信息源失真也仍然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这里先看一例:这是初中一年级的一节语文课,教学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课堂内容之后,提出一个问题:“这是同学们初次接触俄罗斯诗歌,同学们喜欢吗?”问题一出,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片刻,教师赶紧补充一…  相似文献   

12.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选自人教版高一(上册)的一首诗歌。这首诗语言质朴、意象简单、思路飘逸、形式工整,读后令人感到意犹未尽,但诗歌的主题却是许多学者争论的话题,因此,给这首诗的教学带来一定难度。本文以饶满林老师执教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对该课例进行研究。一、教学设计(一)合理的学情分析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备课要做到"三备",即"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其中的"备学生",我们通常理解为"了解学生"。  相似文献   

13.
上完《理想》的第一课时,心里很不是滋味,课堂的情景不由地浮现在眼前:在指导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让学生解读文本,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诗节,并谈谈自己的看法。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对诗句的理解总是抓不住要点,教师只好点拨引导,介绍作者创作背景,举了自己精心设计好的典型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自认为讲解得很深记得,可学生的表情很漠然,  相似文献   

14.
海子晚期的诗歌中大量地出现“幸福”一词,表现出对生活的渴望。《幸福一日》、《明天醒来我会在哪一只鞋子里》、《重建家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现实生活的不如人意使他分外渴望幸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能体现这种情感。  相似文献   

15.
孙旭东 《现代语文》2014,(10):101-102
一、诗歌教学的现状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艺术光辉灿烂,而诗歌教学也历史悠久。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诗歌以其高度凝练的语言给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带来了审美的快感。诗歌作为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让我们在感动之余,更体会到作者创作的智慧。然而,当今高中语文对诗歌教学还停留在浅层次,就平常课来说,一般就是先翻译诗歌,接着分析手法,体会情感。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将诗歌当成文言文来教。有些教师更是急功近利,直接将译文、手法、情感等内容用投影仪直接显示在黑板上,学生当成背诵材料全部背下来。从考试分数上看,这种手法貌似很有效。然而诗歌的美感、诗歌的意蕴早已荡然无存。公开课则大多重视诵读,老师抛弃了各种手法,着重通过反复诵读分析情感、主旨。追求“热闹”、“好看”。在个人读、教师指导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基础之上,有能力的教师再范读之后,课堂也推向了高潮。可是当热闹冷却、繁华落尽之后,反思本课学生到底收获多少呢?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了吗?  相似文献   

16.
在宜昌举行的“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2003年会”上,聆听了《蚂蚁》一课之后,我有意或无意间都会想起这节课。这节课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一、学生想办法把棕色瓶中的蚂蚁取出来;二、学生观察、描述蚂蚁的形态,教师在黑板上画简图。  相似文献   

17.
2002年11月15日星期五今天,我教学的内容是《太阳》这一课。这是一首诗歌,我在引导学生理解了诗歌内容之后,安排了续写这一环节。学生在经过大约四五分钟的思考讨论之后,按学习小组汇报交流,每组都有精彩的句子出现。我被学生思维的活跃、想像的丰富所折服。最后,大家一起将精彩的句子整理出来,创作了《太阳(之二)》这首诗:太阳(之二)田野上,太阳是从地里钻出来的。乡村里,太阳是从山后面爬出来的。庄稼地里,太阳是从玉米秆上长出来的。小区里,太阳是从楼顶上站起来的。公园里,太阳是从树林里冒出来的。湖面上,太…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理念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和学生交往互动。这意味着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构建的参与者,并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场,进行知识、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和碰撞。本文以诗歌教学中导入诗歌、品味诗歌、创作诗歌过程为例,谈谈有效师生互动场的构建。一、欣赏视频,感受诗歌,有效切入师生互动场现行高中英语教材涉及英语诗歌,学生初次接触英语诗歌,对其基本知识了解甚少。因此,笔者在导入部分先设计了宋词欣赏《水调歌头》的视频,请学生跟视频一起诵唱,以此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节  相似文献   

19.
【教学设想】《神女峰》是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第三单元《爱的心语》中的课文。教材建议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辅之以问答式、讨论式和讲授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于诗歌文本的初步感知,学生可以通过课前的"自主诵读"来实现。学生在课前浏览《神女峰》学案,通过不同的历史神话传说了解"神女峰"名称的由来,并思考诗歌疑难意象的多重内涵和主旨句的意蕴。教师宜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诗歌诵读和问题探究两个方面,力求使学生在宏观上把握诗歌主旨、创作手法的同时,在微观上对疑难问题进行纵深发掘;使学生在反复  相似文献   

20.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主题的多义性以及诗歌语言含蓄朦胧的特征,使这首诗的情感解读存在着较大争议。我们以质疑幸福为基点层层剖析诗歌,让学生更深入、多维地理解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