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2003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引入“人力资源”的概念,提出“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次国家“十一五”规划,又引入了“人力资本”的概念,提出“把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本强国”,一字之差,又前进了一大步。因为,中国的人力资源(本)理论,比发达国家落后了30多年。我国提出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等概念,符合21世纪国际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走向。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开展了一场深刻的改革——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的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3.
浅谈“未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刘大友一、“未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概念的提出“未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是相对’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的概念提出来的,因此,首先有弄清这个概念的必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党和政府处理民...  相似文献   

4.
试论我国“天下之中”的历史源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我国“天下之中”的历史源流龚胜生关键词天之下中;历史源流;洛阳;南襄盆地“天下之中”是一个古老的历史概念。“天下”原意是指天子统治之下的国土,“天下之中”的最初含义则是指国土的中心位置,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天下之中”的概念逐渐脱离原意,“天下之中...  相似文献   

5.
“掠夺性定价”若干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分析了“掠夺性定价”的概念,特别是它和“倾销”的区别;其次,深入探讨了“掠夺性定价”的责任构成要件,其中对成本价的认定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文章最后还就完善我国的“掠夺性定价”的立法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6.
“问题解决教学”形式的数学课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是原国家教委师范教育科研题目,此项研究于 1996年 7月启动,历经四年多的时间,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受到国内数学界的重视。为适应我国当前构建 21世纪数学课程体系的需要,推动我国数学课程改革,现将“问题解决教学”形式的数学课程研究情况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多年来,我国数学课程设置受前苏联的影响,数学课程体系基本上是单一的“逻辑演绎推理”形式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是“原始概念——可定义概念——定义”、“公理——定理——推论”、“定义——定理——例题——习题”这样…  相似文献   

7.
尼采“超人”概念新解高中建,巨乃岐,王健一、对“超人”概念的一般理解我国哲学界对尼采“超人”概念的理解,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把“超人”理解为生物进化意义上的高等种族。例如,颇具权威性的新版本《哲学大辞典》中就写道:“‘超人’指遥远未来的一个全...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理论领域出现了很多大的争论,其中,关于“教育本质”的争论和“素质教育”之争,是最为突出的两次。这些争论一方面呈现出我国教育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推动了学者、政策制定者、教师、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另一方面却也反映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中概念的滥用和理解的混乱。近年来新概念、新术语满天飞,一些学者或者从国外翻译引进、或者自创一些新的概念和理论,个别学者甚至将这些理论提到“为了民族的复兴”的高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刘微 《现代教学》2005,(5):11-13
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积二十多年来“课程”与“教师”研究的一部力作。作者从质性研究与阐释学的视角,诠释了日本学校教育的发展问题与课题提供了重建“课程”概念、重建“教师”概念的思路。同时,也提示了作为“学习共同体”的未来学校发展的构图。本书的观点不仅有助于日本学校教育的革新,而且对于我国的学校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教学与教师教育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提出的历史背景“素质教育”一词,纯粹是中国教育科学工作者的创造物。那么,何以在20世纪末会在中国教育界出现“素质教育”的概念呢?首先,“素质教育”概念及其理论的出现,本质上说,乃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深化和发展的需要在教育...  相似文献   

11.
我国物理教育引入“大概念”理念的初衷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整体观”.实践中,“大单元”被大量作为大概念教学的载体与媒介.需要避免的误区是,不能以大单元作为大概念内容确定的依据.大概念内容的确定需要基于科学(学科)的整体思考.这种确定依据需要是明确的,还需要有深厚的历史哲学思考与论证.大概念引入物理教学带来的启示包括:持续避免在教学方法与思想上“单打一”,不断追求物理教育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促进物理教育学术知识与研究方法论的进一步综合.  相似文献   

12.
高一《思想政治》第七课教学建议王作良一、补充“国内生产总值”概念教学从1992年开始,一年一度的全国人代会总要公布上年度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取代了以前使用的“国民生产总值”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是一个国家在...  相似文献   

13.
“活动”是幼儿园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常用词语,常以“××活动”的形式频繁出现。然而,当“活动”作为背景词广泛使用后,其丰富的内涵也变得逐渐模糊起来。经过对其概念史的梳理,可以发现“活动”概念的内涵演变大致经历了这几个阶段:在概念兴起时,“活动”是儿童通向自然目的的重要手段;在概念发展过程中,“活动”成为儿童内在天性展现的方式;在概念变迁过后,“活动”又转变为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当概念日常化后,“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常用词语,成为幼儿园各项教育内容的通称。“活动”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将帮助澄明当下对“活动”概念的误用和滥用现象,如“活动”并非背景性词语、以“××活动”命名并非就是真正的“活动”、“活动”与“教学”的区别、“活动”并不等同于“做”等。基于此,我们需谨慎使用“活动”这个概念,并认识到延续“活动”精神的重要性,进而继续深入探究“活动”概念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4.
《公司法》的修改引发了新一轮对公司治理模式的讨论。“权力机构”是《公司法》对股东会的规范定位,对其内涵的解读是形塑公司治理模式的关键。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概念,权力机构在内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均具公法属性。回顾历史,“权力机构”曾是国营企业治理制度的核心概念,并先后经历了“权力机关”、“权力机构”、“行使权力的机构”三个阶段的历史变迁,有着特殊的生成背景与复杂的发展谱系。私法移用权力机构概念的原因有三:一是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制度证成;二是社会主义民主理念的制度表达;三是社会主义“国家所有”的制度表征。权力机构概念虽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承担着证成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殊宪法使命。随着经济体制和政企关系的发展与转变,对权力机构概念的理解应采“弱公法”的解释进路,适当剥离其公法内涵。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大学、产业、政府合作的研究成果大体可分为“产学研”研究和“官产学”研究两种,本文着重对这两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其成果进行详细梳理,并尝试着使用“大学-产业-政府合作”这个概念。国际上,在大学-产业-政府三重螺旋合作理论的指导下,该方面研究的通用概念是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简称UIG。我们引用这个概念,便于与国际相关研究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6.
王文茜 《学语文》2013,(3):76-76
在讨论金圣叹的批评文体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先对“文体”和“批评文体”的概念做简短陈述。首先,什么是“文体”?童庆炳先生将文体划分为“体裁”、“语体”、“风格”,认为文体是个大概念,并且是关于文学形式的大概念。我们再来看“批评文体”这个概念,蒋原伦先生曾提出,批评文体是体现在批评文本中的批评家的言说方式。知道了什么是“文体”和“批评文体”,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对金圣叹的批评文体做出分类。  相似文献   

17.
“兴”与“象征”是源于中国诗学和哲学两个领域中的不同概念,“兴”虽然也同样体现了立象尽意的语言精神,但主要以人的言说为主,因此跟注重语言超越性的“象征”有所不同。不过,随着佛老思想的融汇和以禅论诗的盛行,二者在唐代诗学的“意象——意境”概念中得到整合,在人与物的先天共感的基础上,达到了人伦与世象本体的双重言说,共同造就了我国古典诗歌的辉煌,也对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教育目的论意蕴李国榕,杨昌勇近年来我国教育学、心理学界有些学者就“非智力因素”概念的科学性 ̄①和“培养非智力因素”说法的科学性 ̄②提出了质疑。那种认为非智力因素是逻辑学上所说的负概念而不能作为科学概念的说法,既不符合逻辑学原理又不符...  相似文献   

19.
滋味说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人不但以表现性的方式来创作艺术,也以表现性的方式来鉴赏和评价艺术,而最能代表这种主观性艺术审美立场的概念,莫过于“味”。“味”作为艺术审美概念,在我国发端甚早,它与我国人的审美意识本身即起源于味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考证“美”字的原始内涵,寻绎它从单纯的味觉到艺术审美概念的发展过程,举出先秦到六朝以“味”来评艺衡文的许多实例,证明这一衡文标准并非始于六朝,而是一个十分古老、源远流长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邓析的“刊名之辩”是我国概念之“名”的发端,邓析对“名”的双重作用都有所注意,但其理论分析不够深入;孔子的“正名”论正式提出了“名”这一范畴,并侧重考察了概念之“名”的规范作用;墨子把“名”与“实”对举,提出“实”的范畴,侧重考察了概念之“名”的摹写作用。先秦哲学发展到墨子,概念之“名”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