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两地聚焦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战略目标,已构建起成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框架体系.为全面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迫切需要解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四个问题: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与机制的革新问题;职教城的科学建设问题;职业教育绿色技能培养的路径问题;职业教育招生与就业的协同问题.并对上述四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以更好地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在此背景下,以协同理论为研究视角,根据成渝地区的现实需求和内在要求,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创新发展的理论架构.该理论架构应该是一个由内而外辐射和扩散的泛教育系统,包含核心理念层、体制机制层和外延办学层三层结构,其推进路径如下:编制高站位科学性规划的初期导入路径;设立跨区域跨部门官方机构的前期统筹路径;协同构建分层次分时序联盟的中期依赖路径;铺设教育大数据绿色生态布局的后期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3.
中央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制造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物流为我国制造业的结构调整、提质增效提供了增力。本文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物流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进行了研究,首先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物流与制造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物流与制造业协调度测度模型,选取了相关指标数据,进行了关联度和协调度的测定,分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物流与制造业的相互制约胁迫因素,最后得出了结论,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成渝地区高职教育协同发展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基本要素、层次类型、区域分布和专业结构四个维度来看,成渝地区高职教育协同发展条件具备且优势突出,专业支持待加强,协同发展势在必行,但主体缺位、客体疏离、利益博弈、规范缺失致使协同发展的矩阵效应未能催发、耦合效应难以形成、乘数效应无法释放、热炉效应不易强化。因此,成渝地区高职教育协同发展应多元共融,推动成渝地区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多维驱动,增强成渝地区高职教育内生动力;合纵连横,促进成渝地区高职教育互利共赢;建章立制,完善成渝地区职教协同的政策法规。  相似文献   

5.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实现成渝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要素就是知识产权的保护,而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在于知识产权人才补给。目前成渝地区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存在较大缺口,尚不能满足知识产权相关行业的需求,原因在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存在多方面的实践问题,主要包括高校师资力量紧缺且不均衡、知识产权专业定位不明确、知识产权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岗位需求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积极推动成渝高校协同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这一协同培养机制的基础上,建立"校内+校外"的资源共享平台、"内培+外引"的师资联动机制和"知识产权+"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6.
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可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一体化进程提供强大的科技和智力支撑。通过构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发现,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协同程度不断提升,但相较于国内其他城市群高等教育的一体化程度还存在较大差距。通过深挖问题及成因,探索提出编制一体化发展规划、促进量质双提升、创新协同发展模式、提升共建共享水平、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健全协同治理框架等举措,以加快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川渝地区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有着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为此,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21年学术研讨会于2021年11月26日在西华师范大学成功举行。此次会议由西华师范大学社科处主办,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成渝地区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承办,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西南大学、成都师范学院、成都大学、绵阳师范学院、宜宾学院等普通高校的专家、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营山县教师进修学校、成都市金花小学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8.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更有利于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文章选取2009-2018年成渝地区高等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28个数据指标并通过耦合度模型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σ收敛性检验判断成渝整体耦合协调差异趋势并进一步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探究影响耦合协调差异的因素。研究发现:从综合发展指数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两个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都呈稳步增长趋势。从耦合协调关系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表现为高等教育投入系统滞后型和经济增长系统滞后型以及高等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系统同步型。从耦合协调程度来看,2009-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上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性愈发加强。从σ收敛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以及四川和重庆的耦合协调都呈现阶段性σ收敛,高等教育经费、专任教师数、教学仪器设备资产以及人均GDP和居民消费水平是影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耦合协调差异的主要关联因素。  相似文献   

9.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在金融、交通、生态、文化等领域深入合作,康养旅游作为破解疫情下旅游业发展困境的突破点,有必要纳入区域协同范围。为推动成渝地区康养旅游高质量协同发展,分析了区域康养旅游协同发展的基础,针对康养旅游综合竞争力不足、区域康养旅游发展失衡、康养旅游协同效应不强、康养旅游人才匮乏等问题,提出建立内外部协作协同机制、促进区域康养旅游一体化、构建区域康养旅游生态圈、培育康养旅游专业人才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作出的新兴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它对成渝高校的发展提出了目标、规模和质量、协调以及影响力的要求。然而,目前成渝高校的现状仍然与之存在差距,具体表现在发展未与双城经济圈建设紧密联系,办学规模较大但质量不足,发展不协调且影响力缺乏。其原因可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来分析:内因方面,从高校自身而言,主要集中在观念意识问题及现有办学条件水平的制约;在外因方面,则主要缘于体制壁垒以及政策和资金投入的不足。为缩小差距,成渝高校应当明确办学宗旨,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为中心,科学培养人才、创新科学研究,同时要加强合作,扎根成渝、面向全球。此外,政府和社会企业也要提供充足的外部支持,通过内外合力推动高校发挥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繁荣的作用,实现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彭万 《高教论坛》2022,(6):45-48
推动高等教育南向开放,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西部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建成我国西南地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意义重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南向开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但也存在不少困难问题。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应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成渝地区高等教育南向开放的责任和使命,把高等教育南向开放的外在需求和成渝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需求相结合,充分挖掘国内国际市场和社会需求,做好高等教育国际一体化发展顶层设计,建立完善高等教育南向开放的体制机制,激发高等教育南向开放的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12.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部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使这一战略落地生根,川渝人大开展了协同立法的实践工作。协同立法机制是协同立法有效开展和运行的重要依托,机制设置合理性对于立法引领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至关重要。协同发展要求协同立法机制应当遵循充分协同、灵活协同的标准。以标准为参考,考察川渝人大立法过程,可知两地尚存在联系机制不能满足充分沟通的需求,立法进程不一致,对松散型起草模式的单一选择以及缺乏协同性立法评估机制等问题,需要建立常态化、深入化的协同联系机制,完善过程协同,灵活选择立法起草模式以及建立协同性立法评估机制等解决措施,以求推动川渝人大协同立法机制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双城经济圈"概念的提出,使得成渝城市群成为继京津冀、长三角和港珠澳大湾区后,中国第四个国家级城市群。中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对两地经济发展无疑起着加速推进的作用。从乐山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一体化建设出发,通过客观分析其旅游业的资源优势,提出乐山旅游业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实践路径:规划引领,突出特色;全域旅游,突出规模;文旅融合,突出差异;联盟运作,突出品质,为乐山唱好"双城记",融入双城"经济圈",打造成渝"后花园",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都市圈的发展对于实现区域共同富裕至关重要。文章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测算共同富裕发展水平指数,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同富裕的区域差异,实证检验了共同富裕的收敛特征。结果发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同富裕不具有明显的σ收敛特点,但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的事实;都市圈建设会加速共同富裕的收敛进程;都市圈建设在加速共同富裕的收敛进程中存在显著的差异性,都市圈建设对成都平原城市群共同富裕的加速效果最为明显,川南地区的正向影响较弱,川东北地区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最弱。  相似文献   

15.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最关键的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推进人才互联、政策互通、资源共享、人业融合是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推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是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基于2018年至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4个市(区)高职院校专业数和专业布点数相关数据,发现区域三次产业相关专业设置数及专业布点数与对应产业结构分别处于不同程度的磨合阶段;部分专业同质化严重,出现热门专业扎堆现象;支柱产业相关专业供给不足,滞后于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建议健全专业—产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升专业结构区域适应性;找准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消解同质化办学迷局;对标区域重点产业,强化相关专业设置薄弱点建设。  相似文献   

17.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战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万开云一体化发展等重大举措均是基于国家战略的具体行动。无论是万州、达州、开州区域,还是万州、开州、云阳板块,均具有“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数量多,师生体量大,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特点。乘着国家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东风,积极主动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将"以师带徒"为核心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引入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中职教育质量是中职改革的迫切需要,是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必由之路。本文在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以中职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为抓手,主动融合地方政府"5+2+1"现代产业体系,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输送人才,对中职"2336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一方面,中职院校必须做好教育背景的分析和调研,认识到在"成渝双城经济圈"背景下实践现代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另一方面,要科学构建课程能力目标及"2336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具有引领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策略。此外,设计多层次中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优质课程,为高质量实施"2336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优质资源支持。  相似文献   

19.
<正>重庆五一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创始于1951年,是重庆市首所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主管、教育教学接受市教委指导的高职院校。近年来,学院坚持“厚德强技、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办学理念,围绕全市“2+6+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33条重点产业链,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充分融入技能型强市和西部技能人才高地建设,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了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规划,推动形成东西南北联动发展新格局,但我国高等教育集群发展仍受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制度壁垒与文化差异等因素制约。"十四五"期间,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应优化空间布局,凸显高等教育资源的集聚-溢出效应;打破区域壁垒,完善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长效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强化高校科技创新优势;加强制度创新,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改革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