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
十六国时期,甘肃西部地区先后出现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五个地方割据政权。在这五个割据政权中,临松(今甘肃民乐)卢水胡人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全国上下尊儒重道、笃信佛教,君主文治武功,百姓安居乐业,历来受到史学家的好评。  相似文献   

2.
当西晋的短暂统一结束以后,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和汉族官僚地主在混战中纷纷建立政权。地处西北边陲的河西一隅,先后出现了汉族张氏前凉政权、略阳氐族吕氏后凉政权、河西鲜卑秃发氏南凉政权、汉族李氏西凉政权和卢水胡沮渠氏北凉政权。一百三十多年间,河西走廊上五凉兴亡交替,来去匆匆。和这些短暂的地域性政权的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的是地域性的世族地主集团——西州大姓。五凉政权作为阶级统治的权力,正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西州大姓的权力。探求五凉政权与西州大姓的关系,是五凉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十六国时期,甘肃的河西地区相继出现过五个割据政权,即由汉族张轨奠基开创的前凉、氐族吕光建立的后凉、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汉族李暠建立的西凉和匈奴族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史称五凉,统治河西近一个半世纪。这一时期,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割据政权迭相更替,经济凋敝,文化教育衰废,而河西地区却相对安定,不仅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而且文化教育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与前凉政权的奠基者张轨的敦崇  相似文献   

4.
五凉时期的河西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凉,是十六国时期先后建立于河西的五个割据政权。汉人张轨据姑臧(今甘肃武威),为前凉(公元301年至376年),立国七十六年。氏人吕光据姑臧,为后凉(公元386至403年),立国十八年。河西鲜卑秃发乌孤据廉川(今青海乐都东),先后迁都乐都、西平、姑臧为南凉(公元397年至414年),立国十八年。匈奴沮渠蒙逊据张掖,后徙都姑臧,为北凉(公元397年至439年),立国四十三年。汉人李暠据敦煌,都酒泉,为西凉(公元400年至421年),立国二十二年。五凉从张轨治凉起(301年)至北凉并于北魏止(439年),历时凡一百三十九年,大略与十六国时  相似文献   

5.
封立 《甘肃教育》2013,(1):95-96
西晋末年,中原战乱,整个北方群雄割据,乱象丛生,上演了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历史闹剧,河西地区(包括今青海河湟一带)也先后出现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五个政权。五凉政权控制下的河西地区"百余年间纷争扰攘固所不免",但较之战乱频仍、经济凋敝、文化衰废的中原,经济相对丰饶,秩序相对安定,因而成为"中州人士避难之地、流民移徙之区"。"天下丧乱,凉州独全"的局面使得中原大量学者名流度陇而西,源远流长的中原学术也一起西移。而五凉政权中的一些杰出统治者如张轨、李暠、沮渠蒙逊等,都熟读儒经,通晓文墨,  相似文献   

6.
一、沮渠蒙逊立国沮渠蒙逊,临松(在今甘肃张掖市南)卢水胡人,卢水胡为匈奴支裔,在匈奴政权中有左右沮渠的官名,蒙逊先世曾担任左沮渠,所以就以沮渠为姓氏,其家族世代为豪门望族。  相似文献   

7.
北凉政权是五胡十六国时期西北割据政权之一。其最盛时的疆域“西控西域、东尽河湟,尝置沙州于酒泉、秦州于张掖;而凉州仍治姑臧,前凉旧壤,几奄有之矣”。它雄据河西的四十三年间(从397——439年),发展经济、崇尚文教,对开发河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现对北凉经营河西的情况论述如下。沮渠北凉政权为张掖卢水胡人所建。沮  相似文献   

8.
河湟地区作为政治、军事、经济和交通的战略要地,历来被各朝所重视。曹魏西晋在两汉经营基础上采取稳定河湟、安抚诸羌的政策,一方面承袭东汉的郡县体制,在河湟地区设置西平郡;另一方面以护羌校尉节制安抚河湟诸羌。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汉、鲜卑、氐、羌和卢水胡部族建立的前凉、前秦、后凉、后秦、南凉、西秦、北凉等诸政权相继深入河湟展开经营进行角逐,并随着河湟地区复杂的民族形势以及十六国各政权间的战和关系变化而不断调整改变经营策略和方式,各政权在河湟地区定都城、置郡县、设护军,发展经济和农业,传承传播中原政治文化制度,开发建设河湟,更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相似文献   

9.
河西地区是指今甘肃西部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地。其地北接内蒙,南邻青海,地形狭长,绵延千里。汉唐期间,这里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佛教自印度经我国新疆向内地传播,这里又成为中土和西域僧人来往求法取经的通道。魏晋时期,随着佛教广泛传播,河西地区逐渐成为我国佛教圣地之一。《魏书·释老志》记有“河西自张轨后,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淝水战后,随着前秦统治的土崩瓦解,原在苻坚控制下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纷纷割据一方,在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内,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地方政权,再度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晋末以来,一直比较安定的河西地区,这时也曾先后出现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及北凉等几个政权。这几个政权中的北凉,自公元三九七年至四三九年,历时四十三年。其中除由汉族段业持政四年外,其余三十九年则为沮渠蒙逊父子主国。  相似文献   

10.
公元414年(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南凉小朝廷灭亡,其宗室贵胄们纷纷东奔西逃,亡命他国。其中,秃发乌孤之孙承钵、秃发利鹿孤之子樊尼及孙副周、秃发恒檀之子保周及破羌等一起投奔北凉沮渠蒙逊。他们当中只有樊尼受到信任,被任命为临松太守,其余皆不得重用。尔后,他们又投奔北魏,北魏朝廷接纳了这些亡国丧家之人,给予妥善安置,封保周为张掖王,承钵为昌松公,副周为永平公,破羌为西平公。  相似文献   

11.
十六国时期,沮渠氏在河西建立了北凉政权。在沮渠蒙逊父子的推崇下,北凉佛教极为兴盛。一般认为,沮渠氏父子是佛教的虔诚护法者。本文通过对蒙逊父子崇佛活动的考察,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尽管他们的崇佛在客观上促进了北凉佛教的兴盛,但是他们只不过是利用佛教为其统治服务的佛教功利主义者。  相似文献   

12.
十六国时期,在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陇原大地先后出现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五个地方割据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五凉时期"。在这五个割据政权中,西凉政权存世时间不长,仅仅22年,但文治武功成就非常突出,这要归功于西凉的创建者  相似文献   

13.
北凉缘禾、太缘年号及相关问题之辨析殷光明一北凉缘禾、太缘二年号,史籍无载。缘禾年号,首见于酒泉白双且石塔(以下简称"白塔")发愿文纪年"凉故大沮渠缘禾三年岁次甲戌(434年)七月上旬" ̄①和一件为沙俄在新疆劫走的昙无文件谶译《大方等无想大云经》,后题...  相似文献   

14.
青海河湟地区在十六国时曾先后处于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等政权掌控之下。四凉政权为巩固统治,出于各种原因,在此广置郡县,从而使河湟谷地出现了一次地方行政建设的高潮,这也改变了当地原本的行政区划格局和城镇分布体系,并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公元四至五世纪初,十六国中的前凉、后凉、南凉以及北凉曾先后掌控河湟谷地.作为地方性小政权,四凉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和最大限度掌控属地的需要,都纷纷在河湟地区广置郡县,使得当地出现了一次地方行政建设的高潮,这些郡县有的如昙花一现,影响甚微;有的则为以后各代在河湟地区的行政设置和城镇分布格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晋室的衰落与南迁,原居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纷纷南下,与汉族比邻,并先后建立了五凉(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四燕(前燕、后燕、北燕、南燕)、三秦(前秦、后秦、西秦)、二赵(前赵、后赵)、大夏等  相似文献   

17.
五凉史以淝水之战(公元383年)为界,大致可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前凉统治时期,后期为“四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并立时期。在这前后一个多世纪里,“带河为固”的河西走廊与风起云扰的中原地区比较,的确是相对安定的。这种相对安定的局面的创造,与五凉政权和中原、江左政权之间的政治、军事等等的交往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史书有关张轨在河西恢复五铢钱行用一事,是自然经济完全占统治地位时期的一件大事。但将张轨恢复五 铢钱行用一事附会为张轨铸造了钱币,进而又与出土古钱“凉造新泉”相联系,则是臆测。张轨毋需铸钱,因为张轨 时期的河西存在着相当的货币经济环境。张轨只是通过措施将五铢钱的潜在信用发掘了出来,让它由静止转向流通。 至于“凉造新泉”,则可能是北凉沮渠蒙逊所铸。  相似文献   

19.
新公布的里耶秦简牍,所记秦蜀郡县级政区共六个,分布于岷江、沱江流域,所记秦巴郡县级政区亦为六个,分布于嘉陵江及其支流涪江、渠江流域。秦人灭蜀后,岷江全流域处于蜀郡的控制之下,在李冰任蜀守期间,在僰人聚居区设置僰道,沿袭至汉晋未改。巴郡之宕渠为賨人聚居地,秦设宕渠道。在刘邦建汉过程中,賨人因功受赏,蠲免赋税,宕渠改道称县。秦灭蜀置郡在先,灭楚置郡在后,为了加强对楚地的管理,不少巴蜀官员转迁楚地各郡任职,里耶秦简牍记载的蜀郡资中县令史到新设立的洞庭郡迁陵县任职,就是一个十分具体的案例。  相似文献   

20.
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301—376年)、后凉(386—403年)、南凉(397—414年)、西凉(400—421年)、北凉(397—439年)等五个割据政权,史称“五凉”。其时,中原动荡,文事荒落,秦汉以来中原发达的学术文化遭到极大的摧残,“既而中州板荡,或戎狄交侵,僭伪相属,生灵涂炭,故文章黜焉”。然而在五凉政权统治的河西地区,却出现了一个学术文化事业空前兴盛的局面,学术空气浓厚,人才济济,名家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