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呜呼!感叹词表示叹息。可译为,唉! 唉l 盛衰之理,盛:盛兴。衰:衰败,衰国家盛兴衰亡的道理,形容词。之;结构助词的。理:道理。名词虽曰天命,虽:虽然,转折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伶宫传〉序》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新五代史》是欧阳修晚年写的一部关于五代历史的史书,共七十四卷,目录一卷。原名《五代史记》为了与薛居正的《五代史》区分开来,后人则称欧阳修著的《五代史记》为《新五代史》,薛居正著的《五代史》为《旧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伶官传》中的头一部分,其题目是教材编者加的,名曰“序”,实际上是一篇政治论文。通过对后唐李庄宗皇帝盛衰的史实,论述国家盛衰成败之理在于“人事”的观点,阐明了“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总结了“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教训。观点正确,意义深刻,文笔锐利,情理交融,是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抑扬顿挫得体的好文章,正如明朝  相似文献   

3.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要尽快提高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解释疑难词句的方法.当然,教方法也不能硬灌,要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下面谈谈我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采用的一些解疑释难的方法.一是依照课本注释设疑,深入理解难句的含义.课文中有些难句,虽然编者作了注释,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遇到这种情况,我便依照注释,设疑解难.例如,欧阳修《伶官传序》的开头语是"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课本注中把"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解释为:"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古人常把王朝的盛  相似文献   

4.
正欧阳修《伶官传序》是一篇文言名文,明代古文家茅坤盛赞道:"此等文章,千古绝调。"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更说:"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无论是后人评赏还是教学价值都在文章的批判性上,亦即通过对后唐庄宗李存勖先因忧劳国事而盛,后因沉溺伶人而衰的记述、描写和批判,表现了欧阳修对北宋王朝时政的忧虑与不满。但是,我特别关注欧阳修的文章构思。作者在提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以后,经由一句过  相似文献   

5.
欧阳修自撰《新五代史》,写了五十多篇序和论,还有二百多条小注,其中有不少也是论的性质。后来,他奉勅与修《新唐书》的本纪、志、表三部分,又写了序、赞二十余篇。这些序、论、赞所涉及的问题虽然很多,如《新唐书》卷一《高祖本纪赞》论唐之兴盛,卷十《昭宗本纪赞》论亡国不必皆愚庸暴虐之君;《新五代史》卷二《梁太祖本纪论》论不伪梁,卷四《唐庄宗本纪论》论沙陀世系,卷十《汉高祖本纪论》论即位改元,卷十三《梁家人传序》论女祸,卷二十四《郭崇韬传论》论枢密使之沿革,卷二十七《康义诚传论》论侍卫亲军之制,卷四十《温韬传论》论厚葬之弊等等;但也决不是泛滥无归,没有主题。这个主题就是“治乱盛衰之理”。记“兴废存亡之迹”、论“治乱盛衰之理”,这本来是我国历史编纂学的传统。欧阳修撰《新五代史》的主观动机,又  相似文献   

6.
“呜呼”是个复音虚词,从语法角度来讲是个叹词。“呜呼”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往往表示不同的感情色彩,其中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表示褒扬、赞许。例如:①呜呼!亦盛矣哉!(张溥《五人墓碑记》)②(谭嗣同)乃从容就戮。呜呼,烈矣!(梁启超《谭嗣同》)例①用“呜呼”表示对“贤士大夫们”在魏忠贤生祠埋葬周顺昌,并为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史学家。其史学著作有与宋祁等人合撰的《新唐书》和自撰的《五代史记》(后世称《新五代史》),都列入正史。他又研求金石,撰《集古录跋尾》,开金石学著作之先。对他文史的评价,当时就毁誉兼存。苏轼推崇他“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并且说:“此非予言也,天下之言也。”可是,欧阳修的至交刘敞却偏偏说:“好个欧九不知书”,其弟刘攽(司马光撰《通鉴》的得力助手)认为《新五代史》只能算“第二等文字”。司马光撰《通鉴》,多取《旧唐书》、《旧五代史》而极少用《新唐书》、《新五代史》。后人评欧阳修,多以为他“文胜于史”。史学家对他也褒贬不一。今略抒管见,以求得到教正。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里的《伶官传序》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在二十四史中,象唐书一样,五代史也有两部:一部是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等人修撰的,凡一百五十卷,后来称《旧五代史》;另一部是北宋中期欧阳修编写的,共七十四卷。称《新五代史》。《旧五代史》材料芜杂,文体卑弱,“繁猥失实”①。可是由于其修撰者大都亲身经历过五代的历史场面,见闻切近。因而保留了比较丰富的原始资料。《新五代史》的编写者欧阳修为北宋文坛巨擘,他的文章远在薛居正等人之上,再加上他看到了  相似文献   

9.
读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标点本”《旧五代史》(1976年版)和《新五代史》(1974年版),感到颇有未安之处。兹就几个点校方面的问题提出商榷如下。一、《旧五代史》706页“七月二十四日,王处球之兵出至九门,嗣昭设伏于故营”。按:“王处球”应作“张处球”。考新、旧《五代史》“王处球”一名,此为仅见。《资治通鉴·后梁纪六·均王龙德二年》:“甲戌,张处瑾遣兵千人迎粮于九门,李嗣昭设伏于故营。”所记与上所引《旧五代史》同为一事。张处瑾,镇州兵马留后张文礼之长子。张文礼背晋王李存(日助)易而归付后梁;李存(日助)派阎宝等率兵讨伐,取赵州。文礼闻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伶官传序》一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教材和教在翻译这个句子时,对句中"人事"的译注,采取"直接搬用"的办法;在教材相关注释中"人事"一词之后用括号注为"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笔者以为,这里对"人事"一词的注解不仅过于笼统、宽泛,让人不知所云;而且很不准确,容易产生误解。  相似文献   

11.
由叹词或拟声词构成的句子叫做叹词非主谓句。如:①“唉呀!那边过来一只船。”(《荷花淀》)②“啊!地狱?”(《祝福》)③“得得,锵锵,得,锵令锵!”④“满门抄斩——嚓!嚓!”(《阿Q正传》)⑤“呜呼!我说不出话……”(《记念刘和珍君》)例①中的“唉呀”、例②中的“啊”和例⑤中的“呜呼”都是叹词单独构成叹词非主谓句的。例③中的“得得”、“锵锵”“得”、“锵令锵”和例⑤中的“嚓”都是拟声词充当的叹词非主谓句。  相似文献   

12.
《二十四史》中,《旧五代史》的命运最为悲惨。在它问世后的百年间,便被人讥为“繁猥失实”而遭到冷落,出现了陶岳《五代史补》、王禹偁《五代史阙文》等补阙著作,欧阳修甚至将它推倒而重写《新五代史》。金章宗泰和七年(一二○七年)更明令“新定学令内,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欧阳修所撰”(《金史》卷十二《章宗  相似文献   

13.
《伶官传序》全文虽只328字,但容量大,极富感染力,被前人誉为“千年绝调”,是“《新五代史》中的第一篇文字”。欧阳修是宋代杰出的散文作家,其文章的主要特点和风格,正如苏轼所说,“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力。”(《居士集序》)用欧阳修自己的话来说,是“简而有法”。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孔子讲的“天命”,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对立的两种观点:一说它是上帝的意志,一说它是自然界的必然性.有人认为,孔子对“天命”(上帝)是从笃信到怀疑终于否定的.然而,就在晚年,孔子哀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子罕》)这说明他至终未否定鬼神.孔子哲学的“天命”究竟是什么范畴?本文就此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选录了欧阳修的名篇《伶官传序》。文章由感慨起手,劈头即提出“国家盛衰在于人事”这一中心论点;接着用后唐兴亡的历史作证据,从正反两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经验教训;批判了天命思想,强调了“人事”作用,给后世以深刻的教益。全文仅332  相似文献   

16.
《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伶官传》。欧阳修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所撰《新五代史》在文笔方面优于《旧五代史》。他撰写《新五代史》往往借历史事件的叙写,体现自己的历史观,其撰写方法常常是在纪传前后加序作论,直接表明自己的见解。《伶官传序》就是写在《伶官传》前面的序,独立成文,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伶官传》记载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好俳优及其宠信伶官的历史事实:伶人周匝、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人,得宠于庄宗。庄宗常跟他们“戏于庭”;他们也常常干预朝政;有的伶人得官后,非常跋(?),造成大臣们跟庄宗离心离德。后来皇甫晖、赵在礼作乱,李嗣源又背叛了他,庄宗死于伶人郭门高之手。序文就后唐庄宗兴国亡身  相似文献   

17.
<正>《新五代史》是欧阳修在宋初薛居正等人官修的《旧五代史》的基础上重新写成的一部私人著作,全书七十四卷,分本纪、传、考、世家、年谱、附录六个部分,写了从朱温篡唐建梁,中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到赵匡胤篡周建宋,共60余年的历史。《新五代史》历来受到文学研究者们的重视,说他“深得《史记》神髓”,是后代历史家学《史记》学得最好的一部作品。近几年来,经过反复研究,觉得这话的确有道理,本文拟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方法两方面分别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8.
《孔子诗论》展示了孔子诗学的基本观念和方法。“诗无隐志,乐无隐情,文无隐意”是孔子《诗经》解释学的基本观念,深化了《尚书》“诗言志”之说。孔子论《诗》的思想还包括:以“德”、以“天命”说《诗》;以“民性固然”说《诗》;以“情”说《诗》;注意《风》《小雅》《大雅》《颂》的风格差异及其所反映的情感、生活的多样性。此篇竹书的价值远超《诗序》,是今后论述孔子诗学的首要依据及说解《诗经》的重要参考文献。《参德》的思想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使用了“天神”“皇天”“上帝”“天命”等词汇,主张礼敬天地鬼神;强调“无思”之德,主张人主应当效法天地,敬顺天常、天时、天礼;主张“临民以仁”,民本思想浓厚;禁忌用语较多,训诫口吻强烈,宣扬了赏善罚暴的思想。此篇竹书的思想成分复杂,但从总体上看,应当判定为阴阳家著作。  相似文献   

19.
出自欧阳修手笔的《新唐书》、《新五代史》问世不久,就遭到了吴缜的有力批驳。由此引发一场争论,但主要的还是“报宿怨”与“复父仇”说,以致形成“吴缜公案”。事实上,吴填“初登第”时,《新唐书》修成已有四年之久,“报宿怨”说不攻自破;欧阳修入史局时,吴父及第已长达十二年,吴父“初登第”一说便不成立。可见两说纯属无稽之谈,吴缜撰《新唐书纠谬》等书的真正动机,是针对《新唐书》诸多失误而发,并无他意。  相似文献   

20.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辞海》"旧五代史"条:"宋薛居正监修,参加修撰的有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等人.修于太祖开宝五年至六年间(972—973年)."同书"薛居正"条却说:"开宝六年(973年)卢多逊,扈蒙等受命修五代史,也由他(薛)监修,今称《旧五代史》."查《辞海》的这两种说法均源于《宋史》.前说见《宋史》卷264《薛居正传》:"开宝五年,(薛)兼淮南、湖南、岭南等道都提举三司水陆发运使事,又兼判门下侍郎事,监修国史;又监修《五代史》,踰年毕,赐以器币.六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后者则取于《宋史》卷3《太祖纪》:"(开宝)六年夏四月戊申,诏修《五代史》.""七年闰十月甲子,薛居正等上新编《五代史》,赐器币有差."那么《旧五代史》究竟始修于何时?成书于何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夏四月戊申,诏参知政事薛居正监修梁、后唐、晋、汉、周,五代史."卷15太祖开宝七年(97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