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总体来说,存在着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现象,即从北方的黄河流域向南方的长江流域转移.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重大的历史现象,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重心.但随着南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全国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最终稳居南方.  相似文献   

2.
一、背景知识梳理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 ,是中国开发最早的的地区 ,人口集中 ,经济文化发达 ,成为最早经济中心。而南方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发展 ,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表现。历史 :(一)南方经济的发展过程1.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 ,南方得到重点开发。2.东晋和南朝时期 ,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 ,南朝  相似文献   

3.
2004《考试说明》将《中国古代史》(新教材)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这一部分内容重新列入考试范围,反映了高考对此部分内容的重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揭开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序幕,对我国古代乃至现在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格局的确立具有重要影响,对我国现在发展区域经济构想,如西部大开发、重振东北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基于此,我们组织了有关“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专题复习,希望对同学们的备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岳麓版教材说,"中唐以后,……南方……逐渐超过北方"。"北宋立国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宋都南迁后,……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从教材表述看,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凭什么说南宋时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就完全南移呢?  相似文献   

5.
岳麓版教材说,"中唐以后……南方……逐渐超过北方"。"北宋立国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宋都南迁后……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从教材表述看,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凭什么说南宋时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就完全南移呢?  相似文献   

6.
多年以来,我国史学界通过深入的探讨,基本上认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在八世纪中叶(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南移之势已定;安史乱后,形势更为明显,所谓“当今天下财赋扬一益二”、“太半出于东南”,就清楚地表明我国经济重心已南移。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有无改变?如果有,其势又成于何时?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讨的问题。虽然当前国内史学界同志还少有专门论及这个问题者,但颇有些同志的著述涉及这个问题,读之甚得启发,裨益良多。因而,不揣谫陋,敢抒一孔之见,请教于史学界,倘能引起讨论,也算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了。  相似文献   

7.
【考情分析】专题热度:试题难度:☆高频考点:分封制、宗法制、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郡县制、行省制)、选官制度(科举制)、监察制、内阁制和军机处;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特点,小农经济的特点,古代土地制度,商品经济的发展及阶段性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政策)。考题类型: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解析题,以选择题为主。考查特点:试题考查角度新颖,往往古今贯通、中西结合,关注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创新  相似文献   

8.
经济重心的南移反映了中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它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历史现象,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高考展望】 中国的经济文明发展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在2009年备考时,要引起一定的关注。这部分内容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记忆,以及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分析、概括的能力。主要的命题角度有: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由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到封建生产关系再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演变,经济重心的南移,列强经济侵略和自然经济的瓦解,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等。  相似文献   

10.
在学习隋唐史“隋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一节时,细心的学生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瀚海都督府还是瀚海都护府?”具体情况是这样的:现行统一教材人教版《中国古代史》(2003年6月第一版)第86页有这样一段文字:“7世纪初,回纥在色楞格河一带逐水草而居,受突厥汗国奴役。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而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  相似文献   

1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技术创新不包括A.铸铁柔化处理技术B.金银错技术C.用曲造酒技术D.百炼钢技术2.司马光认为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其中的“失”指的是A.崇儒尚法B.严酷的刑罚C.沉重的徭役和兵役D.加强皇权3.下列描述,能充分说明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趋势的是A.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B.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C.天下之盛,扬为首D.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4.下列科技著作中被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  相似文献   

12.
长江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摇蓝,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的南移,人才重心的南移和时代童心的南移,决定了迁都的必然性,必要性,可能性和紧迫性,因而中国未来的新都应是开放交汇中的长江中游。  相似文献   

13.
【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1.古代都城移动的空间呈现出明显的轨迹。由西向东迁移的轨迹:镐京、长安——洛阳。后期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都城迁移呈现由北向南迁移的趋势。从商朝盘庚迁殷、都城稳定开始到北宋为止,都城一般都建立在中原地区,这里地形开阔,水上交通便利,可以与诸侯国进行便利的经济文化往来。中唐以后,因为气候的变迁及关  相似文献   

14.
《考试》2002,(4)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请回答下列试题: 1、秦朝能够实现中国的统一,最重要的原因是 A.封建经济发达B.人民希望统一 C.秦国商软变法后强大D.秦始皇的作用 2、尺带珠丹上书给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和同为一家”。当时的唐朝皇帝是 A.唐太宗B.唐玄宗 C.唐宪宗D.唐中宗 3、元朝和清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中,其共同之处不包括 A.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B.抗击外来殖民侵略 C.设置专门机构管辖台湾 D.设立行政机构管理和开发边疆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生产曾经居世界领先地位。请…  相似文献   

15.
《新作文》2007,(9)
设计意图"经济重心南移"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十课的内容。本课介绍了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本课沿袭了上学期江南的开发,由于与以前学习内容承袭,学生已经有一定感知,再加上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去体验历史、去感受历史,所以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完全由学生去发  相似文献   

16.
2001年高考历史第35题:“试述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政府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主要措施及其根据和意义。”此题难度高达0.24。关于失误原因现分析如下:一、主要原因在于考生时间概念上出现偏差。“50年代初”,考生一下笔就从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着手,重心偏移。这说明考生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年),特别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教材中称为民族资本主义)这一段历史比较模糊。建国初期,为恢复  相似文献   

17.
从洛学到闽学,是宋代中国古代文化重心南移的一个重要过渡。在这期间,杨时、游酢到河南拜洛学大师二程为师,“程门立雪”、“载道南归”,三传而至朱熹。朱熹创立闽学,集理学之大成,在闽、浙、赣之武夷山一带形成新的文化重心。杨时道南学派在洛学到闽学中的主要作用:其一是传续洛学,沟通二程与朱熹思想;其二是为朱熹思想体系的形成和成熟作了准备;其三是为朱熹的代表作《四书集注》成书提供了思想资料。杨时道南学派的思想是宋代中国文化南移再兴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8.
《中学文科》2007,(2):32-40
中国古代经济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手工业发展、古代商品经济、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等内容,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古代历史考查的热点。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考查具有面广、题型全的特点。在内容上既考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史,又考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改革,以及经济思想、经济上的主张等。  相似文献   

19.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阅读的考查要求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能力等级为B。由于语言习惯的不同,古文言中存在着大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而这些句式也恰恰成为阅读、理解古文言的关键所在。在这些句式中,需考生着重掌握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下面将逐个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20.
一、’96NMET“阅读理解”(以下简称为“’96阅读”)的构成“’96阅读”共分两部分——A节和B节。A节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阅读材料选择最佳答案回答问题。(B节是1996年高考的新题型:在一篇对话中留出五处空白,要求考生从所给的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即“补全对话”。)“’96阅读”A节与“’95阅读”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