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册"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实验,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去模拟制作DNA的分子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DNA分子结构的特点.在准备这次实验时,我们发现该实验在实验方法操作上存在需要探讨的地方.下面是笔者对这个实验的几点看法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DNA分子结构”一节的教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DNA分子结构的一节教学中,辅助教学的工具有:一个DNA分子片段的平面图、脱氧核苷酸三构件连接模式图、一个DNA分子片段的空间模型图.教材在这部分给了一个资料和课外读物,且安排了一个实验(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这节课看似一节简单的课,却给学生和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创新思维空间,笔者就此谈一谈.[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正>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能力目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进行遗传信息多样性原因的探究。3.情感目标:认同合作探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索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物教学》2019,(10):60-62
通过师生充分的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评价、修正完善、创意模型展示等活动。将抽象的DNA分子结构形象化,并将具有真实感和立体感的实物模型以简单、科学的形式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利用NCBI平台和DNA分子杂交模型制作软件excel,开展"DNA分子杂交方法鉴定人猿亲缘关系"的模拟实验,从而让高中生掌握通过手机进行模型制作等相关生物学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实践证明该实验具有可行性,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对DNA分子杂交方法鉴定物种亲缘关系有一个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6.
以DNA分子结构模型的科学探究史为背景,通过创设连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逐步构建DNA双螺旋结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概念模型;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模型方法的本质内涵,获得DNA分子结构的生物学概念。  相似文献   

7.
引导学生尝试建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已成为高中生物必修2"DNA分子结构"教学中常用的手段.课堂上学生通过制作物理模型,再现难以直接观察到的DNA分子结构,对DNA为双螺旋结构的概念进行具体化,从而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在课堂上常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组件"来完成DNA分子模型的建构.从模拟制作的角度看,这是非常好的学具,因为学生亲自制作DNA的立体模型,有助于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让DNA分子变"微观"为"宏观",从而更好地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但由于模型组件中代表脱氧核糖、磷酸、含氮碱基的模型材料、相应的共价键以及不同共价键插入位置的洞口粗细大小都匹配得非常到位,让组装不会出现"差错".  相似文献   

8.
在进行高中生物学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模拟实验和构建模型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建构思维和建构能力。建立模型技能的达成主要是通过以下的过程来实现的:案例制作DN A双螺旋结构模型1教材分析本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DNA结构”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材首先介绍了“实验原理”。从制作DNA模型前应该考虑的问题、制作过程做了详细阐述。教材接着说明了制作的“目的要求”。要求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的理解和认识。教材第三部分列出了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用具”。解释了用什么代表磷酸、什么代表糖、什么…  相似文献   

9.
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加热能杀死细菌,却为何“杀不死”DNA? 对S型细菌加热到一定程度(60℃~100℃),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受到破坏而丧失生物活性,加热引起的蛋白质变性是导致S型菌死亡的原因。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通过自溶过程,释放出部分DNA片断。但60℃-100℃高温只能使DNA的氢键断开、双螺旋解体,而不会引起DNA分子的降解和一级结构的破坏。由于碱基互补作用,当温度逐渐降低后,分离的DNA单链会重新聚合、双螺旋结构又重新恢复。  相似文献   

10.
陈光慈 《科学教育》2006,12(4):32-33
本文为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DNA分子结构的教学设计,力求立足新教材优势,以高一学生智力特点为基础,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  相似文献   

11.
李健  王吉文 《生物学教学》2011,36(12):40-42
本节教学以DNA结构模型构建的探究为主线,通过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在不断思考总结修改DNA结构模型的过程中自主总结出DNA的结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制作简易的DNA结构模型,在模型的制作过程中体会DNA的结构特点和DNA结构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2.
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以希夫试剂(Schiff’s reagent)显示DNA的组化染色技术是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由于DNA分子结构中带有醛基-CHO.用HCl水解可使醛基释放,再以无色的亚硫酸品红液(Schiff)染色使醛基与亚硫酸品红结合.呈现紫红色.这是DNA特有的显色反应(即Feulgen反应)。在医用生物学实验内容中.此显色反应实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一节实验的教学设计,探索了模型方法在生物实验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新途径,分析了模型方法在实验教学中的优势,并提出了教学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4.
一、设计思路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互动。有效的师生互动,可以大大提高生物复习课的课堂效率,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②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能够用相应的公式解题;③掌握DNA复制的过程,并进行相关计算;④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与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5.
陈国庆 《生物学教学》2007,32(11):73-73
在赫尔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所做的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两位科学家所用的噬菌体为大肠杆菌的T2噬菌体,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为双链DNA。由于受该实验的影响,许多老师和学生认为噬菌体的遗传物质都是双链DNA,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教材“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一节中有一个“重组DNA分子的模拟操作”实践。但部分教师和学生在完成了制作之后缺少应有的归纳和改进,或者比较和归纳不够,将完成制作当做最终目的,忽略了模拟制作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和培养。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物教学》2017,(18):33-35
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制作DNA纸质模型,学生小组合作一起制作,培养各方面的能力,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增强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能力,对质粒DNA提取及电泳检测实验进行改革。在改进经典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质粒DNA的基础上,新增试剂盒方法提取质粒DNA、超微量分光光度计检测质粒DNA以及快速单酶切鉴定质粒DNA等实验内容。改革后的实验不仅促进经典与现代技术、方法的有机结合,而且增强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是大纲要求的非常重要的实验,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本实验步骤多,需要注意的内容比较零碎,学生往往掌握不好。所以本文作者想对所有注意的部分加以归纳总结,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思路清晰,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20.
“DNA粗提取与鉴定”是现行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必做实验。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DNA粗提取和鉴定方法,观察提取出的DNA。但由于实验材料和试剂不易获得,实验成本昂贵,而且实验方法步骤繁琐。对学生的技能要求高,很多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无法开设此实验。经过几年与学员一起摸索和实践,总结出一套最简易的DNA粗提取与鉴定方法,降低了成本、简化了操作步骤,完全能达到实验的目的及要求。现将实验的简易步骤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