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审美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高级精神活动,是人类自身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认知与超越。审美能力又是人类所独具的,审美是以人的心理为基础的。虽然人们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美感具有差异性,但是审美无意识、审美感知、审美直觉、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理性等心理活动却是构成人类审美经验活动的几种最基本的心理要素。准确把握人类审美心理活动生成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将对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琪 《天津教育》2006,(8):18-18
科学、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认识世界和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人们在获取科学和艺术成果的过程中追求完美的表达形式,非常需要创造性的激情和美感。南开大学李建珊教授在《浪漫的理性:科学和艺术的对话》一书中指出:“不少人把知识传递当成教育的主要内涵,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缺乏甚至放弃对于青少年的审美教育蕴藏着极大的危险。”生活中没有审美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就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发生。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而言,提高审美认知的能力是一种责任。要用审美追求涵养教师的魅力,使审美教育承担更多的全面育人的责任,进而把按照美的规律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作为美育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3.
对人类精神活动的审美与认知进行文化研究,这是使美学研究走出困境的整体性研究。根据这一研究模式,美学可能出现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论审美教育的感性规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教育应是一种面向人本身的教育,在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最真实的就是人的感性反应,就是人的美感。我们从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目的、中介、实践形式及反馈方式等角度进行论证,认为审美教育首先应是一种感性教育。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当前审美教育实践中的感性开掘现状及其误区进行了分析,指出审美教育实践的最大的问题在于把审美教育与审美活动认知化。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音乐发展史上,合唱以其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被人们所喜爱,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高雅艺术品种之一。本文通过对合唱的声音、音响、情感、演唱、类别等方面的特征分析,总结出合唱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引导人们真正感受合唱艺术的和谐与纯真。  相似文献   

6.
杜维明先生于1985年提出"体知"概念,以诠释不同于主体与客体、道德与知识两分的现代知识论的中国传统认知途径。个体的审美无疑是一种身心感知的过程,单单靠逻辑分析与现象描述并不能完成美感之体验与境界之升华,这就需要"体知"与语言之结合,亦可以说是冯友兰先生所说的"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的结合。将体知应用于审美教育,能使个体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对二元关系之超越,真正在实践中实现审美教育,从而提高大众审美教育的质量,予人们发现美的眼睛与感受美的心,在生活如此喧嚷浮躁的今天,给人们以心灵的憩息所。  相似文献   

7.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的最基本途径是政治课教学。政治课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和审美素质的有效途径。本文拟对政治课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问题,作一肤浅的阐述。一、政治课教学应当教会学生审美美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素质和建设现代文明的重要途径。青少年时期是审美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期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构筑其科学的知识结构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然而一提起美育,许多人都将它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音体美等教学联系在一起,忽…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现代思维规律、合理思维结构以及科学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和思维技术的应用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关键。审美思维是实践主体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对象所作出的能动  相似文献   

9.
审美关系理论是现代美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着审美特性、美感经验以及与之相应的美的感性形态的生成问题,而且关系着美的根源或美学本体论问题。中国现代美学早在30年代又一次提出这个问题,这表明审美关系作为现代美学课题所具有的重大理论价值和无法回避的历史意义。审美关系理论仍需要向前推进,仅仅局限在经验地描述审美不同于实用和科学的特点,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代美学的研究水平。实际上,非实践、非认识的审美关系,恰恰是从实践和认识两大关系中转化升华出来的,为了深入理解审美关系,必须首先理解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看到作为两者综合的审美关系及其特性是如何形成的,看到美的形态是在怎样条件下呈现出来的。这些理论,将为审美关系的研究,为美的形态和艺术创造的历史研究,提供美学基础理论的支撑。  相似文献   

10.
科学是人类知性文化的最高成就,它以逻辑概念去概括事物的本质和因果联系.相反,审美则是以意象去把握事物的形式及其秩序.一般来说,审美和科学可以并行不悖,但由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审美也可以延展至科学,并在其中起着相当大的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唐诗虽以风神情韵擅长,却也不乏理思的普遍构成,唐诗中一些传之不朽的名篇,大都蕴涵着深长精妙的理思。立象尽意、即物寓理,思与境偕、理融无迹,辞以情发、理偕情行,理虽直陈、语短意新等形态特征,彰显出唐诗在古代诗歌理思演生上的经典性、样本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逻辑课应有美育模式的原因:求抽象的真与具象的美是可以同时做到的。三种基本模式是:缜密的推理与幽默的举例相结合的模式、“准论文”式的规范表述语与摭谈俗语相结合的模式及严谨规范的教学内容与鲜明有趣的板书相结合的模式。这些模式对拓宽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改善逻辑课教学的方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英语教学很容易忽视英语的逻辑性,其实英语中蕴含着丰富的逻辑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逻辑审美,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同语是英语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推理形式必须遵守逻辑的基本规律,那就是: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通过实例分析,我们发现同语的本质就是一种违反了逻辑规律中同一律的特殊反复。它的句式均衡,节奏分明,表达有力,能带给人模糊而又蕴藉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5.
随着短视频的发展,抖音成为"神曲"的主要诞生平台。它们有时代赋予的大众文化日常化的平民性特征,技术赋予的赛博空间中参与式的"音乐狂欢",短视频媒介赋予的情景化传播的视觉景观特性。这些背后凸显的,是抖音中亮点前置的叙述手法、碎片化的内容形式、互动化和社交化的传播特征。技术、资本和媒介环境是抖音频出的外部支持,媒介的情景性特征、日常化的内容特征和参与性的互动特征,是抖音神曲出圈内在逻辑。当然,在肯定抖音为音乐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新途径的同时,也要警惕这种音乐文化对人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分析审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缘由切入,分析了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及其原因,阐释审美教育融入其中的联动效应: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赋予审美教育导向性、深刻性、思想性,另一方面审美教育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动性、情感性、创造性,两者相互借力,最大程度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共同促进他们良好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基于此,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真理的力量与人格的力量贯通、思辨性与审美性共进三个方面,探析了审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的审美范式主要是以一元独尊、凸现政治性为特点,这强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规范下所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更成为"十七年"文学的中心任务,这赋予了英雄叙事规范理性的美学特质.在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的规定下,强调了"新的人民的文艺"营构的美学目标,并在这一美学目标的规范下,英雄叙事获得了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美育是新时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的全新议题,从理论逻辑上看农民工社会美育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美育符合习近平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能够与隐性德育凝聚合力、协调互补,强化教育功能,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善劳动供给质量,赋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向上流动。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社会美育有助于农民工适应现代生活开创美好未来,体现在: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融合能力、提升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美育教育机制要坚持发展性、适应性、协调性、生态性的构建原则。然而,社会美育本身发展不足,未能精准覆盖;全社会对社会美育的认识不足;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也存在审美缺失,精神文化生活孤岛化。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美育的现实困境,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美育的实践理路:要形成多维、全方位、多点支撑的社会美育支持机制,发展大众文化,互联网时代社会美育要与科学技术融合发展,推行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美育。  相似文献   

19.
探索和研究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具有确证美育课程定位、推进美育课程内容完善、助力美育功能实现三个方面逐级递进的价值。构建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标准应遵循循证实践逻辑、实践范式逻辑、人的“未完成性”逻辑。通过协同多方评价主体,增强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的科学性与专业性;整合多元评价内容,探索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制定多维评价标准,追求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优化多种评价方法,探寻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的适切性与创造性,建构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美的规律就是实践-创造的自由法则。美的规律首先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之中形成的创造性自由法则,也就是物质生产之中生产者按照自然界的“物种尺度”和“人的尺度”来进行的创造性自由程度。从物质生产的“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到话语生产的自由创造,人类的实践活动逐步扩展到精神领域,形成了符号创造的自由法则,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也由物质的、现实的领域拓展到象征、移情等符号化、非现实的领域,生成了审美符号的创造性自由法则,从而使得人类的实践活动生成为审美活动。从话语实践的自由创造到精神生产的自由创造,人类的实践活动生成了比较纯粹的审美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即文学艺术,审美意识形态的创造性自由法则就是纯粹的“美的规律”。不同形态的实践-创造的自由法则适用于不同形态的审美活动,反之物质性审美活动、符号化审美活动、意识形态审美活动的自由程度又生成不同的“美的规律”,不断推进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逐渐走向人类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社会)、人与自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